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录2|该如何过好这一生?“心学”王阳明的故事

“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王阳明
这是十年来婵连我内心十大电影榜首的大卫芬奇《搏击俱乐部》中最深刻的片段,这部电影是我多年来的精神灯塔,关于如何过好这一生,答案就在这段了吧。

上次我们聊到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指引价值观的灯塔在迷雾中逐渐湮灭。

而黑暗中浮现的所有的亮光都来自于利益驱使的账号和服务器之后,我们行走在一条只有点击率、转化率、浏览大数据的信息迷途。

所有人都将不可避免地沦为消费主义的奴隶,内心安全感荡然无存了。

那么,过去已不再,我们该依据什么走接下来的路呢?

大概只有靠自己内心微弱的烛光了吧。

所以这次我们聊“心学”

300年前一位叫王阳明的圣贤留下的一套思路。

隔壁老王能拯救大家吗?

关于他牛逼哄哄的事迹你随时可以百度到,我们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心学主张人们在生活中暂时抛弃外界环境和价值观的影响,从本心出发,由心引导去看待事物和作出决策。

王阳明是谁?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做过大官,干过大事。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拥有开挂般的人生。

“心学”就是这隔壁老王的秉承的心法,用我们的普通话说就是:

老子想怎样就怎样,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样的“本心论”放在人文主义的当下其实还好,只是在几百年前礼教繁复观念深重的古代,那真的是破天荒的大胆了。

王阳明靠这套心法龙场悟道之后,作出了很多成就,走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乃至被后人包括蒋介石等人奉为内心的老师。

大家众所周知的大概就是那几句干货了——

  • 致良知
  • 做圣贤
  • 知行合一

说到最后这个“知行合一”大概是传播的最久远的一句了,为什么?因为字面意思好理解啊。

氮素!这是个巨坑!

在这里,我将引用一个故事,它来自过去我写的一篇叫《影响我最深的三个小故事》里面的第一部分。

关于远房叔叔的故事。

叔叔有一个失败的人生,年过五十,穷愁潦倒。

但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拥有几乎大部分社会价值观上要求的优点,比如正直、勤劳、以及极其自律。

因为小时候家境贫寒,所以发奋读书,希望考上大学。

结果连考三次而不中,最后一次考试,数学题最后一套应用题,解完之后自己又审了一次。

临到交卷的前一刻,他吃不准这道题解的对不对,于是情急之下拿笔划掉了这道题的答案交了卷。

就这么一个小动作,毁了这次高考。

他就差三分考上,而这道20分的题,做的是对的。

他只是因为吃不准没有把握,所以划掉了。在那电光火石的十几秒里,传统的“人要负责任,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要做。”这种思想主导了他,划掉了那道题。

连续三次名落孙山之后,心灰意冷的他放弃了高考。

因为家境也不好,他打算释放家里的负担,出去谋生供后面的弟弟们读书考大学。

接着他根据一个在外面回来的长老的介绍,出去当学徒。

学的是钟表。

从当时的情形看,他的大概是这么想的:

1. 我学钟表这行业,是有前途的,毕竟有很多前辈赚了很多钱。

2. 既然我跟着这个师傅当学徒,人家愿意提携,对我有恩,我一定得学好。

3. 我是个负责得人,做一行爱一行,我会花毕生之力,做好这门手艺。

换成今天流行的语言,这叫匠人精神。

一个年轻人发誓终其一生做好一门手艺,这是高尚的匠人精神。

关于这个话题可以看看之前谈过的一篇:

《动不动就谈“工匠精神”,其实挺烦的。》

可是,那一年,时代的钟摆推进了90年代中。

广东人开始用大哥大,过了几年,所有有身份的潮流人士开始使用传呼机,然后是小灵通、子母机,直到功能手机。

无一例外,这些便携设备都带有计时功能。

他一进入钟表行业,就遭遇了通讯设备的OTT。

20年后,他年过40,锻造事业的最美好的年华消耗殆尽,人到中年,妻儿家务,已经压的喘不过气,早已没有还手之力了。

什么是OTT,可以回头看一篇旧文。

《罗永浩的坚果手机踌躇满志,但苹果的噩梦可能才刚刚开始。》

后来的事我们就不说了,为什么说这是影响我最深刻的三个故事之首?

这个事跟我们今天要谈的王阳明的“心学”到底有几毛钱关系?

