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氏史略》引言

谨以拙著《刁氏史略》献给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刁氏始祖有雏公及历代亡灵

——江苏宝应支系始祖七五公及五歧堂历代亡灵

——全国各地的刁氏宗亲

——通过各种方式为我撰写本书提供资料的刁氏族人

——支持、关爱、启迪我的人,他们激发了我的信心

——欺骗、伤害、反对我的人,他们磨练了我的意志

——我的父亲刁金元母亲赵宏銮,他们克勤克俭,教我做人

——我的姐姐刁品珍和刁品芬,她们在那艰苦的年代过早辍学,辛勤劳动,保证我完成高中学业

——我的夫人纪效芳,她恪守妇道,相夫教子,料理全部家务,保证我集中精力研究刁氏近二十年

——我的儿子刁咸文、儿媳戈仁君、孙子刁弋恒、孙女刁弋芯,女儿刁咸月、女婿余宏松、外孙余果,他们勤奋工作,刻苦学习,让我享受天伦之乐

引言

姓氏是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

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

刁姓出自姬姓,源于雕国。是中华民族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之一,为黄帝之姓,周朝国姓,也是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雕国等诸侯国国君的姓,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刁氏史略》意在汇集刁氏宗族从姬姓分化出来、独立成姓以后的家族史料。

现存先秦文献有关刁氏的记载微乎其微,二十四史和各地方志有关刁氏的记载凤毛麟角。由于种种原因,几千年来,刁氏家族只有各支系的族谱,尚无一本完整的族史。

宋朝和明清以来,刁氏精英尝试探究源远流长的刁氏族史,积累了丰富翔实的家族资料。从二○○○年开始,笔者致力于刁氏族史的探索,从国史、方志和族谱以及网络上搜得大量刁氏资料,现整理成册。因为只是刁氏史料的汇集,还不能算作一部完整的简史,故定名《刁氏史略》也。

《刁氏史略》汇集了刁氏从西周诞生至今近三千年的史料。上篇为刁氏始祖有雏公及其后裔各分支始祖艰苦创业,源远流长的历程。下篇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刁氏精英为建立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的各条战线上英勇奋战的业绩。

全书200余万字,让事实说话,数易其稿。书中有关刁氏起源和刁氏始祖的论述系一家之言,并不强求所有人的认可。如有不同看法,但愿求同存异。欢迎指正,欢迎争鸣!抛砖引玉,以期早日诞生一部完整无缺的刁氏族史。

刁氏史篇之前,先简述和刁氏族有血缘关系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权当刁氏远祖篇是也。

远祖世系表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姬玄嚣/昌意—姬蟜极(姬玄嚣子)/颛顼(昌意子)—帝喾—后稷(本名姬弃)/姬台玺—姬叔均(台玺之子)/姬不窋(后稷之子)—姬鞠—公刘(姬刘)—姬庆节—姬皇仆—姬差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姬高圉—姬亚圉—公叔祖类(姬类)—周太王(古公亶父,本名姬亶)—周王季(季历,本名姬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西周君主)—姬诵—姬钊—姬瑕—姬满—姬繄扈/姬辟方—姬囏(姬繄扈之子)—姬燮—姬胡—姬静—姬宫涅

有巢氏,简称“有巢”或“巢”,号“大巢氏”。华夏第一人文始祖。中国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建立古巢国。生活在安徽巢湖流域,后迁徙至山西石楼山一带。有学者认为有巢氏出生在苍梧,立都河南舞阳 。也有史学家认为有巢氏生籍在山东、四川、内蒙古、云南、湖南等地。有巢氏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创了巢居文明,位列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之首。有巢氏是人类原始巢居的发明者,巢居文明的开拓者。其开创巢居文明的伟大功绩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深远影响。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建造理念来自有巢氏巢居文明内涵。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即效仿有巢氏"巢居"的古老智慧修建而成。先秦古籍即有关于有巢氏的记载。《鉴略·三皇纪》曰:“构木为巢室,袭叶为衣裳”。《庄子·盗跖》曰:“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 ,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 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燧人氏,风姓,名允婼。有巢氏之子。华夏族(汉族)先祖。五氏之一。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燧人氏“钻木取火”,继而发明"燧石取火",为中国古代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中国火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他还创造“结绳记事”:那时候人类还没有文字,生活中有许多事全凭大脑记忆,但时间久了,有些事情往往会遗忘。燧人氏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为了能够记录更多的事情,燧人氏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使所记之事更加清楚。又为百兽命名:在燧人氏以前,人们把所有的动物都叫作"虫"。燧人氏经过细心观察,把动物分为四类:天上飞的称"禽",地上跑的称"兽",有脚的爬行动物称"虫",没脚的爬行动物称"豸"。先秦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燧人氏的记载。《庄子·缮性》曰:“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尸子》曰:“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拾遗记》曰:“燧明国有大树名燧,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古史考》曰:“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日燧人。”《三坟》曰:“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汉书》中亦有“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的记载。燧人氏在《尚书大传》等著作中被列为三皇五帝之三皇之首,奉为“天皇”,尊称“燧皇”。(三皇五帝,先秦文献中说法不一,笔者采用了和民间传说相近的说法:三皇即天皇燧人、地皇伏羲、人皇神农;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伏羲氏、神农氏是其后裔。他是宓妃与女登(任姒)的祖父。依据《中华史表》《三皇五帝年表》推算:燧皇元年为公元前4464年,而燧人氏在位长达110年,所以其在位年限为公元前4464年至前4354年。《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燧人氏开创了史前火文明。前期定都于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今河北保定南庄头遗址。商丘因此被誉为中国火文化的发祥地,被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称号。燧人氏死后葬于商丘古城西南三里处的燧皇陵。华夏文明文字记载用火的历史始于燧人氏,燧人氏是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第一位发现火的祖先。配华胥氏,也称华胥,风姓,故里在华阳(今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据说她喜欢四处游玩,结识了燧人氏,生伏羲。回到华阳后,教大家用火烧饭,不久又生下女娲。后人称她主政的部落为华胥国。被华夏族尊奉为“始祖母”。

伏羲氏,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被朝廷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燧人氏之子,生于成纪,定都陈地。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记载其为创世神。伏羲是中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创世神,中国古籍记载的最早的王,中国医药鼻祖之一。《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记载: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是华胥氏。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居住在昆仑山上。兄妹为了繁衍后代,结为夫妻,生儿育女,缔造了人类。春秋时期的任、宿、须、句、颛臾,都是伏羲的后裔。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人们渔猎。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去世。先秦文献中留有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唐代李善注《文选》记载:宓妃是伏羲氏的女儿,淹死在洛水中,成了洛神。

少典,也称有熊氏(少典所生黄帝号有熊,初封有熊国,在今河南郑州附近,少典便被尊为有熊国君主)。伏羲与女娲之子。中国原始社会时期有蟜氏部落首领,华夏族先祖之一。长妃有蟜氏女登(又名任姒),生炎帝;次妃附宝,生黄帝。庄子曰:"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长妃女登在华亭游玩,忽然有一神龙来伴。女登因此怀孕,生了炎帝,取名榆冈。传说炎帝出生后三天能言,五天能走,七天长全牙齿,五岁便学会了许多种庄稼的技能。由于牛首人身,脾气又暴,少典把他和女登母子俩养在姜水河畔。长大后就以姜为姓。次妃附宝,有一天到郊外游玩,忽遇暴雨,有电光缠身,许久绕北斗而去。附宝感而受孕,怀胎二十五个月,生下黄帝,起名叫云。黄帝长得"河目龙颜",落地能语,性情和善,很受少典喜爱,就带着他和附宝一同住在阴水河边。附宝生就的美容丽质,被人们呼为美姬。她常在阴水边洗衣淘菜,人们就把这段河叫为姬水。黄帝长大以后便也以姬为姓,名叫姬云。《国语·晋语四》曰:“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祖母华胥氏。”《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史记集解》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三皇庙碑》曰:“伏羲子少典为神龙首。东迁,少典君于颛臾之地,以守伏羲之祀。”

黄帝,相传是少典与附宝之子。生于公元前2717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现今各界在这一天公祭黄帝。本姓公孙,生长于姬水(今河南省新郑市)之滨,改姓姬,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今河南省新郑市轩辕丘),故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中国远古时代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以土德王,土色黄,故称黄帝。《易·系辞下》:“神农氏殁,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孔颖达疏:“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裴駰集解:“号有熊”。司马贞索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公元前2697年即位,时年二十岁,在位一○一年。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且有了文字。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与生于姜水之岸的炎帝并称为中华始祖。黄帝有四妃十嫔。《史记》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嫘祖教人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称号。次妃名女节,方雷氏女。三妃丽娱,彤鱼氏女。四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语》曰:“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后裔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就有五十三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代多数改以国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号为姓。由姬姓直接演出周、吴、郑、王、鲁、曹、魏等四百一十一个姓。由这四百一十一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华夏民族姓氏的起源。当今汉族许多姓源于姬姓,在现今按人口排名前四百的姓氏中直接起源于姬姓的有120多个,其中部分姓氏有多个源头,但多以姬姓为主要源头:王、张、杨、周、吴、李、孙、胡、朱、林、郑、郭、管、鲁、蔡、霍、康、毛、曹、卫、毕、魏、滕、杨、蒋、韩、唐、詹、何、梁、于、孟、许、万、常、武、乔、贺、赖、龚、文、智、傅、沈、彭、吕、苏、卢、贾、刁、阎、余、潘、杜、戴、汪、田、任、方、石、廖、邹、陆、孔、崔、秦、江、史、顾、侯、邵、召、龙、段、雷、钱、易、李、刘、黄、谢、冯、董、程、袁、虞、邢、茅、单、甘、耿、焦等。

