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阅」|最近的阅读记录

“在永远不会消失的精神需求下,人们要么自己读书思考,或跟别人聊天碰撞;要么求神问道、依附某种价值观;要么只能敲响一家又一家心理服务机构的大门。”

生活逐渐步入正轨,阅读也正在慢慢的拾起来,就简单记录一下最近阅读的几本书吧。

7/150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8月,兴雨的姥姥去世,沉浸在一种不可言说的悲伤之中。我记得姥姥,满是皱纹的脸洋溢着慈祥和一种真诚的爱,我没办法劝些什么,甚至不能够说些什么宽慰,只能是一句“姥姥年纪大了,你要接受这个事实”。于是便推荐了曾经受益颇多的那本《遗愿清单:一个临终关怀者的手记》给她,有些时候,书能带来的力量超乎我们想象,于是我也顺着死亡的话题继续摸了下去,又找到了好几本死亡相关的书籍,《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便是这样遇到的。

作者的母亲被查出癌症,在母亲与癌症对抗的最后一段时间,作者以和母亲共读的方式陪伴着她,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她俩的阅读速度都很快,而且阅读口味不同,因此已经很多年没有坐下来一起讨论书了,“我们不曾太多的讨论读书会本身,更多的是谈论书,谈论人生”,正如作者所说的,有共读、有沟通和交流就是读书会,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谈论人生。作者和母亲一本一本谈论着书,有时候谈论战争、文化,有时候谈论情感,就在这种相互谈论中我慢慢看到了母亲作为一个女人的生活历程,那份倔强和智慧都让我深深感动。

我徜徉在他们的对话中,吸取着,又感动着。

“书对我们的诉说有所帮助,让我们在不愿谈及自身的时候,可以聊聊书。”

“当深爱的人即将去世,也许同时要做的就是庆祝过去,活在当下,悼念未来。”

“许多人愿意谈论死亡,但极少有人愿意谈论即将来临的死亡。”

“最后,我意识到读书会最大的馈赠,是让我有时间和机会向母亲提一些问题,而不是告诉他一些事情。”

8/150  重读《读书与旅行》

因为书这个因素又打开了这本《读书与旅行》,书呆子的处世方式就是相信凡事书中都有答案。一直都把世界看作阅读的借口,因此旅行往往因书而起,同时又成了读的更多的理由,回忆总结上一程的旅途之时,又一次打开了这本书企图看到一些灵感……

9/150 《幸福的勇气》

这本书是我之前就读完的,8月份又翻了一遍。依然是阿德勒思想,此刻的我看起来已然不觉得有什么新鲜感,也可能此刻的自己心态偏浮躁,看不下去罢了,但那些活在当下的一个个鲜活的建议,依然给了我一些力量让我振奋。

正因为我们看不清未来,所以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10/150 《攀岩人生》

我是因为看了《天生就会跑》才决定去跑越野并开始喜欢它的,虽然目前为止跑的不多,但心里会有一种以后还要跑的渴望。《攀岩人生》就是因为我想接触攀岩而给自己加的餐,而且是一顿非常美味的餐食。汤米的人生故事读起来颇感震撼,毫不夸张的说一生都在攀岩的路上,比起中文名字反而更喜欢英文名字——《THE PUSH》,总觉得push这个词表达的把人类的体能和精神推到极限的感觉更像那种Beyond limit的攀岩体验,虽然自己的确接触的比较少,但在仅有的接触体验中就已经感受到了那种突破自我的快感。一开始接触就是上的户外野岩壁,上到力竭时下面岩友依然鼓励我可以最终又多上一步的时候真的充满了快乐,觉得自己一定够不到的岩点被鼓励多次站起来真的可以够到的欣喜,好像就是这种一步一步学习一步一步突破到达顶峰的感觉有点让我迷恋,大家一起讨论策略互相学习的氛围也让我迷恋……

想了解作者攀岩的具体经历的真的可以打开书去阅读一下,感受汤米人生中面对迷茫、困难和挫折之时强硬又带点柔软的精神,看看他面对大岩壁的那种炽热……我始终耿耿于怀他所说的那种召唤感,他每每在攀岩的时候,都觉得有那么一股力量在召唤着他,好像多年以前“心里响起鼓点的声音”,可是我没有,我也想找到。这种略有些嫉妒的情感直到看到结尾才有点释怀,“我一直认为,我最深刻的满足来自群山,这也是我一直从事攀岩运动的原因。但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创作”这件事也会让我感到有意义,不论是隐于键盘背后打字,还是对某位观众讲话,都是如此。也许自始至终吸引我的,都是完全奉献自己所产生的满足感。或许攀岩并不总是答案,而是一种方法。”如果那不是答案,而是一种方法,是否我们这些普通人也能有更大机会找到呢?

“我曾认为,从事探险活动便会冒着失去生命的风险。但现在我意识到,探险也许更是为了拥抱未知。这并不是说,我不再感受到群山的召唤,而只是说明,人生的远大目标总是有点儿类似雷阵雨,会毫无预警地出现,让人别无选择,唯有全身心投入其中。”

11/150《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作者把自己年轻时摘录的哲学小纸条句子重新翻出来看,每个小纸条下增加了很多中年的理解变成了一本书,很多都是年轻人的困惑以及迷茫,更像是一本哲学入门书。是的,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我需要重新找一下自己的意义,就像书名一般,我也一直在一个寻找的状态,而且意义一直在我身上流动。

看到这么多人的曾经都和我现在一般面临着存在主义危机,面对着意义空白,不得不说还是有那么一种宽慰感,但就好像是一种掩耳盗铃,心理安慰剂越多反而越难满足,算了,这么多人都没办法安放心灵,我又怎么能这么轻易的安放呢?

“2021年最后100天,

你最想阅读哪本书?”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