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克·W ·德雷格特:理解科学理解 | 国际科学与哲学讲座预告之七

返朴

关注返朴(ID:fanpu2019),阅读更多!2小时前

讲座题目:理解科学理解

主讲人介绍:

亨克·W ·德雷格特(Henk W. de Regt)为荷兰拉德堡德大学(又译"奈梅亨大学")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所自然科学哲学全职教授。其专业领域为一般科学哲学、物理学基础以及近代物理学史。他的研究领域围绕“理解”这一主题展开,试图通过哲学分析和历史案例研究,研究科学理解的本质。出版专著Understanding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并在2019年获得拉卡托斯奖。

de Regt(右)接受拉卡托斯奖

讲座背景:

众所周知,科学的一个核心目的是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而拥有这种理解对我们当今的社会非常重要。但是达到这种理解意味着什么呢?究竟科学理解是什么?这些都是尚未得到满意答案的哲学问题。自从卡尔·亨普尔在1948年提出覆盖律模型以来,关于科学解释的本质一直存在争议,但有关理解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因为大多数哲学家认为理解只是客观解释的主观性附带产生的结果。相比之下,亨克·W·德雷格特(Henk W. de Regt)将科学理解置于核心立场。他的著作《理解科学理解》主要是一项哲学研究,但也包含科学实践的历史案例研究。

与该领域的大多数现有研究相比,它考虑了科学家的观点并分析了他们在科学争议和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其中,《理解科学理解》的目的是发展和捍卫科学理解的哲学理论,该理论可以描述和解释科学家实际采用的理解标准的历史性演变。该理论为著名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和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的立场辩护,同时对物理学家诉诸直觉的方式引入严谨的概念。在这里所主张理解的解释语境为自然科学:虽然具体的案例研究来自于物理学,但也会引用其它科学的案例说明“理解”广泛的有效性和应用性。

讲座摘要:

进入新千禧年后,科学哲学中出现了关于科学理解的激烈争论。在这场讲座中,主讲人将简述这个争论的发展,回顾目前对于科学理解的最重要的观点。接着,他将阐述其提出的科学理解的语境理论,并且利用物理学史中的一个案例来说明它。最后,主讲人将论述目前这个哲学争论中一个核心的议题,就是理解与知识的关系,以及真理是否是理解的必要条件这个问题。

讲座时间:北京时间2021年11月5日16:30-18:30

主持人:王彦晶(北京大学)

评论人:

王巍(清华大学)周理乾(上海交通大学)滕璐(上海纽约大学)吴东颖(CASIP)

本场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语言:英语

提示:本系列讲座为zoom在线讲座。但限于参与人数限制,恕不公布zoom会议入口,由《返朴》于bilibili提供独家网络实时转播服务。我们将在最后20分钟的问答环节里,由专人在《返朴》的B站直播间里将大家的提问转到zoom会议室。

讲座参与方式:

关注bilibili账号“返朴科普”可直接进入直播间。更多本系列讲座安排请见文末。

系列讲座总体介绍:

本系列讲座聚焦于科学前沿中的基本哲学问题,以及与哲学紧密相关的科学问题。由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CASIP)与复旦大学智能科学与智能哲学研究中心(PSI)联合主办。邀请的报告人或为具有崇高的哲学情怀、广阔的哲学视野和深邃的哲学思想的哲人科学家,或为具有理性的科学精神、广博的科学知识和严谨的科学思想的科学哲学家。

讲座准备——主讲嘉宾思想提要

重返科学理解

撰文 | 吴东颖(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讲师)、周理乾(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来源 | 中科院哲学所

德雷格特与他的书《理解科学理解(Understanding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现代科学的诞生与发展大大推进了我们对大自然、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理解。借助科学,我们可以理解亿万光年之外的黑洞、生命遗传的密码、大脑运行的机制以及人类的行为。科学的目的就是增进我们的理解。那么要理解科学,就要理解科学的理解。也就是,科学为何能够如此迅速地推进我们的理解?科学提供给我们的理解与宗教、哲学、文学给我们的理解有什么不同?致力于回答“科学究竟是什么”的科学哲学应当回答这些问题。然而,当我们翻开任何一本标题为《科学哲学导论》的教材时,会发现根本找不到科学理解这样的标题,而第一章往往被“科学解释”(scientific explanation)占据着。这意味着,“科学解释”在科学哲学中占据了关键位置,隐藏了解码科学的钥匙。这似乎忽略了科学理解这个科学最初的目的。为什么作为科学目的的科学理解在试图回答“科学是什么”的科学哲学中没有出现?