姬玄嚣,号白帝,又称少昊、青阳、金天氏。生于江水(今四川绵阳)。黄帝之长子。黄帝之后继位为天子,定都于今山东省日照市,后迁都于今山东省曲阜市。公元前2395至前2322年在位,据说在位七十四年,修太昊之法。后人称为白帝少昊金天氏。少昊在父母精心培育下,具有神奇的禀赋和超凡的本领。长大后,成为本氏族的首领,后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的首领。他先在东海之滨建立一个国家,并且建立了一套奇异的制度:以各种各样的鸟儿作为文武百官。具体的分工则是根据不同鸟类的特点来进行。凤凰总管百鸟,然后再有燕子掌管春天,伯劳掌管夏天,鹦雀掌管秋天,锦鸡掌管冬天。除此之外,他又派了五种鸟来管理日常事务。孝顺的鹁鸪掌管教育,凶猛的鸷鸟掌管军事,公平的布谷掌管建筑,威严的雄鹰掌管法律,善辩的斑鸠掌管言论。另外有九种扈鸟掌管农业。五种野鸡分别掌管木工、漆工、陶工、染工、皮工。各种各样的鸟儿都鸟尽其材,物尽其用,各司其职,协调活动。因此,一到开会的时间,百鸟齐鸣,莺歌燕语,嘈嘈杂杂。有轻盈灵巧的麻雀,有五彩斑斓的凤凰,有普普通通的喜鹊,也有引人注目的孔雀。而一国之君少昊就根据诸鸟的汇报,来论功行赏,论过行罚,一切都显得那么井井有条。百鸟们无不感激少昊的慈爱和德政,无不佩服少昊的智能和才华。少昊见百鸟之国到处呈现繁荣向上的景象,十分欣慰。他为了百鸟之国更加兴旺发达,便请来年幼聪敏、很有才干的侄儿颛顼帮助料理朝政。颛顼不负众望,干得很出色,深得叔父的赏识。少昊见侄子常常累得嫩脸上挂着汗珠,于心不忍,就将父亲传下来的那张琴搬出来,手把手教颛顼弹奏,以便使侄子提神和娱乐。先秦文献有关于少昊的记载。《山海经·大荒东经》曰:“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山海经·大荒南经》曰:“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晋人郭璞在为《山海经》"甘渊"作注:“水积则成渊也。”珂案《大荒南经》曰:“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海外东经》曰:“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史记》曰:“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又曰:“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玄嚣死后,葬于曲阜少昊陵。配凤鸿氏。生子挥公(即张挥,张氏始祖)和蟜极。孙子高辛氏(帝喾)。

昌意,黄帝次子。相传黄帝廿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昌意和昌仆夫妇在若水严道古城坪(今四川省荥经县六合乡)用若木盖房,安居乐业,钻研园艺农林之事。他用若木树做粘,将其它树苗嫁接,培育出扶桑、若木马桑、桃都等果树。后来昌意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省乐西北)。其子颛顼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为高阳氏。《史记》曰:”嫘祖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史书《帝王世纪》曰:“帝颛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嫘。蜀山氏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金天氏之末,女枢生颛顼于若水。昌意虽黄帝之嫡,以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若水为侯。及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

姬蟜极,黄帝之孙,玄嚣之子,中国上古部落首领。配握裒。子帝喾。孙子:弃(后稷)、契、放勋(尧)、挚、台玺。《史记·五帝本纪》曰:“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颛顼,号高阳氏,相传是黄帝次子昌意之子。五帝之一。颛顼生于若水,生活在穷桑。因辅佐少昊有功,封于高阳(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号“高阳氏”。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后,始都穷桑,又迁商丘,后居帝丘。所居玄宫为北方之宫,北方色黑,五行属水,因此古人说他以水德为帝,又称“玄帝”。他即位后制历法(颛顼历),创制九州,作曲《承云》。《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公元前2322年至前2245年在位,据说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亦有说葬于开州。究竟在哪里?史学家和考古界尚未形成定论。妃二:邹屠氏,胜濆氏。传世之子十:魍魉、梼杌、穷蝉、苍舒、敳颓、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颛顼、帝喾二帝陵位于河南省黄县梁庄镇,人称“二帝陵”。颛顼陵居东,帝喾陵居西,两陵相距六十米。颛顼陵南北长六十六米,东西宽五十三米,高约二十六米。帝喾陵略小且居后两米。长辈陵冢大、晚辈陵冢小;长辈陵位趋前、晚辈陵位趋后。专家认为这种殡葬方式,正好印证了颛顼帝"长幼有序"的道德伦理。二帝陵园从下至上有御桥、山门、庙院、陵墓、碑林及纵横其间的甬道,占地面积三百五十多亩。陵墓四周有围墙,称“紫禁城”。

姬俊,又作姬夋,姬夔。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故号高辛氏。史称帝喾。黄帝曾孙,玄嚣之孙,蟜极之子。五岁时(公元前2270年)受封为辛侯,十五岁(公元前2260年)辅佐叔父颛顼,三十岁时(公元前2245年)颛顼逝世,继承帝位,成为天下共主,以亳(今河南商丘)为都城,以木德为帝。当年改元为帝喾元年,深受百姓爱戴。享寿一百岁。死后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曰帝喾陵,与颛顼陵相邻。公元前2245年至前2176年在位,据说在位七十年。在位期间,订立节气,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司马迁《史记》曰:“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曹植《帝喾赞》曰:“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月。”刘勰曰:“昔帝喾之世,咸墨为颂,以歌《九韶》。”帝喾有才子八人,世济其美,后人谓之“八元”。他知人善任。羿的射箭技术天下无双,帝喾选拔他担任射官,赐给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负帝喾深望,当白难反叛时,一举将其平定。咸黑、柞卜长于音乐和制作乐器,帝喾命他们为乐官,终于创作出《九韶》之乐和鼙鼓、笭、管、埙、帘等新乐器。《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曰:“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先秦文献记载其子名为帝挚、弃、契、帝尧。他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诚服的帝王,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帝喾陵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陵前原有帝喾祠、沐浴室、更衣亭、禅门等古建筑,院中有大量碑刻。现仅存明代碑刻一通。现存的墓地为一高大丘,长二百余米,宽一百余米。帝喾陵维修于西汉,在元明又经多次修复,庙堂内中央有一口古井,梁上绘有彩龙,相传大旱之年求雨多有灵验,所以被人们誉为“灵井”。在原址上重新修葺的帝喾陵,高大壮观,南北长二百三十三米,东西宽一百三十米。陵前一高耸的石碑上镌刻着著名书法家唐玉润书写的“帝喾陵”三字,整座陵墓庄严肃穆。

姬弃,黄帝嫡裔,帝喾之子。他的母亲乃有邰氏之女姜原,一作姜嫄,系炎帝后裔。性清静,好稼穑。姬弃乃周朝始祖。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弃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传说姜原出野,践一巨人足印而怀孕,生下姬弃以不祥被遗弃。先扔于狭窄的道路上,牛羊经过避开走,不践踏他;于是又扔于树林中,砍柴的好心人又抱了回来;姜原索性把他抛在已结了冰的沟渠上,一只大鸟却把翅膀垫在孩子身下温暖着他。姜原觉得奇怪,就把他抱回来抚养,故取名弃。弃在孩提时,就有着远大的志向。他在游戏的时候,喜欢效仿大人种植麻、菽,待长大后喜爱耕种农田,所种的庄稼因耕作适宜,取得丰收,许多人都向他学习种植技术。消息传到朝廷,帝尧便请他为农师,帝舜继续重用他,并且把邰封赐给他,官号后稷。弃还协助大禹治理九州土地,观测登记大山大州的位置走向,修路架桥,开辟交通。对因灾减产、粮食短缺的州里,以朝廷名义加以调剂补充、救济,平衡各诸侯辖区内的物资,使天下平安无事。《竹书纪年》曰:“尧水九年,汤旱七年。天下弗安,黎民饥阻。拯民降谷,功在后稷。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躬!”数千年来,甘肃庆阳一带流传着关于后稷姬弃的故事,并有历史遗存。《庆阳县志》引《太平寰宇记》载:“陕右庆阳府有狼乳沟,乃稷弃于野,狼乳之地,后人遂以名沟。”镇原县有后稷台、后稷墩,相传为后稷教民稼穑之处。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北门有后稷庙和周先祖望乡台。《山海经·大荒经》曰:“黑水青水之间有广野之都,后稷葬焉”。黑水即庆阳市的大黑河,青水即蒲河。皇甫谧曰“(后稷)冢去中国三千里也”。从中原至陇东镇原也差不多有三千华里。因此,人们认为后稷应是庆阳人。

姬台玺,帝喾第五子,周部族首领。据周史记载,后稷因疼爱他而把王位传给了他,他又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叔均,叔均最后把王位传给了弃(后稷)的儿子不窋,这样,不窋的子孙才得以世代传继王位。《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他是周朝王室的先祖,生活于夏代。他是帝喾的儿子。他的兄长后稷。《山海经》称文王姬昌、武王姬发的周朝王室是台玺。而不像《史记》记载的是后稷的直系后代。生前与其兄后稷一同从事农耕,死后其子叔均代管农耕。

