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中药(药性理论)
四气
一、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
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暖肝散结、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
二、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
(2)寒与凉、热与温之间程度上的差异。
(3)寒热错杂之证,寒药与热药并用。
(4)真寒假热用热药治疗,真热假寒证用寒药。
(5)季节不同:寒冬不要随便用寒药;炎热夏季不要随便使用热药。
五味
一、辛:能散、能行。作用:发散、行气行血。
(1)治疗:表证、气血阻滞证。
(2) 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
二、甘:能补、能和、能缓。作用:补益、和中、缓急止痛和调和药性。
(1)治疗: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
(2)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三、酸:能收、能涩。作用:收敛、固涩。
(1)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2)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四、苦:能泄、能燥、能坚。作用: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
(1)治疗: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2)如黄芩清热泻火,杏仁降气平喘,半夏降逆止呕,大黄泻热通便,龙胆草清热燥湿,苍术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五、咸:能下、能软。作用: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1)治疗: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
(2)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癥等。
六、淡:能渗、能利。作用:渗利小便。
(1)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
(2) 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
七、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
(1)治疗: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2)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涩止血等。
升降浮沉
一、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1)质地轻重:质轻—升浮(旋覆花例外)质重—沉降(苍耳子例外)。
(2)炮制:酒炒则性升,姜汁炒则性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3)配伍:升浮药配伍大量沉降药—沉降;沉降药配伍大量升浮药—升浮。
二、升降浮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
(2)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
(3)病势上逆者,宜降,病势下陷者,宜升。
归经
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归经理论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药性理论。
毒性
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有:剂量过大;误服伪品;炮制不当;制剂服法不当;配伍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