引领科学解释研究的亨普尔(Carl Gustav Hempel)曾给出过一个解释。理解显然只能是个人的理解。由于不同人的背景知识、经历等等的不同,对于同一个现象的理解也会不同。例如,刚学习物理学的初中生与物理学教授对于牛顿三定律的理解显然不一样。因此,科学理解是个人的、主观的、偶然的,取决于个人自身的条件。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事业,因而客观性是科学的内在性质。由此可见,主观的理解与客观的科学相冲突。所以,科学的密码并不在于理解。科学是通过提供科学的解释来实现我们的理解的。既然理解是主观的,那么科学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解释,由此,科学解释就成了科学哲学的核心话题。

这里所说的科学哲学所描述的科学形象似乎与我们听过的科学小故事并不一致。科学中充满着偶然性、运气。我们都听过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素,彭齐亚斯与威尔逊偶然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实际的科学活动中的确存在种种主观、偶然的因素。不过,传统的科学哲学认为,实际的科学过程并不是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也不是科学的本质所在。在科学哲学诞生之初,莱辛巴赫(Hans Reichenbach)便将科学活动区分为发现的语境与辩护的语境。发现的语境指的是实际的科学活动,辩护的语境指的是科学中理论与经验证据、科学推理、科学解释等等方面。发现的语境并不是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而是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与历史学等经验学科的领域。只有辩护的语境才是认识论相关的、对哲学开放的,因此是科学哲学合法的领域。科学哲学对科学进行逻辑分析,理性重构,从而确定科学的本质特征。理解只有在科学的语用中才会出现。也就是,只有某个人去学习、使用某个科学理论或者科学方法去理解某个现象时才会出现理解。因此,科学理解属于科学实践活动,属于发现的语境,所以并不是科学哲学的合法研究对象。

正是由于区分了辩护的语境与发现的语境,科学理解在科学哲学中失去了合法地位,从而被科学哲学排除在外。不过,这也使得科学哲学失去了初心,遗忘了科学的目的——增进我们对于自然世界与其相应理论的理解。然而,这改变不了科学理解是科学的目的这一事实。例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的主要任务是评估全球暖化与气候变化的科学理解。在一份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中,「理解」一词出现了九次。底下节录一段:

这份报告提供了有关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理解的相关信息、气候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决定它的行为的多样互动,限制了我们能够充分理解全球气候未来进程的能力。对于气候系统中的许多组成部分与它们在气候系统中扮演角色,仍然只有不完整的物理理解。(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IPCC 2012)

如果科学的目的是为了理解世界,那么,科学理解是什么意思?科学理解究竟是什么?近些年来,亨克·W·德雷格特(Henk W. de Regt)尝试回答这些问题,让科学理解重归科学哲学,使得科学哲学找回失去的初心。

翻开科学史,我们似乎找不到科学理解的普遍共同条件。例如,在1920年曾有一场有关量子力学是否能对原子物理现象提供理解的争辩。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提出矩阵力学,而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提出波动力学。海森堡的矩阵力学运用数学矩阵描述可观察量值之间的关系,在当时较为抽象。但薛定谔的波动力学提供可视化原子结构的可能,他以波现象描述原子。在这两个理论的争论中,薛定谔提出理解与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这两个核心概念。他主张波动力学能对量子现象提供真正的理解,而不仅是描述与预测。薛定谔认为可视化是科学理解的必要条件,但矩阵力学是不可视化的,所以不具有可理解性。不过支持矩阵力学的人反对可视化是科学理解的必要条件,并且主张所谓理解只不过是对于新理论的概念系统的熟悉度问题而已。这段量子力学的历史性争辩告诉我们,对于理解与可理解性这两个概念的讨论常促使科学的发展。