姬叔均,本名姬均,"叔"字放在名字前,或表示尊敬,或表示长幼次序。帝喾之孙,台玺之子。周部族杰出首领。传说居住在今河南濮阳附近。《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帝喾)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

姬不窋,后稷姬弃之子。夏朝时期周部族首领,周朝先祖。《史记·周本纪》曰:“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夏朝孔甲时期承袭父亲姬弃农官之职。夏后太康不注重农事,将农官废弃。姬不窋便失去了农官之职,回到封地。其时天下的诸侯由于失去了夏朝的控制,开始互相攻伐。周人为了躲避战乱,在姬不窋的带领下,开始了从平原到山地的迁徙。他们经过长途跋涉,从邰地来到了山势险峻的庆阳一带(这里又称“北豳”,今甘肃省庆阳市)定居下来。姬不窋将自己的农业知识教给族人,教民开荒陌,种庄稼,重农耕,还提倡养猪、养牛、养鹅等家禽,同时植树、种花。姬不窋还根据地形和气候,教族人改以前的穴居方式为窑洞居住方式。庆阳属于戎狄出没区,周人为了防止周边戎人的进攻,通过勘察和设计,修建了不窋城(今庆城县城)。周人在这里形成了早期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姬不窋将周人的农耕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周人后来的强大以及周族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文化基础。他是周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领袖,死后葬于今庆城县帽盒山巅,并为之立碑。

姬鞠,姬不窋之子。夏朝时期周部落首领。子姬刘。

姬刘,姬鞠之子。商朝"九世之乱"末期,"盘庚迁殷"前期周部落首领。姬刘即位后加强部落的武装,以对抗戎人的进攻。但效果不甚理想,始终得不到安定的生活。于是大胆决定再次迁徙。经过勘察,他把族人带到了南边的豳地(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县一带)。正式建国称为“豳国”,使部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邦国,这是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这次迁徙使周人远离戎狄,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公刘迁豳后,扩大耕地,整治农田,加强家禽饲养,使周人的农耕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还亲自到处察看土地、水源状况,从渭水边伐取大量的良木以供使用。生产蒸蒸日上,贮积的粮食堆满仓囤,豳国也很快发展成一个繁庶兴旺的邦国。接着,就“弓矢斯张,干戈戚扬”,扩充武力,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他们涉过渭水采掘矿石,“取砺取锻”,改进生产工具和武器,“周道之兴自此始”。治下的人民生活稳定,安居乐业,家有余财,纷纷过上了好日子。“豳国”的繁荣还吸引了大量周边的部落前来投奔,他们大多感念姬刘的贤德,逐渐和豳人融为一体,形成了之后强大的周人雏形。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在这里建立“公刘庙”(公刘是对姬刘的尊称)。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庆阳、旬邑、长武、彬县一带的百姓便会前往祭拜,香火不断。

姬庆节,姬公刘之子。商朝时期周部落首领。庆节在位时继承祖业,将豳国更名为“周国”。周国的范围,东到子午岭,南到彬县、旬邑,西到泾川、灵台、镇原,北到环县、华池。自此之后,“周”正式成为后稷及其后代的部族的名称,并最终成为一个王朝的国号,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来无能望其项背者。逝世后其子皇仆即位。

姬皇仆,姬庆节之子。商朝时期周部落首领。继承公刘、庆节时代奠定的农业基础,继续在豳一带率领族人发展农耕。儿子差弗。《世本》《史记》记其人。

姬差弗,姬皇仆之子。商朝时期周部落首领。《史记·周本记第四》曰:“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

姬毁隃,姬差弗之子。商朝时期周部落首领。子公非。

姬公非,姬毁隃之子。商朝时期周部落首领。子高圉。

姬高圉,姬公非之子。邠侯。商朝时期周部落首领。商朝祖乙时复为稷官。子亚圉。

姬亚圉,邠侯姬高圉之子。商朝时期周部落首领。商朝盘庚时期在位。

姬类,姬亚圉之子。亚圉死后,公叔祖类继立为商朝时期周部落首领。《世本》称为"太公组绀诸盩",《史记·三代世表》称为"公祖类",皇甫谧则说公叔祖类名叫"公祖",一名"组绀诸盩",字"叔类",号"太公"。公叔祖类逝世以后,其子古公亶父继立。其实"公"、"叔"、"祖"三个字,有可能皆为尊称,"类"应该是"名字"。又"伯仲叔季"为古代兄弟排行顺序,所以公叔祖类不是长子、次子、少子,而是叔子,排行第三。

姬亶,姬类之子,豳(今陕西省旬邑县)人。上古周族领袖,史称古公亶父,周武王追谥他为"周太王"。《史记·周本纪》载: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子)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姬)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姬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配太姜。子三:长子太伯,也作“泰伯”;次子虞仲也称“仲雍”;三子季历。古公亶父在商朝武乙时代执政时,继承了周祖遗风,继续致力于豳地的开发。他勤于农业,所种田地收成丰美。每年春天,他和妻子太姜亲自下地,不怕劳苦,辛勤耕作。夏日暴雨倾作,他与青壮年一起,加固堤堰,疏浚河道。秋日黄叶飘零,他带领大家收割、打碾、贮藏粮食。冬季大雪纷飞,他忙着走家串户,访疾问苦。当值殷商之世,西北戎狄屡犯豳地。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以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为此,商小乙二十六年,古公亶父率姬姓周氏二千乘,循漆水逾梁山来到岐山箭括岭下的周原。豳和其它地方的自由民,视古公为仁人,扶老携幼皆来归附。公亶父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官吏,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把民众分成邑落定居下来,建立诸侯国,得到了商王朝认可。(商王)武乙六年,豳迁岐周。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公亶父使周人逐渐强盛起来,奠定了周人灭商的基础。古公卒,少子季历继位,是为公季,后周人追称王季。王季的儿子昌,即周文王。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亶为“周太王”,亶住过的地方叫“太王城”,亶的墓叫“太王墓”。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曰:“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姬历,古公亶父之三子。排行第三,所以称季历,尊称公季、王季、周王季。殷王祖甲二十八年(公元前1231年)季历即位。他秉承古公遗道,治理周宗,发展农业,推行仁义,使周逐渐强盛,很多诸侯都归顺了他。商王承认季历为西方霸主,号称西伯。在商王武乙时,周族和商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又与商朝贵族任氏通婚,娶太任为妻室。积极吸收商文化,加强政治联系,同时他还对周围戎狄部落大动干戈,不断扩张军事实力,使周族成为商朝后期在西方的一个强大的部族。他在商王武乙的支持下,对今山西境内的戎狄部落展开了进攻。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武乙时代,季历“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文丁四年,他又领兵先后征伐燕京之戎,余无之戎,七年破始呼之戎,十一年打败了翳徒之戎,多次立下战功。商王太丁(文丁)因而封季历为商的“牧师”,即商朝西部的众诸侯之长。殷王帝乙又加封他为“伯侯”,号周公。商王武乙末年,作为周族部落首领的季历,前往商都朝拜。因他屡立战功,武乙赐给季历土地三十里、玉十车、马十匹。商文丁四年,在商王朝的支持下,季历利用机遇,率兵极力向东发展,歼灭了东邻的程国(在今咸阳市东),打败了义渠等北方一带的戎人,征服了周围许多较小的戎狄部落。为麻痹殷商,季历还将战利品贡献商王。商王因而任命季历为牧师,职司畜牧,成为商王朝西方诸侯之长。周的强大引起了商的不安。商王文丁为了遏制周族势力,以封赏为名,将季历召唤到殷都,名义上封为“方伯”,号称“周西伯”,实则软禁。最终绝食而死。配太任,挚任氏部落首领次女。《诗经·大雅·大明》盛赞季历与挚仲氏大任的婚事: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子三:姬昌,虢仲,虢叔。孙子伯邑考、周武王姬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郕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姬颖等。

