曾国藩本已穷到卖衣买书,后来凭借什么发迹?全靠舍得花这3种钱

湖南在历史上长时间名声不显,然而近代以来却涌现出了许多的名人,被伟人称为“地主阶级最厉害人物”的曾国藩,便是其中非常知名的一个,倘若没有他所创办的湘军,我们今天就很难想象湖南可以出现那么多著名的人物了。

​曾国藩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得以入朝为官,此后十年间升了七次官,由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升为从二品的工部左侍郎,此后更是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维护了统一,又开展洋务运动,让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技术,可以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厉害人物。

不过厉害人物也有过穷困的时候,曾国藩考中进士以后并没有立即为官,而是在京城当了2年的翰林院庶吉士,尽管身份很尊贵,但是俸禄却很低,他一度连佣人的工资都发不出,以至于佣人离他而去,而在没有考中进士的时候,曾国藩的状况就更加困窘了。

出生于1811年的曾国藩,家庭条件相当普通,祖父与父亲在家中种地,父亲考了很多年科举都没有考上,后来就息了心思,转而全力培养这个孩子。不过曾国藩天赋也不算杰出,一篇《岳阳楼记》背了大半夜都背不会,反而是藏在他房间里的小偷都会背了,考秀才考了七次都没有考上。

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考中举人后便开始前往北京参加会试,准备考进士,那年代交通通讯不方便,从湖南到北京路程遥远,需要准备的交通食宿费用也挺多,曾国藩家虽然也有一些田产,但是却算不上特别宽裕,并不足以供他多次来回。

于是在首次参加会试失败以后,曾国藩便索性住在了北京,一边复习功课,一边与同样参加科举的学生交流心得,不过日子却是越过越艰难,甚至于不得已向多位同学借贷,会试考了一年又一年,曾国藩还是没有考中,眼看下次会试在三年之后,他便索性回家去复习。

从北京回湖南,曾国藩走的是水道,先要到达江苏再转去长沙,由长沙回双峰,这个旅程有点长,每当到了什么城市便少不得要去走走逛逛,曾国藩也不去逛什么风月场所,主要就是逛逛书摊,结果一逛之下便挪不动脚步,他看到了一部极其精美的《二十三史》,不过价格有点贵,而他当时已经很穷。

无奈之下,曾国藩便将自己的冬衣给卖掉了,将卖掉衣服得来的钱买下这套书,回家以后好好复习,最终在道光十八年考中了进士,开始了在北京的生活,最初也很辛苦,后来逐渐发迹,带动原本僻处乡下的双峰曾家成了百年望族,那么本已穷到卖衣买书的曾国藩,后来是凭借什么发迹的呢?

有人说是由于他考中了进士得以成为官员,然而要知道跟他同榜考中进士的人很多,名次比他好的人那是非常多的,为何是他升级速度那么快呢?我认为这与他的理财之术是分不开的,甚至于可以说是全靠他舍得花这3种钱。

首先当然是舍得花投资自己的钱,在自己穷得一无所有只有负债的时候,见到了真正有用的资料(二十三史),不惜把衣服卖掉也要买回来,并且每天仔细研读,这样下来学问自然大进,对于为人处世之道也有所精进。

其次就是报恩的钱,曾国藩家境不是特别好,在他第二次前往北京去参加会试的时候,自己家中用尽办法凑到的钱也还不够,是一些家境贫寒的亲戚用尽全力帮助他,借给他交通食宿费,后来考中进士后,曾国藩尽管自己的工资也不高,但还是在第一时间写信且寄钱回家,让父亲替自己“加倍报答之”。

再次就是人情往来的钱,尽管自己的日子也过得极其困窘,但是每当有朋友遭遇生病、缺粮的问题时,曾国藩却一定会慷慨解囊,甚至有老乡突发疾病去世,曾国藩也会拿出重金为其打造棺木操办丧事,让其走时能够不失体面。

曾国藩所花的这三种钱分别是对内与对外,用来买书也就是购买学习资料的钱是对内,那是用来提升自己的水平,毕竟不管什么时候,都只有自己能力到了才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而用于报恩以及人情往来的钱则是对外,让人家见到自己,并且知道自己是可以信任可以提拔的人。

毕竟,没有人会喜欢提拔那一些不懂得报恩的人,而曾国藩则通过对外花钱让自己得以被看见,于是有了机会,同时又通过对内花钱让自己具备真本事,因此在得到机会以后还能够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自然路就越走越快,发迹也就轻而易举了。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曾国藩家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