德雷格特对科学理解的研究运用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结合的研究进路。为了能够说明科学理解在实践中的功能与历史变化,不仅是对科学理解进行哲学分析,也考察科学史上的具体案例。德雷格特主张,从历史上科学不断变化的角度来看,为科学理解提供一个一般且不变的哲学说明是不可能的。由于科学史的研究显示没有普遍且永恒的科学理解概念,他提出理解的语境理论(the contextual theory of understanding)。理解的语境理论在于为理解提供具有一般性的刻划与标准,并同时允许理解的概念随着历史与不同学科领域变化。理解的语境理论主张科学理解依赖于可理解性,而可理解性的定义是科学家对于某个理论的一种属性所认定的价值,而这种属性的内涵在于这个理论能否易于使用。例如,1926年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在当时物理学家社群中,较矩阵力学更为广泛流行,正是因为波动力学的可视性与较不复杂的数学。这使得可理解性可以作为一种语境化的衡量标准:一个理论可能在某个语境中对科学家有可理解性,但在另一个语境中没有。这使得德雷格特的理解理论成为了一种语境理论。

理解的语境理论主张科学的目标是理解现象,也就是对于现象有适当的解释。但理解现象必然要求理解理论,也就是能够使用理论,而能否使用理论依赖理论的可理解性(相对于语境而言)。而理解的语境理论提出理解现象的标准是:现象P能被科学理解,当且仅当,对P有科学解释。而这科学解释的基础是可理解的理论T,而且满足经验适当与内部一致的要求。而科学理论可理解性的标准是:科学理论T对科学家(在语境C)是可理解的,如果他们能不用进行精确运算就能鉴别T的质性特征结果。例如,可视性就是其中一个帮助理解的理论属性。另一个例子是气体动理论对理想气体定律的动力解释,使得理想气体定律能以一种质性的方式讨论,并且鉴别它的质性特征结果。

总之,在德雷格特的研究中,对自然现象的科学理解不应该被理解为某种科学家主观的感受,而应该作为对自然现象有某种程度上客观的科学解释,尽管这种科学解释必须依赖可理解的理论,而可理解性又必须在语境与语用的背景下定义。

以上是对德雷格特观点的简要总结,让我们期待他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1月5日的讲座阐述他如何对科学理解的语境理论,论述理解与知识的关系,以及真理是否是理解的必要条件等重要且有趣的哲学问题进行讲述,并且如何利用物理学史中的案例来对这些理论进行合理地阐释与说明。

本系列讲座日程安排

提示:每一场线上讲座开始前2天,返朴会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本场讲座主讲人和讲座主题的详细介绍,敬请留意。

主办方期望这个系列报告能加强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联系,加强国内外科学与哲学研究机构的联系,加强科学与哲学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的联系;让科学和哲学联手推进理解和改造世界、促进文明发展的基本问题的解决。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0)

相关推荐

  • 思想暴力的下意识宣泄(连载三十一)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一直在系统论述先天分裂的人在专业哲学的进步过程中制造大量冗余概念的必然性,目的一,常识化揭示因本体论认知缺陷而导致旧哲学不能自圆其说的灯下黑现象的内在原因.目的二,基于同样的常识化视 ...

  • 专业哲学需要通过本体论创新自证清白——修改版,增幅在50%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认为,正因为人类的集体逻辑天花板未破,所以在一致性无法终极自圆其说状态之下,人类文明在进步中同时衍生了种类繁多的专业壁垒待解,是谓充满局限的人类文明,因此透过一切文明局限与人的自圆其 ...

  • 科学范式与非理性

    来源:Gotham公众号(ID: Gotham_Ninja)     作者:宁梓涵 本咕咕咕时隔半年又回来啦! 接上回书,"科学哲学"是对科学本身的思考,囊括了科学是什么,科学是否 ...