姬昌(公元前1152年——前1056年),季历之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周朝奠基者。其父季历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帝王世纪》曰:“文王昌,龙颜虎肩,身长十尺,焜有四乳。敬老慈幼,晏朝不食。以延四方之士,是以大闳夭、散宜生、南宫适之属咸至,是为四臣。文王虽在诸侯之位,袭父为西伯。纣既囚文王,文王之长子曰伯邑考,质于殷,为纣御,纣烹以为羹,赐文王,曰:圣人当不食其子羹,文王得而食之。纣曰: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在位五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周文王二年灭邘(今河南沁阳北),三年攻灭密(今甘肃灵台),五年攻灭黎(即“耆”,今山西省长治县境内),解除了周国北方和西方的后顾之忧。戡黎伐邗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六年灭崇(今陕西省户县境内),建立丰邑(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沣河西岸),筑灵台,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称丰京。接着又向南扩展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形势。商纣王发明炮烙酷刑,博得宠妃妲己一笑。姬昌向纣王表示愿意献上周国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以此换取废除炮烙之刑。纣王答应了,姬昌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爱戴,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听信亲信崇侯虎谗言,将姬昌拘于羑里。周国大臣散宜生重价购得驺虞、鸡斯之乘、骊戎文马、有熊九驷及有莘美女给纣王。纣王大悦,下令赦免姬昌出狱,赐给弓矢斧钺,使姬昌得专征大权。《史记·周本纪》记载,诸侯国虞国、芮国发生纠纷,闹得不可开交,请姬昌仲裁。及到周地,看到周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非常惭愧,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相互礼让而去。诸侯听闻了这件事情,凡是有矛盾纠纷都来找姬昌评判。此时姬昌只是一介诸侯,却已成为天下诸侯们的道德楷模。西伯昌断虞、芮之讼,也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周人将这一年称为西伯昌受命元年。清华简《保训》篇是周文王给周武王的遗嘱,讲述“顺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核心思想就是中道。《礼记·文王官人篇》提出“六征观人法”,这是一套记载最完备、最系统、最成熟的鉴别人才的方法,既是观人术、相人术,又是官人术、用人术。后世的周公、孔子、庄子、吕不韦、刘劭、诸葛亮、曾国藩等识人、相人大家,无不深受文王“六征观人法”的影响。《史记》曰“文王拘而演周易”,流传至今。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后来,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 。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再经过后世周公和孔子等人推论解读,才形成留传至今的《周易》一书。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传承,文王《周易》成为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周文王五十年(前1056年),文王崩,葬于毕原。周文王陵位于咸阳城北六公里处(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底部周长三百一十米,高十一点八米,墓前有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手书“周文王陵”石碑。唐宋以来,历代官方将其作为周代陵墓,民国期间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前往谒拜周陵,设祭植树,西京筹备委员会在此栽植了大量柏树。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学术界则认为这是秦代陵墓。按西周墓葬制度,王族墓穴十分集中,不封不树,没有任何地面标志,历史上从未被人盗掘。但是,咸阳原的陵冢“皆大作丘垅,多其瘗芰,咸尽发掘暴露,甚足悲也”,因而分析周陵应在周原遗址或西安市长安区、鄠邑区一带。前1046年,姬昌嫡次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追尊姬昌为文王。配太姒。子十八。长子姬考(伯邑考,母为太姒。早卒),次子姬发(周武王),三子姬鲜(管叔鲜,母为太姒。与蔡叔度、霍叔处并称周初三监,监护殷商的顽军遗民,后发动三监之乱,声讨周公。兵败被杀。封国被废),四子姬旦(周公旦,也称周公,周文公旦,母为太姒),五子姬度(蔡叔度,母为太姒。与管叔鲜、霍叔处、武庚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声讨周公。兵败后被流放于郭邻,卒于迁所。周公命蔡叔度子仲继位于蔡),六子姬振铎(曹叔振铎),七子姬武(郕叔武),八子姬处(母为太姒。与管叔鲜、蔡叔度、武庚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声讨周公。兵败后被贬为庶人,周公旦命霍叔处的儿子继任霍国君主),九子姬封(卫康叔,母为太姒。平定三监之乱后,于前商朝故墟朝歌建立卫国,徙封康叔于卫),十子姬载(冉季载,母为太姒。由四兄封季载在聃国,在今河南省颍州西,为周司空以辅佐周成王),十一子郜叔,十二子雍叔(一作雍伯),十三子姬郑(毛叔郑),十四子姬绣(滕错叔),十五子姬高(毕公高),十六子原叔,十七子酆叔,十八子姬葡(郇叔)。/《春秋元命苞》曰:“文王四乳,是谓含良。盖法酒旗,布恩舒明。酒者乳也,能乳天下,布恩之谓也。”/《周书》曰:“文王在镐,召太子发曰:我身老矣,吾语汝,我所保与我所守,传之子孙,吾厚德而广惠,不为骄侈,不为泰靡,童牛不服,童马不驰,土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时,以成万材,万材已成,牧以为人,天下利之而勿德,是谓大仁。”/《墨子》曰:“赤鸟衔珪,降周之歧社。曰:命周文王伐殷。”/《韩子》曰:“昔文王请入雒西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曰:大哉文王,轻千乘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韩诗外传》曰:“昔周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四郊,有司请曰:臣闻地之动为人主也,今者君王寝疾五日而地动,四面不出国郊,群臣皆恐,曰:请移之,文王曰:奈何其移之也,对曰:兴事动众,以增国城,其可移之,文王曰:夫天之见妖,以伐有罪,我必有罪,故天以罚我也,今又专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不可,请改行重善移之,其可以免乎,于是遂谨其礼祑皮革,以交诸侯,饰其辞令币帛,以出礼俊士,颁其爵列等级田畴,以赏群臣,行无几何而疾止。”/《琴操》曰:“受命者,谓文王受天命而王,文王以纣时为歧侯,躬修道德,执行仁义,百姓附亲,是时,纣为无道,刳胎斮涉,废坏仁人,天统易运,诸侯瓦解,皆归文王,其后有凤皇衔书于文王之郊,文王曰:殷帝无道,虐乱天下,皇命已移,不得复久,乃作凤皇之歌,其章曰:翼翼翔翔,彼鸾皇兮,衔书来游,以命昌兮,瞻天案图,殷将亡兮,苍苍昊天,始有萌兮,神连精合,谋于房兮。”又曰:“文王备修道德,百姓亲附,文王有二子,周公武王,皆圣,是时,崇侯虎与文王列为诸侯,德不及文王,常嫉妒之,乃谮文王于纣曰:西伯昌圣人也,长子发中子旦皆圣人也,三圣合谋,君其虑之,乃囚文王于羑里,将欲杀之,于是文王四臣散宜生等,周流海内,经历丰土,得美女二人,水中大贝,白马朱鬛,以献于纣,陈于中庭,纣立出西伯,文王在羑里时,演易八卦以六十四,作郁厄之辞,困于石,据于蒺藜,乃申愤以作歌曰:殷道溷溷,浸浊烦兮,朱紫相合,不别分兮,迷乱声色,信谗言兮,炎炎之虐,使我愆兮,幽闭牢阱,由其言兮,遘我四人,忧勤勤兮。”

姬发,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第一代王(夏商周断代工程称其公元前1046年至前1043年在位四年),史称周武王,西周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王。文王崩逝,姬发继位,号为武王。继承父志, 以吕尚为师、姬旦为傅,并在召公、毕公等人的辅助下,进一步落实克商战略。周武王即位后的第二年,率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内)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前进。在中军竖起写有父亲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仍由文王任统帅。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有八百诸侯闻讯赶来参加,均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还是班师回朝。这次灭商预演,史称“孟津之会”或“孟津观兵”。武王二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进逼牧野,作《牧誓》,然后指挥将士进攻商朝国都朝歌。商纣王闻周军开进,匆忙之间发七十万人抵御。但是这七十万人纷纷倒戈投奔周军,只有一小部分商军作了抵抗,但很快就被同心同德的周军所歼灭。牧野之战从早上开始,中午结束。下午周军就占领了商都朝歌,纣王无奈之下登鹿台自焚,殷商宣告覆灭。牧野之战后,武王于四月辛亥(十五日)到乙卯(十九日))在牧野筑室向祖先举行献捷礼,六月庚戌(十二日)在周庙向祖先举行献殷馘俘礼,六月辛亥(十五日)祭祀天位,六月乙卯(十九日)在周庙举行献殷属国的馘俘礼。《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诗经·大雅·大明》曰:“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史记·太史公自序》曰:“武王牧野,实抚天下。”姬发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改“帝”为“王”,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第一王”。周武王灭纣后,遣南宫括散发巨桥(今河北省广宗县张葛集村)仓的粮食,赈济饥民,史称巨桥发粟。巨桥发粟表明了周王朝与殷商王朝截然不同的施政方式,即由“敬神贱民”变为“敬天保民”,是周武王实施仁政的具体体现。克殷三年(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葬于周陵,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姬发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分封制是西周王朝立国的基础。武王灭商以后,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此外,还封纣子武庚禄父。分封制的大规模实施是在周公摄政和成康时期,目的在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西周所分封的诸侯国,属于文王子辈的有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鄷、郇等国,属于武王、周公子辈的有邗、晋、应、韩、凡、蒋、邢、茅、胙、祭等国。以上这些封国多在今关中地区和今黄河中下游一带,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此外的姬姓诸侯国还有芮、息、随、贾、沈、密、郑、虢、滑、樊等国。除了同姓诸侯国之外,西周时期还分封了不少异姓国,如姜姓的厉、吕、申、向、许国;妫姓的陈国;嬴姓的江、黄国,偃姓的蓼、轸国;姒姓的蓼国;子姓的宋国;曹姓的邾、邹国;曼姓的邓国。异姓国里最强大的是齐国,有很大影响的是楚国。王后邑姜,姜姓,齐太公吕尚之女。子五:姬诵,邘叔,唐叔虞,应侯,韩侯。长女大姬,适陈国君主陈胡公。/《尚书·中候》曰:“太子发,以纣存三仁(箕子、比干、微子),虽即位,不称王。”/《乐稽耀嘉》曰:“武王承命兴师,诛于商,万国咸喜。军渡孟津,前歌后舞。克殷之后,民乃大安。家给人足,酌酒郁摇。”/《史记》曰:“武王修文王业,东观兵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居中军,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遂兴师,渡于河。时诸侯不期而会孟津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武王曰:未可也。乃还师,居二年,闻纣昏乱滋甚,杀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微子,抱其祭器而饹周。于是武王乃渡孟津,伐纣。纣师皆倒干戈以战,纣军溃畔,纣死。/《帝王世纪》曰:“武王见暍人,王自左拥而右扇之,纣政弥乱,殷太史向挚,载其图书而归周,王以告于诸侯。四年,起师而东,至商郊牧野,乃作木檐。王袜系解,五人御于前,莫肯为王系袜。皆曰:臣所以事君王,非为系袜也。王乃释旄钺而系之,与纣战。纣师败绩,禽费仲恶来。纣赴于京,自燔于宣室而死,二嬖妾与妲己亦自杀。乃以大白髦麾诸侯入殷商都,百姓咸待于郊。王使告曰:上天降休!商人皆拜,王亦答拜。以兵入,造纣及妲己尸,王亲射之,三发,然后下车,以剑击之。周公为司徒,使以黄钺斩纣头,悬于大白之旗,召公为司空。又使以玄钺斩妲己颈,县之小白旗,置旌于商容之庐,命召公释箕子之囚,赐贝千朋。命原公释百姓之囚,归璇台之珠玉。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以赈贫民。命南宫伯达史逸,迁九鼎于洛邑。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飨祀于军,微子胶鬲,皆委质为臣。殷人咸喜曰:王之于人也,死犹封其墓,况其生者乎?王之于贤仁也,亡者犹表其庐,况其存者乎?王之于财也,聚者犹散之,况其复藉者乎?王之于色也,在者犹归其父母,况复徵之乎?”

