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为政第二章 思无邪
今天学习论语《为政》篇的第二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句话讲的是德治的一个方面。孔子是比较看重《诗经》治理社会的功用的。“诗”就是《诗经》。以“诗”设教是孔子政治思想之一。
《诗经》,传说是由孔子编定的。里面的诗,也就是孔子之前的一些歌曲,这些诗原本是要配乐吟唱的,所以古代有“歌诗”一词,可以看出当时并不是朗诵,而是歌唱出来的。春秋以前各个诸侯国、各个地方都流传着一些歌曲,这些歌曲,我们根据现在《诗经》里面的体例可以大概判断出,大体来说分为三类:一类就是风,一类就是雅,一类就是颂。
风,就是国风,国风就是各个诸侯国的民歌,也可是说是当时的流行音乐。雅,这都是士大夫大小贵族内的雅乐。颂,就是宗教歌曲,祭祀歌曲,用在特定的场合,恢弘大气。
目前关于《诗经》的形成,有三种学说:一是采诗说,由专门的机构到各个地方去收集民间音乐,所以到现在的一些深入民间的文艺活动叫做“采风”;第二种是献诗说,各个地方、或者各个诸侯国定期收集一些诗歌,先给周天子;第三种是删诗说,经过采诗和献诗,收集到的歌曲很多,至少有3000首,孔子把这些诗歌编辑起来的时候,从3000首中删除那些思想不健康的、艺术水平不高的、不动听的诗歌,只保留了300首。所以说,从孔子开始,说“诗三百”就是指《诗经》。
《诗经》流传到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有题目有内容的,是305篇,所诗三百的“三百”,是个概数。
这句话,非常简单,“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诗经》这本书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无邪。“思无邪”就是思想很纯净,很健康。
这句话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方面,就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经》。《诗经》这本书的主要思想特点是什么?思想纯净,我们学了《诗经》之后,在思想上会得到一个升华,精神上受到一种洗礼,变成高雅纯粹的人。这是从内容方面来看。
另一个方面,结合我们刚才说的“删诗说”,孔子把当时存在的3000多首诗加以整理,删除了9/10,只留了下来1/10,保留300首。那孔子删除大部分诗的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三个字,“思无邪”。就是从思想内容方面,按照“思无邪”的标准,判断一首诗,应该不应该流传下来。从孔子删诗之后,保留下来的就是这305篇,其他的被孔子删掉的那些事,基本上没有流传下来。
在这里还想多讲一下《诗经》与《论语》的关系。在《论语》中多处提到了《诗经》,像《学而》篇第15章,子贡和孔子之间的对话:子贡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听了很高兴,表扬了子贡,说是“始可与言《诗》矣”。就是说可以和子贡谈论《诗经》了。这是对子贡精神境界的一种肯定。
延伸讲一下:《诗经》在孔子心中的地位。孔子有一个儿子叫做孔鲤。“鲤趋过庭”,有一天,孔鲤从孔子门庭前走过,刚好孔子看到了就叫住了他:孔鲤,你学了“礼”了吗?一个人不学礼,无以立。礼呢,就是“五经”中的《礼记》,或者是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孔子认为,人首先应该学礼,学了礼才可以为人处世,站立在天地之间。
接着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不学诗,不以言”,就是说:你为什么不学《诗经》呢?不学《诗经》,你就没有办法把话说得妥帖得当,典雅大方。孔子讲的这个“不学诗,无以言”,重点指的是职场交际和外交上,因为在春秋时期,一些外交辞令中都要引用《诗经》中的句子。用诗句来进行外交,表达自己的意愿,妥帖得当,又文质彬彬,才能表现一个国家的外交水平。
从这里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个人来说至少有两个用处,第一个,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要学《诗经》,然后才能把话说漂亮;第二个,就是让人具有一些职场交际能力。
孔子认为《诗经》还有第三个用途,就是“诗教”,用《诗经》作为教材来教育人,然后达到一种“温柔敦厚”的效果,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形成“温柔敦厚”的社会风气。
孔子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兴观群怨”。兴,就是可以激发人的美好的感情;观,就是可以看到人们的一些生活习俗和社会风气;群,就是可以人们团结起来,凝聚力量;怨,就是可以让人们发泄一些情感,宣泄一些怨言。兴观群怨,就是治理国家和治理社会过程中,要适当的引导民众、聚集民众,引导民众合理发泄情绪,打造一个温柔敦厚的和平社会。
所以,孔子非常注重《诗经》,不光在《论语》中多处提到,儒家后人也秉承了孔子的思想,把《诗经》作为“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首。我们平常也学了很多《诗经》中的诗,比较多的是国风,因为里面有一些爱情诗,非常非常经典,非常非常动人。大雅小雅都写的雍容典雅,颂因为是郊庙诗歌,历史研究中分析比较多,平常我们学习的比较少。
孔子强调的主要是雅和颂。李白的诗里面讲:“大雅久不作,吾衰谁竟陈?”在古代的儒生和读书人看来,大雅和颂才是温柔敦厚的诗,才能够体现一种君子德行。不管怎么样,都可以看出儒家对《诗经》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