  • 哲学假死困局的破解(连载二十五)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现代人虽然言必称逻辑,但实际却一不知逻辑的本质即人的主观存在本体,二不知逻辑的运作的机理上具有明确的主客观一致性,这就是人类文明至今仍处于不能自圆其说的局限状态的逻辑内因. 哲学常识 ...

  • 专访殷杰:社会科学解释何以可能?

    从科学哲学家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科学解释"这个重要问题开始,"何为社会科学解释"的问题在社会科学哲学领域也随之产生.自然科学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其思想方法被应用 ...

  • 定义一切的能力(连载四十八)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认为,作为存在的局部,正因为人的存在具有显而易见的主客观一致性,所以通过人的存在以点代面地探寻存在的本体,比西方文明承接自然哲学时代的学术惯性在哲学领域所进行的漫无目的的空想更具认识 ...

  • 人性的自我钝化(连载三十四)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之所以能以终极自圆其说为标准建构成功,是因为结合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之间曾经不确定的框架关联,我能以道生万物这类准终极本体命题相关的终极概括性为基准建构可终极自圆其说的主客观双重本 ...

  • 语境论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

    2021年03月26日16:41 山西大学殷杰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境论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2AZX004),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赵雷.樊小军. ...

  • 斯特雷文斯:知识机器和科学中的动机问题  |国际科学与哲学讲座预告

    讲座题目:知识机器和科学中的动机问题 主讲人介绍: 迈克尔·斯特雷文斯(Michael Strevens),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也是美国纽约大学哲学系(QS榜全球排名第一)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的 ...

  • 德雷福斯 & 拉比诺 | 怎样理解福柯?

    我先死了,你们继续向死而生 怎样理解福柯? 德雷福斯& 拉比诺/文 陈通造/译 前 言 本书诞生于朋友之间的一个分歧.保罗·拉比诺(Paul Rabinow)在参加休伯特·德雷福斯(Huber ...

  • 「德雷」景天科拟石莲花属的多肉植物,中型种,易养护

    德雷 拉丁学名:Echeveria Derex 科属:景天科 拟石莲花属 德雷(Echeveria Derex)为景天科拟石莲花属(Echeveria)的多肉植物,中型种,易养护. 特征:植株莲座状, ...

  • 2000年来首次,人类有了超出科学理解的重大发现

    不得了,过去的一个月,全球科学界都因为一项实验沸腾了! 4月8日,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公布了缪子(μ子)反常磁矩的测量结果:实验与理论预测之间存在4.2个标准差的偏差. 缪子g-2实验装置中的磁铁.来源 ...

  • 《大地震年签》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发生6.1级地震

    速报参数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4月29日14时50分(当地时间4月28日18时50分)在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距我:10706公里,震中位于南 ...

  • 对物理公式W=Flcosα中l的理解

    一.L是指的作用点的位移 ♥对公式W= Flcosα中l把握不准而致错 例:如图所示, A为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其第右侧固定着一个轻质滑轮O,跨过滑轮的细绳的P端固定在墙壁上,细绳的另一端Q用水平 ...

  • 威廉·德雷谢维奇有一段话特别发人深省:“...

    威廉·德雷谢维奇有一段话特别发人深省:"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他大量阅读,习惯思考,放缓脚步,投入深度对话,并为自己创建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 信息社会,人们看似什么都知道,却 ...

  • 什么是调性?什么是大小调式?科学理解大小调知识

    本文5000+字,太长懒得看的/只想看大小调乐理解释的人,可以直接跳过前面部分,看第二节内容. 什么是调性?什么是关系大小调?什么是和声小调和旋律小调? 学钢琴.乐理的人往往记住了大小调音阶的结构,每 ...

  • 为什么有些人认为,中医“五行生克”、“取类比象”等思维是不科学的?

    謝邀 我们从纯学术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吧!! 1>中医阳五行理论是古人智慧的体现,但不是科学→正确的态度是:不薄古人也不误今人. 中医理论见于<<黄帝内经>>,此书集成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