姬旦,先秦时期男子多以爵位、官职、籍贯等加上名字称呼,且称氏不称姓。虽为姬姓,但称为叔旦或周公旦。谥号为文,又称周文公。周公旦为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周朝历史上第一代周公。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当国。其时,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周公旦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周公旦建成周雒邑,称为"东都"。周公旦还“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周公旦摄政六年,果断决定还政于成王。在还政前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然后“还政成乏,北面就臣位”。《尚书大传》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书,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旦临终时要求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忠心。成王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周公庙位于陕西省歧山县城西北凤凰山南麓,即《诗经》记载的“凤凰明矣,于彼高岗”处。建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占地面积九百亩,庙内古树参天殿堂成群,除了周公正殿外,还有召公、太公等周人先祖及功臣勋将的配殿,汉白玉武将像等古迹名胜。

姬高,周文王之十五子,周武王姬发异母弟。周武王灭商朝后,受封毕地,史称毕公高,是毕国国君与毕姓始祖。周成王继位后,毕公与周公旦、召公奭等一起辅政。周成王临终前,担心太子姬钊不能胜任君位,命令毕公和召公奭率领诸侯辅佐太子姬钊继位。周成王死后,毕公和召公奭率领诸侯,引导姬钊拜见先王庙,以诚信统治天下。由于毕公等人的辅佐,使周成王和周康王在位时期,天下安定,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史称“成康之治”。周康王十二年,周康王命令毕公分出成周的一部分民众,迁到成周东郊居住 ,作为成周的屏藩,并写下《毕命》。子季孙,受封潘国,附庸于毕国,潘姓始祖。后裔毕桓,周穆王时期的三公之首。毕公的后裔主要有毕、魏、潘、冯、令狐、庞等姓。

姬诵,姬发(王后邑姜)之子。姬发的儿子,姜子牙的外孙。西周第二位君王(夏商周断代工程称其公元前1042年至前1021年在位二十二年)。继位之时,年纪尚幼,由皇叔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之乱。七年之后, 正式亲政。营造洛邑,大封诸侯,命令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西周王朝的统治。即位第七年,周王朝苦心营建的洛邑宣告竣工,随即就以"四方入贡道里均"为由,决定以洛邑为新都,史称"新邑"。颁布《召诰》《洛诰》,并举行盛大的诸侯集会,各方诸侯以其方物进献王室。这是周王朝历史上第一次会盟诸侯,规模盛大。成周朝会诸侯,坛上挂着红帐子,用黑羽毛作装饰。天子成王面朝南方,冠冕上设有垂珠,朝服八彩色,腰间插着大圭。唐叔、郇叔在左,周公、太公望在右,都有冠冕,也没有垂珠,朝服七彩色,都腰插笏板,依傍天子站在坛上。史称“成周之会”。公元前1021年,因病驾崩,在位二十二年。谥号“成王”。 《史记·周本纪第四》《逸周书·王会》《尚书·召诰》《尚书·洛诰》《何尊铭文》中均有关于成王的记载。

姬钊,姬诵之子。周朝第三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称其公元前1020年至前996年在位二十五年)。周成王临终前,担心太子姬钊不能胜任君位,于是命召公奭、毕公高率领诸侯辅佐太子姬钊登基。周康王即位后,在召公奭、毕公高辅佐之下,继续推行周成王的政策,进一步加强统治,同时,先后平定东夷大反,北征略地,并且西伐鬼方。《小盂鼎》铭文所记对鬼方征讨,斩获众多,仅俘人即数以万计。周康王在镐京去世,谥号康王,葬于毕原。死后其子姬瑕继承王位。死后由其子姬瑕即位,是为周昭王。由于周公旦、召公奭和毕公高等贤臣的辅佐,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春秋元命苞》曰:“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史记》曰:“成王少,周公摄行政。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周公奉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启代殷后,国于宋。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理均。”/《帝王世纪》曰:“成王元年,周公为冢宰,摄政。王年少,未能治事,故号曰孺子。八年,春正月朔,王始躬政事,以周公为太师,封伯禽于鲁。父子并命,周公拜于前,鲁公拜于后,王以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故加鲁以四等之上,兼二十四附庸,地方七百里,既营都洛邑,复居酆镐。淮夷徐戎及奄叛,王乃大搜于岐阳,东伐淮夷。”

姬瑕,姬钊嫡长子。西周第四任君王(夏商周断代工程称其公元前995年至前977年在位十九年)。姬瑕二十七岁即位,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年,卒于昭王十九年(前977岁),终年四十六岁。古书上说"仪容恭美曰昭",故谥号“昭王”。在出土青铜器铭文中多作卲王。姬瑕继位后,欲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的疆域。昭王元年,东夷、巢侯相继反叛,昭王命白懋父、东官平之。昭王十五年,昭王居宗周,命毛公遣替代虢城公率师东征繁、蜀、巢诸戎,命令邦冢君徒驭、职人组成中师,吴白旅为左师,吕白旅为右师,毛公子班率族人从征。同年秋,昭王大阅公族于庚辱宫,命令中先南宫而行,经方、邓、鄂师至汉中洲,命令白贾父把守渡口,至夔长王行宫,并令归生归报于昭王。昭王十六年,昭王正式御驾亲征,征伐的对象是东南方的楚荆,一路上得到各方诸侯的响应,很快打到江汉腹地,原来臣服于楚荆的大部族、小方国纷纷投降,最后,昭王占领了铜绿山,并留一部分军队镇守铜绿山,然后渡江北上,在唐国大会汉阳诸侯。当时的楚荆听说昭王班师后,又迅速出兵占领了铜绿山,于是昭王决定再次亲征。昭王十九年,昭王再次率领宗周六师御驾亲征,开始时形势很好,周军从唐国出发,经过厉国、曾国向南顺利推进,为了壮大声势,昭王还派出使臣到长江中游的大小邦国去争取支持,昭王本人则率师沿江而上,直抵夔国边境,然而回师汉水时,周军却遭到了楚荆部队的强烈抵抗,昭王本人亦驾崩于汉水之中。其时天空出现了“夜清,五色光贯紫微”的异象,寓意昭王已经“南巡不返”了。

姬满,又称“穆天子”,姬瑕之子。周昭王十九年(前977年),姬瑕第三次亲征荆楚,薨于汉水。太子姬满践王位,成为西周第五位帝王(夏商周断代工程称其公元前976年至前922年在位五十五年),谥号“穆王”。在位55年,是西周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周穆王元年(公元前977年)发布《臩命》,任命君牙为大司徒,伯同为太仆,申诫周政。周穆王十二年西征犬戎(居陕北神木,山西保德一带),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遂迁于太原(山西西南汾洮流域)。得炼赤刀,用之割玉如切泥。周穆王十三年,造父因为善于驾马被周穆王宠幸,穆王得良骥,遂以造父御马西征,至于青乌之所解(乌居三危山,在甘川交界处)。同年,淮夷大举西侵,前锋至芮国(今华阴境,为西入宗周的咽喉)。周穆王长驱归国,命录终(即《后汉书·东夷传》所称之楚文王)以成周八师伐淮夷,在古师(今湖北郧县东南八十里之“古塞”)安营扎寨。在此之前,白□父已率师省麸地至古师与录终会师,抄淮夷后路,淮夷崩退。周穆王十四年,西极之国(中亚地区)有化人(魔术师)来见,能入水火,贯金石,变化多端,穆王为其所惑,遂西游。途中得能工巧匠偃师,制木偶人肖似真人,能合乐拍歌舞。穆王携其同归宗周。周穆王十七年,西王母入周朝见,穆王以宾相待,赐居昭宫。周穆王三十七年,穆王大起九师,伐荆楚。周穆王三十九年,穆王大会诸侯于涂山(泰山下会稽山)。同年,周穆王东游,乐而忘返。陵翟致贿良马百匹,归还毕国宝器,想通过许男与毕达成和平协定,未果,随即侵略毕。毕人告警,周穆王派孟悉到毕地讨戎。周穆王四十年孟春,穆王归于南郑,命吕侯为司寇。周穆王五十一年,穆王命吕侯(亦作甫侯)为司寇,作《吕刑》,告四方,以正天下。刑书制定墨、劓、膑、宫、大辟5刑,其细则达三千多条。相传穆王在位五十五年期间多次巡游天下,其中以西域巡游的历程最富有神话色彩。周穆王驾八骏西巡天下,自宗周北渡黄河,逾太行、涉滹沱、出雁门、抵包头、过贺兰山、经祁连山、走天山北路至西王母之邦(即乌鲁木齐)与西王母相会,接着又北行一千九百里,至“飞鸟之所解羽”的“西北大旷原”(即哈萨克斯坦),最后走天山南路回国。西域女主西王母,在接受穆王赐赠时“再拜受之”,这足见当时周天子的权威已经远覆西域,而穆王时期的周朝版图也应是最为广阔的。关于周穆王的年龄,《史记》曰“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穆王立五十五年,崩”。据此有人推断姬满的年龄为一○五岁。而《竹书纪年》则说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百岁。周穆王年岁究竟几何,各有见解。即使在认同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的情况下,关于此五十五年的起迄时间亦存争议。其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制作的《夏商周年表》认为系公元前977年至前922年。配淑人盛姬,王俎姜。子三:姬繄扈(周共王)、姬辟方(周孝王)、嬴宝宗。女一:叔㛗。

