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国学:从外在表现认识人的内在性质

闻道国学风欲起 易学起落几多秋 中华沉浮五千年 世人皆醒事自休

察颜观色 形神有九

九征第一[人物情性,志气不同,征神见貌,形验有九]。

[解析]

征就是征知,“九征”乃九质之征,指以九个方面去征知人的才性气质。

按照原文“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九征,它是指从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这九方面的外在表现,去征知其内在的平陂、明暗、勇气、强弱、躁静、惨怿、衰正、态度、缓急等人物的性格。

(庄子·列御寇)篇中也提到九征,然而庄子所说的“九征”与刘邵完全不同,作为识人的九种方法,我们不妨举例如下:

·远使之而观其忠——派他到远处去任职,以观察其忠诚。

·近使之而观其敬——让他在身边任职,以观其敬慎。

烦使之而观其能——派他做烦杂之事,以观察其能力。

·卒然问焉而观其知——突然问他问题,以观察其机智。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一一仓促约定会见的时间,以观察其信用。

·委之以财以观其仁——托付他大笔财富,以观察他是否为仁人君子。

·告之以危而观其节——告诉他情况危急,以观察他的节操。

·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故意灌醉他,以观察其本性。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一一与众人杂处中,观察其为人处事的态度。

从外在表现认识人的内在性质

[原文]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性质禀之自然,情变由于染习,是以观人察物,当寻其性质也。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知无形状,故常人不能测,唯圣,人目.击而照之?凡有血气者,莫不合元二以为质质不至,则不能涉寒暑,历四时,禀阴阳以立性性资于阴阳,故刚柔之意别矣,体五形而著形骨劲筋柔,皆桑精于金木,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由气色外著,故相者得其情愫也。

[注释]

①盖,文言虚词,表示不能确信,大概如此。

②情性。(汉书·董仲书栋)云:二柱碞,生之质也;请者,入之欲也。”性就是人的内在性质,而情是由内在性质而表现出来的情感。

③微而玄,指被妙而又玄奥。

④血气,在中国传统的人性论中,有顺气与逆气两大支。刘邵在本文中主要指顺气,即为人的质性、才性或气性。

⑤元一,为朝汉儒学用天道来解释人道的语言,认为“元一”是宇宙的本体,主张天人合一。双儒董仲说:“元者,太始也,为万物之本。”刘邵论人物志的思想体系,也主张这种说法去

⑥阴阳,也是汉朝儒学的用语。班固的《白虎’通德论>云:“情性也者,何谓也,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乏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由此,人订性质如:何必须在社会环境中体现其刚柔拘抗。

⑦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解析]

人物的根本,就在于天赋的本质与其本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性。何为情性呢?性是天赋给人的本质、质性。情性来自质性,是后天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欲望。因此刘晒说:“性质禀之自然,情变由于染习。。

人物的根本,可求于情性之理,然而情性之理既微妙又玄奥,如果没有圣人的眼光,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情性之理可求之于人外在表现,也就是说,要知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可由观察其外在音容笑貌,一举一动而获得。整个识人的途径,是从外表而知内心的,从显处判断隐处。即:物,必须由外而内寻其质性。

形质来自何处呢?刘邵认为形质与五行、阴阳、元一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含元一以为质,所以有其混同;因为禀阴阳以立性,脐以有其刚柔;因为体五行而著形,所以有如水火金木土的形状。形状尽管千变万化,然其内在性质则不变,因而形成形质。

经由元一,阴阳、五行以论情性,为气性论者(或称才性论、质性论)的依据。东汉时期主充提出“用气为性”的主张,他认为“元一之气”是“性”之根源。王充说:“人禀气于天,气成而形立。又说:“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决定性的好坏。

人之材质,在于所禀之气有多寡、厚薄、清浊之分,所以人的质生自然就有善恶、智愚、才不才、贤不肖的差别。禀气多、厚、清者’为智者,禀气少、薄、浊者为愚者。具有可塑性,然而这种教化的人并没有改变其本质。人天生的性质是不可变的。

东汉盛行阴阳五行学说,凡来气者,称之为阳气;凡去气者,称之为阴气。阴阳二气来自天地元一之气,并融为一体,天地间有阴阳气之分,人也就有阴阳之两面,因此董仲舒说:“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人的阴阳两面指的是贪与仁。董仲舒说:“人之诚i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取诸天。天雨,有阴阳之施;身亦雨,有贪仁之性。”贪气可以从恶,仁气可以从善。人所表现出的贪仁,乃由染习而成,所以人性的善恶有待于后关的教化。

纵观(人物志)的理论体系,是从元一的质到阴阳的性,再到五行的形。单由元一之气,还不能论人的个性,我们必须借助于阴阳和五行,才能见其本质的刚柔和拘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