鱼仔到底要说什么?

我要说的是:

“知行合一”如果没有“致良知”在前,那将可能是灾难。

叔叔有错吗?

貌似没有,他勤奋,努力,负责任。

他格守的人生信条有错吗?

貌似也没有,他知恩图报,心不浮气不燥选好一行潜心苦修多年。

换今天流行的话叫:“初心不改。”

但你称之为“愚笨”“不可变通”也未尝不可。

所有社会上长辈们教育年轻人应该遵守的好传统,他几乎都做到了。

这不是知行合一吗?

付出了大半生的为自己的信念践行,不可畏不知行合一了吧。

可为何最后还是潦倒一生?

因为他的认知都是主流价值观。

他一切的行为都湮没在传统教育环境中提供的价值观里。

这正是大多数人的决策模式:

  • 道听途说的别人的经验。
  • 口口相传的人生成功之道。
  • 周围公认的道德概念、习俗等。

在没有航标的信息时代,这些意味着来自:

  • 别人转给你的公众号鸡汤文。
  • 视频网站里点击超高的节目片断。
  • 微博里大多数人键盘下回复出来的价值观。

他们无一例外来自以点击和转化为目的的商业世界里的服务器。

叔叔与其说是自己的问题,不如说是他跳入了自己秉承的主流价值观陷阱。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曾经的手机霸主诺基亚退出历史舞台时,CEO奥利拉在媒体面前哭着说出这句震惊全球的话。

我脑中浮现的是叔叔落寞的样子。

诺基亚不够有钱吗?

它曾经是业界霸主市值高达千亿美金。

他们不够聪明吗?

他们几乎支付得起任何一个聪明的大脑需要的薪水。

那为什么还是输了呢?

诺基亚输在自己秉承的社会主流“手机观”里。

当时的社会主流“手机观”是什么?

  • 手机要耐用,摔不烂。(诺基亚做到了)
  • 电池要耐用,电要足。(诺基亚基本做到)
  • 信号好,通话技术稳定。(诺基亚做到了)
  • 款式丰富,满足各阶层的消费者。(诺基亚上上下下几百款)

结果打败它的智能机iphone一代,既不耐摔,电池只能用一天,信号不太好,只有一个款式。

强大如诺基亚,都栽倒在这,何况我们普通人?

除了这些,还有主流爱情观,主流世界观,主流各种观……

只要有点击率,服务器会给你各种观。

不管这些“观”会不会把你“观”死,那是你自己的事。

So,仅有“知行合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致良知”。

致良知,在这里我理解为:

深刻地认知到世界的本质。

得不到对这个世界真正正确的认知,就好比你没有gps在陌生的地图上行驶。

而过去还有路标和灯塔给你安全感,现在这个时代它们湮没了。

如入沉沉黑夜,没有gps,如夜路问盲。

良知,就是真正好的认知。

要探求如无限接近真理的对世界本质的认知才行,这句话的前身叫“格物致知”。

心学的本质,是让你抛弃一切社会上浮躁粗糙的表象、道德和价值观,而穷尽一切事物的尽头,找到那个真正的真相。

没有这个,知行合一可能只是个愚昧的大坑。

在没有足够好的认知之前,你的奋力冲杀可能变成蠢人干蠢事。

你越满怀激情,执行力越强,死的越快。

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你身边有一些不停折腾,不停投钱创业,却总是失败的人。

总是满怀激情,却死于非命。

那么如何学会“心学”的套路,变成一个强大的人呢?

先找到好的认知,再给用自信建立远大目标,然后才是知行合一的践行。

致良知,做圣贤,前者是先决条件和方法,后者是一颗勇敢的心以及高远的目标。

大概翻译成鱼仔普通话就是:

有了这些牛逼的认知傍身之后,你会有胆量鼓起勇气去做一个牛逼的人。

“圣贤”在当年,就大概相当于现在“在你喜欢的领域,做一个牛逼的人。”

最后,在这个再也没有安全感的世界里,你只能靠自己的心前行。

而你那颗心要足够强大。

大到足以摒弃周围的一切干扰。

大到足以撕碎过去的自己获得全新的认知。

大到不需要恐惧黑暗和迷雾。

毕竟,信息时代的纷乱里,一切繁华盛世浮光掠影都只是背景。

我们能做的,就是默默低头前行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