姬繄扈(繄扈一作伊扈),姬满之子。西周第六位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称其公元前922年至前900年在位二十三年)。谥号“共王”,一作“恭王”,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他为“龚王”。在位期间,曾出游到泾水边上,当时密国国君密康公跟随出游。恰逢有三位女子来投奔密康公,密康公的母亲隗氏要求儿子将三个美女献给君王姬满。密康公不听母亲的劝告,没有献出那三位女子。周共王四年(公元前919年)灭了密国。周共王十九年(公元前904年),西戎人反叛西周,组织军队向西周领地发起攻击。西周军兵微将少,无力阻击敌人,被西戎军连续攻占十余座城邑,直逼镐京。周共王得知镐京受到威胁,紧急调集各诸侯国军队联合出击,才把西戎军击败,将他们赶出境外。周穆王远游,耗费了巨量财富,使得国家财政十分空虚,经济上渐渐难以支持。周恭王继位时,在许多场合又不得不维持着天子的架子。为了表示赏罚分明,周共王不得不将都城附近的土地陆继分封给诸侯和大夫,使自己直接支配的地域越来越小,收入越来越少。面对周王朝国势的衰落,对治国的策略进行了很大调整。在对外关系上采取和平稳定的外交政策,对边境争端主要采用和平谈判的办法解决,尽量避免武装冲突。在军事上改变父祖两代以武力征服天下的做法,裁减军队,明法息民,让更多的百姓安于生产,创造财富,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在政治上废除原来的"土地国有,分封臣下"的旧制度,施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国家按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收缴税金。这是西周王朝首次把土地私有合法化。私田拥有者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便视为非法私田,一经查出一律充公。这就迫使贵族们不得不将自己的私田如实上报,而一旦上报,就必须得按规定交税,从而增加了国库的收入。《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语·卷一·周语上》《列女传·卷之三·仁智传》有关于周共王的记载。

姬辟方,周穆王姬满之子,周共王姬繄扈之弟,周懿王姬囏之叔父。周懿王死后,本应由太子姬燮继位。但姬燮懦弱无能,姬辟方乘机夺取王位,成为西周第八位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称其公元前892年至前886年在位六年;《竹书纪年》称其在位十六年)。谥号“孝王”。《竹书纪年》载:“(孝王)元年辛卯春正月,王即位,命申侯伐西戎。五年,西戎来献马。”元年正月命内史(西周官名)册封蔡为家宰,主司王室内外事宜兼管百工。同年命蔡出入听懿王遗孀姜氏之命,效忠姜氏,用刑法严肃宫纪。三年三月初,孝王居周师录宫。命晨更继承白俗父师氏之职,管辖邑人、萑小臣、守宫、宫犬、奠(酒)人和膳夫。八年九月,命内史册扬(即白扬父)为司空,司田甸,司王居,司迎宾事,兼任司寇和司空主事,讯审刑狱。十三年九月,命微为左史,命同仲主管西宫事宜,命虢季子即司王周宫人,封察(弭叔)为弭(今蓝田境)伯家师氏。非子居西犬丘(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九十里),善养马。孝王十三年召非子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封非子于秦(今甘肃清水县境),为周附庸(大夫),号曰秦赢。周孝王十六年逝世后葬于毕陌。(以上内容据《竹书纪年》)史书说“慈惠爱亲曰孝”,故姬辟方谥号“孝王”。《逨盘》铭文作“考王”。《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曰:“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司马迁在《史记》中简短的记载丝毫未提及周孝王的文治武功,似乎有意回避其违反周朝宗法制的事实。但周孝王励精图治,削弱了西戎对西周王朝的威胁,一定程度上使西周王朝的国力得到恢复。

姬囏(囏又作艰、坚),周穆王姬满之孙,周共王姬繄扈之子。相传生于周穆王四十年(公元前937年)。周共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00年)薨,太子姬囏继位,成为西周第七位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称其公元前899年至前892年在位八年)。谥号“懿王”。周懿王生性懦弱,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不断衰落。周懿王二年(公元前898年),北方的狄人严狁入侵西周的发祥地宗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一直攻至岐山。岐山的安危直接影响着王都镐京。岐山守军一面坚守关隘,一面接连向朝廷告急。周懿王命虢公统帅六师讨伐严狁,大军进至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一带,与严狁军相遇。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经过数日交战,严狁军被击败,逃归本国。周军在后追杀,迫使严狁人一直逃往太行山。周懿王三年(公元前897年),“天再旦(日全食)”。周懿王崇信天象,觉得镐京对他不利。于是决定将国都迁犬丘(又名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周懿王四年(前896年)秋,犬丘的宫殿还没有完全建造好,周懿王就迫不及待地下令迁都于此。迁都后新都命名为槐里。周懿王六年(前894年)秋命虢公率师北伐犬戎(今宁夏固原北),大败而归。严允侵犯,北伐犬戎,国人深受其苦,作诗讽刺周懿王治国无能。《史记》曰:“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古本竹书纪年·周纪·懿王》曰:“懿王之世,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共其职,诸侯于是携德。”配姜氏。子周夷王姬燮。

姬燮,出生地楚国丹阳(今湖北荆州)。姬囏之子。西周第九位君王(夏商周断代工程称其公元前885至前878年在位八年)。谥号“夷王”。姬燮在位时间,周王室处于衰落阶段,因此诸侯有的不来朝贡,而且互相攻伐。周夷王(公元前884年)二年,蜀国与吕国派遣使者向周王室进贡,进献琼玉给周夷王,周夷王在黄河边上用宾客之礼接待。周夷王三年(公元前883年),听信纪国国君纪炀侯谗言,烹杀齐国国齐哀公,并改立齐哀公之弟吕静为君,是为齐胡公。周夷王六年(公元前880年),周夷王在社林打猎,捕获一头犀牛。周夷王七年(公元前879年)派遣虢国国君率领六军之师攻打不服王命、常来侵扰的太原之戎,一直打到俞泉,获得一千匹马。公元前878年去世。子姬胡。《竹书纪年》《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有关于周夷王的记载。

姬胡,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王(夏商周断代工程称其公元前877年至公元前841年在位三十七年)。谥号“厉王”。周孝王时,厉王生,冬大雹,牛马死,江汉俱动。及孝王崩,厉王立,王室大乱。周厉王在位期间,连年对外征战,造成国内消耗巨大、国库空虚。于是违背周人共同享有山林川泽以利民生的典章制度,任命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国人对此议论纷纷,周厉王又命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周厉王的高压政策最终引发国人强烈不满。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3年),镐京国人暴动,手持武器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逃离镐京,沿渭水一直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 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转而寻找太子静。召穆公将太子静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被迫用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静。国人杀召穆公之子,太子静免遭杀害。厉王逃亡以后,周朝东边的诸侯卫武公带兵赶到镐京。周厉王的旧臣请卫武公暂时代行执政,政权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掌,是为“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岁次庚申,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尤其是编年史上的一件大事。从共和行政开始,中国的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几千年来不曾间断,是中国历史得以保证延续性的重要开端。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9年),周厉王在彘地去世。配申姜。子二:周宣王姬静,郑桓公。

姬静,字靖 ,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姬胡之子。西周第十一代君王(夏商周断代工程称其公元前827年至前782年在位四十六年)。谥号“宣王”。周宣王继位后,政治上任用召穆公、方叔、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在位晚年,频繁对外用兵,接连遭受失败。(周宣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97年)派军队攻打太原之戎,没有成功。周宣王三十六年(公元前793年)派军队征讨条戎、奔戎(今山西夏县西南),战败。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90年)派军队征讨申戎(即西申国,今陕西省米脂县北)获得胜利。 同年周军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之师全军覆没,周宣王在奄父的帮助下才得以突围。加上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导致中兴局面昙花一现。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3年)逝世。配姜后,齐国国君之女。子三:周幽王宫湦;携惠王余臣(周携王),二王并立时期的一位周天子,后被晋文侯所杀;杨侯尚父。

姬宫湦,又作宫生。姬静之子。西周第十二任君王(夏商周断代工程称其公元前781年至前771年在位十一年)。谥号“幽王”。周宣王于四十六年(公元前782年)去世。太子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周幽王继位后,立妃子申后为王后,申后所生之子姬宜臼为太子。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发生多起严重的自然灾害,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发生地震,并引发泾、渭、洛三条河川发生震动。 同年,泾、渭、洛三条河川枯竭,岐山发生崩塌。后来,周幽王任命叔父郑桓公担任周王室的司徒 ,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周幽王贪婪腐败,不问政事。任用虢石父为卿士,执掌政事。虢石父为人奸佞乖巧,善于奉承,贪图财利,但周幽王却很重用他,引起百姓强烈不满。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废嫡立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宠妃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姬宜臼,致使申后的父亲申侯大为愤怒。为博取宠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失去诸侯信任。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周幽王死后,诸侯们与申侯共同拥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配申后,姜姓,申国国君申侯之女;宠妃褒姒,姒姓,褒国人。子二:长子姬宜臼,申后所生;次子姬伯服,褒姒所生。

