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前的我和三十岁后的我
三十岁前的我和三十岁后的我
遇见吧啦作者:三水
三十岁前的我,喜欢把自己裹在各式各样的深黑灰等色调的物品里面,似乎只要那样,自己的稚嫩就会略减几分。明明是个活力四射、精气神倍儿棒的年轻人,整天把“老了老了”等字眼挂在嘴上,爱学成年人的世故老成,把自己裹成一个蹩脚的“成熟”人,生怕一个不小心,被人说成“她年轻,不懂事儿”。
三十岁后的我,开始越来越留恋黄粉蓝等亮色的东西,看见它们,就觉得生活多了几分炫丽。看着比自己小的人,会大大方方的和他们说句“年轻真好”。转过身来,则更加专注于自己要做的事情,愈加踏实的走好自己脚下的每一步,成年后的我没有太多时间,再虚度这有限且短暂的一生。
三十岁前的我,喜欢把自己泡在接连不断的约会逛街吃饭,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和最亲爱的家人朋友待在一起,热衷于将自己陷在家长里短的闲暇八卦之中的热闹喧腾世界里,仿佛那才是人生的快乐所在。
三十岁后的我,虽然依旧热爱那热气腾腾的喧嚣,却愈发倾向于和自己相处,明白生活除了表面的浮华之外,有更为值得追求的价值所在,而通向它的这条路,注定只能独自走过,所经的黑夜,也只能独自穿越,没有人可以代替。
三十岁前的我,总是以为有了爱情的凭仗,有了他的疼惜与不忍的加持,便可以在那人面前为所欲为的耍尽女人特有的小性子,无所顾忌的一心单为自己的欲望而独活,一副“只顾自己岁月静好,不管他人负重前行”的傲娇模样。
三十岁后的我,在婚姻的打磨中,逐渐懂得了年少时最喜欢的诗——《致橡树》的深情所在,逐渐向着一个妻子该有的样子靠近。学着做饭炒菜,学着洒扫庭除,学着收拾布置家里的一切,将自己慢慢地活成了他生命中的一株木棉,与他一起分担寒潮、风雷、霹雳,与他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三十岁前的我,常常觉得给父母买件新衣、做顿可口的饭菜,或者带他们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享受一下他们不舍得享受的“奢侈”生活就是孝顺,有时会因为父母的唠叨啰嗦而怨言载道,也会因为他们有些观念不对自己的心思而烦躁不安,少有耐心去认真倾听他们所讲的话。
三十岁后的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在养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也逐渐生出了自己的“父母心”,对爸爸常向人说起的“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的理解与感悟愈加深刻。做为子女,只有切身体会出了“父母心”,才会身体力行的从内心深处不再与父母计较长短,才有可能做到“即父母而善尽我孝”。
三十岁前的我,凡事总是固执的想要以某种标准和法则分出是非黑白,划清楚河汉界。喜欢的时候是真喜欢,恨不得将自己的所有都奉献于喜爱的人或事;厌恶的时候是真厌恶,多看一眼都浑身不自在甚觉难受,心里的条条框框,都是一个个不可触碰的原则和高压线,而自己活得在外人看来既拧巴又难以相处。
三十岁后的我,看多了人事纠葛缠绕,了解了这恩恩怨怨背后的人生故事,愈发懂得了各自都有各自的不容易,也逐渐意识到这个世界是多元化和自己之前的狭隘与而单一。于是,便更加关注内心的所思所想,对于外界的人和事,在看待之时,加了许多的平和与理解。
三十岁前的我,虽然出身农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孩子,但囿于父母的溺爱,对于什么是苦,什么是难,理解的并不深刻。总是喜欢追寻一些脱离实际的梦幻般的存在,干出了很多类似于拿一个月的生活费去买一件喜欢的衣服或包包的蠢事,却鲜少思考关于生存的问题。
三十岁的我,则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那些四五点钟便起床打扫卫生的清洁工、捡拾垃圾的老人、干苦力活的装卸工、开货运车的司机、做建筑活儿的农民工等这些辛苦劳作的大众身上。他们很普通,他们做着这个世界上最脏、最累、最苦的营生,却对生活仍怀有期待。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生存”的艰难苦涩和活着的意义——即便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也要心怀希望。
三十岁前的我,时常被利益、地位、欲望、虚荣等等这些虚无的东西所充斥,一颗浮躁的心在世俗功利面前就像一个被它们玩转的陀螺,不断的承受着它所给予的鞭笞奖惩。时而为它欢欣喜悦,时而为它愁绪满怀,时而为它浅吟低唱,时而为它捶胸顿足,心有不甘却又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挣脱那根握在它手中的缰绳。
三十岁后的我,在某一瞬间突然顿悟,之前沾满了心田的诱惑和禁果,皆是自由我内心的迷乱所致,一颗本该自由生长的心被束缚在一片狭隘的空间里,如何不慌张错乱?明白并骈弃了这些精神的负累,一颗焦躁的心,便也逐渐安稳平和了下来,也逐渐找到了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的途径,摸索出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一种平衡——出则繁华,入则宁静,不困于奢华,亦不拒绝孤独,不管身在何处,一样宁静平和,安然自在。
三十岁前的我,忙着求学、忙着毕业、忙着找工作、忙着结婚生子等等这一系列被称之为人生大事的事儿,做这些的原因也只是因为年龄到了,时间到了,大家都这样做,我也就随波逐流的这样做了,却无法看清自己的内心,不知道自己心中所求的东西是什么,思前想后,迷惘不堪。
三十岁后的我,经过世事的锤打磨炼,对己“苦”与他人苦的体悟和理解的便愈加深刻,内心逐渐升腾起了一种悲悯的情怀,看世间万象也随着这颗生了悲悯之情的心也变得温和了起来。在不断的自我矛盾、反复推翻重建的过程中,慢慢地,我找到了自己内心最真的渴望——与书为伴养性灵,心怀慈悲心有安。
一切又都变得活色生香了,三十岁前已往昔,成了不可追回的过去,三十岁后的人生,在生活之外,愿自己常与诗书为伴,长养慈悲之心,无憾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