上篇

概论

刁氏家族世代相传:刁氏出自姬姓,源于雕国。

《姓氏词典》据《新纂氏族笺释》注云:“系改姓,源于姬姓。文王同姓有雕国,后改为刁氏。”

山东省汶上县和河南省偃师市《姬氏志》均记载:“刁姓,系出弘农郡。周文王姬昌同姓,有雕国,后更为刁氏。”

《中华百家姓秘典》记载:“周文王姬昌时,有同姓国雕国,其国人多姓雕氏,后简改刁姓。”

《姓苑》记载:“刁,弘农郡,系出姬姓。文王同姓有雕国,后更为刁氏。齐有竖貂,晋有刁协。”

刁姓何时从姬姓分化出来独立成姓?雕国位于何处?史书无记,族谱无载。先秦文献中也没有刁姓和雕国的相关记录。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国。先秦文献没有周天子册封雕国的资料。“文王同姓有雕国,后改为刁氏。”有人据此说,雕国为周文王所封。但是没有文献佐证,没有世系图佐证,只能算作推测,作为定论并不令人信服。

笔者从二○○二年开始致力于刁氏族史的探索,搜集到全国各地刁氏族谱百余部。在江西族人于清朝同治三年印刷的《弘农堂刁氏宗谱》找到了刁氏始祖的明确记载。原文如下:

受姓始祖有雛(雏的繁体字——笔者注)。周宣王三年丙子出。陕西长安城宏农县人。幽王赐刁侯。配陆氏。夫妇合葬于宏农县西城内。有碑志。子二:仁仲,仪仲。…………

笔者认为,在没有更确凿的证据之前,刁姓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应该从公元前825年开始。

刁氏受姓始祖有雏公周宣王三年(公元前825年)生于长安。

有雏公于周幽王(公元前781年至前771年在位)时封为雕侯。封侯时年龄当在44岁至54岁之间。

清朝同治三年《弘农堂刁氏宗谱》绘有有雏公夫妇墓葬位置图。“夫妇合葬于宏(弘)农县西城内”表明,雕国位于后来汉朝弘农郡境内。

弘农县是汉朝至北宋期间长期设置的一个县级行政区划,始终是弘农郡的治所。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在秦国名关函谷关边置县为郡治,名弘农,是弘农县之始,位置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东北黄河沿岸。隋朝时,弘农县名称虽然保留,但范围已经缩小,失去了黄河沿岸的辖区,向西南迁移到了今灵宝市中心地区。弘农曾有恒农、常农、宏农等名称,直到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因虢州之名而改称虢略,从此失去弘农之名。

清朝同治三年《弘农堂刁氏宗谱》记载有雏公世系图。截止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历时2689年,子孙繁衍95代。每代人平均28.3年,基本符合生物学人口出生的基本规律。

令人遗憾的是,《弘农堂刁氏宗谱》没有记载有雏公父亲的名讳,期待我们继续发掘考证。

刁氏始祖有雏公周宣王三年(公元前825年)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周幽王(公元前781年至前771年在位)时封为雕侯。其后裔以雕为姓。汉代简称“刁”。刁氏家族从雕国迁居弘农郡(汉武帝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置),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东迁渤海郡(汉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置),西徙河西郡(东魏天平四年即537年置)。

先秦文献中没有关于雕国的记录。安徽典礼堂《刁氏宗谱》记载雕国因境内有山呈大雕状而得名。这可以看作雕国命名的由来。

网络上流传古雕国故址在今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道镇兰家川一带,因盛产鹘雕(鹗鸟),故称为“雕”。在商王朝时期原地多为鬼方民族所居。商朝武丁(商高宗)执政时期,曾在延安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讨伐鬼方部族的战争,其在典籍《周易·既济》中有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商朝武丁(商高宗)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250年至公元前1192年。周幽王封有雏为雕侯。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周幽王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781年至前771年在位十一年。高宗伐鬼方是商朝的事,周幽王封雕国是西周末年的事。高宗伐鬼方,讨伐对象是鬼方民族,地点在今陕西省甘泉县道镇兰家川。周幽王封姬姓同族人有雏为侯,地点在今河南省灵宝市一带。将不同朝代、不同地点、不同人物的两件事混为同一雕国发生的事,有牵强附会之嫌,不足为信。

网络上又说:战国初期,延安地区以南属魏国之域,以北为赵国领土。秦惠文王嬴驷八年(公元前330年),秦国的大良造公孙衍率军大败魏军于雕,斩魏军80000余人,并俘魏军大将龙贾。因为雕之地在泰昌山以北,因此称作“雕阴”,史称这次战役为“雕阴之战”。

“高宗伐鬼方”发生在公元前1250年至公元前1192年期间。“雕阴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30年。两件事相距近900年。如果都发生在网络上所云“古雕国”。一个存在900年的诸侯国历史上能没有记载?笔者认为,望字生义的拼凑不能作为定论。

雕国究竟位于何处?存在多长时间?还是一个待解之迷,目前无法定论。我们期待文物古迹的发掘和历史学家的考证。

“刁”在先秦文献中写作“刀”。“刀”有“刁”音。《吕氏春秋·贵公》:“用竖刀,而虫出于户”。清人毕沅注:“刀本有貂音,后人始作刁字”。《吕览》注:“刀有刁音”。《汉书卷九十九中·王莽传第六十九》:“校尉史陈良、终带共贼杀校尉刁护”。师古曰:“刁音貂”。《通志·氏族略》:“刁音凋”。笔者认为雕姓演变为刁姓当在汉朝。东汉永元十二年(100年),许慎以太尉南阁祭酒校书东观完成《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收录“刁”字表明:雕姓演变为刁姓应该早于东汉永元十二年(100年)。

西汉初年,刁间由弘农郡东迁渤海郡。《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齐俗贱奴虏,而刁间独爱贵之。桀黠奴,人之所患也,唯刁间收取,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家产数千万,成为巨富。当今学者将其列为中国古代23巨商之一。

三国魏晋时,刁姓在弘农郡和渤海郡是名门望族,繁衍十分兴旺。东晋时期,中原动荡,刁协随晋室南迁。官至左仆射。《晋书》记曰:“时朝廷草创,宪章未立,朝臣无习旧仪者。协久在中朝,谙练旧事,凡所制度,皆禀于协焉,深为当时所称许。”协公后被奸臣所杀,但其子孙显贵于当朝。后刘裕诛杀刁家,刁氏有回归北方者,但仍有血脉留居江南。

北魏时,刁整因河北战乱,遂奉母客居齐州。

隋唐两代,刁姓繁衍之主流依旧在北方,但在苏、鄂等地均有刁氏入居。唐昭宗时,长安人刁光胤避乱入蜀。

唐末五代时,刁彦能因仕宦南唐而落籍昇州(今江苏省南京市),其子孙徙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

宋、元、明、清四朝,今闽、粤、桂、云、贵均有刁姓人入迁。

近代人闯关东,走西口,刁氏有族人到东北三省和西北地区落户。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流动大,五湖四海均有族人入居。

清朝末年以来,刁氏亦有到港台海外谋生发展者。

由于战乱和政府移民,各支族人在迁徙过程中相互渗透,交叉流动,亦有回迁。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刁姓约有40万人。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各支系的世系图无法整合串联,只能各自分列之。现将已经搜集到的刁氏各支系始祖列于始祖有雏公名下:

1.刁氏始祖有雏公周宣王三年(公元前825年)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周幽王(公元前782年至前771年在位)时封为雕侯。为雕国(今陕西省和河南省交界处,详细地点待考)国君。

2.安徽含山典礼堂支系始祖刁间,西汉初年由弘农郡迁居渤海郡。

3.河北南皮支系始祖刁恭,魏齐郡太守。

4.河南陕县支系一世祖刁资灵。相传其先祖来自西周雕国,世居陕州之东南刁家村(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菜园乡刁家村)二千多年。一直是当地旺族。明末战乱,家谱散失。后裔据墓碑和有记载的世系图尊其为一世祖。

5.山东文登长学山支系始祖兄弟俩(名讳无考)唐朝末年由小云南迁此首建长学山刁家。有文字记载的一世祖刁全元代诰赠宣武将军管军上正总官招讨使司事。山东即墨敦睦堂支系始祖刁凤。相传明朝由文登长学山乘舟定居墨邑大丈村(今即墨市丰城镇刁家大丈村)。与此同时,刁丹(又名刁端)由文登长学山迁居海阳小纪村,尊为当地始祖。刁伟勋由文登长学山迁居海阳大刁家村,尊为当地始祖。刁能由文登长学山迁居海阳小刁家村,尊为当地始祖。刁架由文登长学山迁居乳山刁家塂,尊为当地始祖。这几个支系实际都是文登长学山后裔,只是因明朝当局诛杀长学山刁氏被迫逃亡,世系图因而失联。

6.山东滕县支系始祖刁恩盛,宋朝自保定迁居滕县如柿村(今滕县龙阳镇刁沙土村)执教私塾。

7.山东昌乐支系始祖刁东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由枣强县迁居昌乐县南高镇庄。刁东生六子:长子刁周、次子刁信迁居寿光县皂凹庄;三子刁胜迁居历城县刁家庄;四子刁英迁居青州府西刁庄(今山东省青州市邵庄镇刁庄村),五子刁玘迁居安丘县刁家庄,六子刁文者留守高镇庄。由于战乱,宋元明三朝及清朝前期谱牒无存。其中刁英后裔刁维水于清同治五年(1865年)重修族谱时尊刁守林为青州邵庄镇刁庄村二世祖(刁守林父名讳无考,被尊为一世祖)。

8.山东东阿董袁支系始祖刁得食自济南府章丘县刁家庄迁居肥邑充河王家楼(今东阿县牛店镇董袁村)。

9.山东东阿耿庄支系一世祖刁勋,先祖自文登府迁居泰安东阿大店(今山东省东阿县铜城镇耿庄村)。迁徙时间及谱系失考。族谱尊刁勋为一世祖。

10.江苏宝应五歧堂支系始祖刁七五元朝末年由江右经苏州阊门落户宝应县城。

11.江苏泰兴刁家网万松堂支系始祖刁余春,明初因避燕兵之乱由姑苏迁江北黄桥之东(今江苏省泰兴市横垛镇刁家网)筑室而家。

12.重庆江津支系始祖刁时范明洪武三年(1370年)任仁怀县令,继任湖州知府、重庆府尹。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定居江津刁家场。

13.广东支系始祖刁清之父刁殷由山东青州府昌乐县寓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葛藤坳经商。生二子:长清,次浚。刁清于元朝末年迁至广东潮州府揭阳县蓝田都第八图小径村,又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十六日再迁海阳县丰政都大椹村(今梅州市丰顺县丰良镇成东成西村)。其后裔又陆续徙至广东全省、广西、四川、江西、湖南、台湾、香港一带居住。

14.河南邓州支系始祖刁亨明朝初年由南京迁居河南邓州城,后又落户刁堤。

15.河南南阳支系始祖刁振纲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居今南阳市宛城区汉冢乡刁庄。

16.河南夏邑支系始祖刁圭宝明朝自山西徙居武阳叶县之北,后得军功定居商丘济阳(今夏邑县济阳镇刁楼村)。

17.安徽临淮藏春堂支系始祖刁国宝为明朝骠骑将军,其子孙于洪武六年(1373年)自山左祁州迁居凤阳濠上(今安徽省临淮关)。18.山东章丘刁镇支系始祖刁代明朝洪武二年由枣强迁居小坡村(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刁镇刁西村)。

19.山东济南支系始祖刁千明朝初年由枣强迁居历邑西南岳尔庄(今济南市市中区岳尔庄)。

20.山东郓城永孝堂支系始祖刁琅(字偕琳)明朝初年由山西省洪洞县直迁居郓城北关(今山东省郓城县城)。

21.山东章丘支系始祖刁冉修(刁巩之次子)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河北任邱移居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当地已无其后裔居住。山东即墨支系始祖刁自修(刁巩之三子)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河北任邱移民即墨(今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当地已无其后裔居住。山东黄县黄山馆支系始祖刁敬修(刁巩之四子)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河北任邱移民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西黄山馆。山东黄县土口村支系始祖刁懋修(刁巩之五子)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河北任邱移居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东南乡土口村。

22.山东省东阿县铜城镇耿庄村一世祖刁勋(字丰功)。其先祖由山东登州文登府迁居泰安东阿大店定居。迁徙时间名讳世系均失考。

23.山东肥城支系始祖刁崙于明朝由平原县迁居肥城刁家杭,继又移居北仪仙庄。

24.安徽金寨道生堂支系始祖刁德明明朝由河南迁居金寨(今安徽省金寨县)。

25.河北故城支系始祖刁得林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由京都遵化迁居河北省故城县刁孝子村。

26.河北容城刁氏祖籍山东省章丘县刁庄子村。先辈闯关东生活在汉八旗。相传先祖刁玉成于清乾隆年间迁居河北省容城县晾马台乡王家营村。

27.辽宁朝阳支系始祖刁广盛系山东文登长学山刁氏后裔。清朝乾隆年间由山东省莱州府即墨县羊五甲右士社东西乡刁家庄迁居朝阳县北沟门棍子沟。辽宁大连旅顺口、内蒙古赤峰一带有其后裔居住。28.辽宁省庄河市鞍子山乡温楼村刁家屯支系始祖刁东领。先辈籍贯失考。清朝末年落户于此开基创业。

29.辽宁庄河市塔岭乡刁家沟支系一世祖刁骞。相传其先祖由小云南徙山东文登长学山。再迁即墨县刁家大丈村、栖霞县、莱阳县刁家村。清朝中叶,因山东灾荒,刁家三兄弟挑着担子由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出发,来到辽东半岛。途中丢失一人。其余兄弟俩几经迁徙,定居于此。后人根据手抄“宗谱”资料和老人口传,尊刁骞为一世祖。

30.四川高县一世祖刁为璜。其先祖由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迁川,在叙州府高县定居。清朝顺治年间兵乱,族谱失传。刁为璜玄孙刁季麟重新纂修族谱,尊其为一世祖。

31.贵州大方支系始祖刁文学原籍江西省吉安府六轮县弘农堂。清朝嘉庆末道光初年迁贵州省大定府辖乐贡里九甲居住。

已经有谱系的各支系,其始祖之后裔又外迁外地者不再称为落户地始祖,表述为某支系第几世祖落户某地,成为该支始祖的一个分支。如江苏宝应支系第十六世祖大本公到淮安流均沟前行定居,驻地后人称为刁家墩。大本公后代只是宝应支系始祖七五公的一个分支。

关于刁氏的起源,网络众说纷纭。外姓学者还有以技为氏说,以人名为氏说,为貂姓所改说等。据我已经搜集到的各支系族谱,没有一支记载是他们的后代。这说明这些说法还不足为信。至于同为中华民族的少数民族人士,现在以刁为姓者,如果他们支系或本人承认,可以视作刁氏家族的一员。

(0)

相关推荐

  • 周人是谁的后代

                     周人,族姓姬,起源于今陕西境内.传说中父系来自姬轩辕(黄帝),母系来自神农后代有邰氏,而司马迁<史记>等文献记载的周人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和元妃姜嫄的儿子后 ...

  • 最后灭亡的姬姓诸侯国——燕国八百多年历史一览

    燕国和齐国.鲁国一样,也是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第一批被封为诸侯的,但是燕国的历史却超过了齐鲁两国(齐国指姜氏齐国),甚至超过了周王朝的,燕国的存在足足有822年之久,燕国也是最后一个灭亡的姬姓诸侯国 ...

  • 504个百家姓,有411个是这个姓的后人,人口不多,却都得喊它祖宗

    <百家姓>是中国古代的启蒙书籍,成型于宋朝,跟<三字经>和<千字文>被并称为三百千.上面主要收录了五百多个姓氏,四字成句,每句都押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2020年 ...

  • 刘明:《中国古书版本笔记》引言

    拙编的书名存在三个关键词,即"古书""版本"和"笔记".先来说"古书",也称以"古籍",一般界定为1 ...

  • ​引言:万物生长靠太阳

    曾经一首革命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旋律优美,脍炙人口,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的确,从最初人类认识的大自然到现代的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等 ...

  • DRGs付费模式下,医院如何持续创收引言

    公立医院改革目前已进入深水区,DRGs付费的逐步推广和应用,让医院只有将医疗成本控制在医保预付额度以下才会获得利润. 这一转变让"成本控制"成为公立医院发展不得不面对的必修课.本文 ...

  • 罗经易解 [一]引言  目录

    <罗经易解>引言 罗经的原形一'指南车'(司南),传说在轩辕时代,即应用於战争.其彼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中国先民们在认识自然.改造环境,观测天象.制历授时:以至于阳宅选址定向,阴宅测定龙 ...

  • 三段三阶理论引言

    "三段三阶理论"认为, 股价的长期 ( 几年到几十年 ) 变化是一条上升趋势线的随机过程,股价是不可以预测的.究竟股价在短期 ( 一年到几年 ) 内是如何变化的呢? "波 ...

  • 第一章:引言 · The Linux Command Line 中文版 · 看云

    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 故事内容不是 Linus Torvalds 在1991年怎样写了 Linux 内核的第一个版本, 因为这些内容你可以在许多 Linux 书籍中读到.我也不是来告诉你,更早之前,R ...

  • 摘要与引言基本要求:摘要五要素、引言四部曲

    好的摘要可吸引读者获取论文,好的引言可吸引读者阅读全文.为此,要求摘要包含五要素.引言连成四部曲. 01.摘要的五要素 摘要的五个要素的定义 五个要素是指文章的动机.问题.方法.结果和结论.因为摘要是 ...

  • 引言一

    多年来,我一直都在坚持使用一条自我肯定用语,那就是前方之路必然平坦,绝无坎坷.这一想法令我欣慰,帮我抹去对未来的一切恐惧.每日清晨迎接新的一天之时,我都会觉得信心满满,轻松自在.发现生活总以它特有的方 ...

  • 引言二

    谢丽尔·理查森 宇宙间存在一股能量,一股神圣的力量.正是这股力量创造了我们,支持着我们,将众人联系在一起.这股力量,加上我们的思想.言语.行动,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生活体验.如果能够意识到,并且开始学着与 ...

  • 99的读书笔记 | 《什么在决定新闻》序言、引言及第一章

    99的读书笔记 | 《什么在决定新闻》序言、引言及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