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作家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为何引起社会轰动?

作家刘心武原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他从事教学工作15年,曾担任过10年的班主任老师。为此,他对学校生活十分熟悉,对学生的情况也十分熟悉。上世纪的1977年,他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创作了短篇小说《班主任》。短篇小说班主任发表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小说《班主任》发表后,犹如初春一声响雷,立即引起了重大社会效应。那一期的《人民文学》杂志,许多人也争相阅读。

时隔40多年后,重读此篇小说,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为什么短篇小说《班主任》当时会引起社会轰动呢?笔者认为,除了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宣传外,其内容和人物塑造也有可喜的突破:

一、短篇小说《班主任》,从内容上,摒弃了小说讲故事的传统方法。中国的传统小说,其实就是讲故事。通过讲故事来塑造小说人物,吸引人们进行阅读。可是,短篇小说《班主任》没有一个吸引人的完整故事,而是把焦点集中在典型人物身上,着力进行刻画描述。短篇小说《班主任》情节结构很简单,就是围绕着接收一个曾被公安部门拘留过的、流氓学生展开的。这个流氓学生叫宋宝琦,不足16岁,曾被公安部门拘留过,要转学插入到光明中学初三《三》班学习。在要不要接收流氓学生宋宝琦的问题上,光明中学初三《三》班老师和学生,从思想和言行上展开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从班主任老师张俊石,到教数学的老师尹达磊;从班上团支部书记学生谢慧敏,到好学生班干部石红,因为思想境界和认识不同,对接收流氓学生宋宝奇的态度也不同。就是在这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短篇小说《班主任》虽然没有吸引人的故事,但是,人们读起来就像小孩子嚼甘蔗,越嚼越甜,越有味!

二、从典型人物塑造上,突破了脸谱化的写实方法。短篇小说《班主任》最成功的就是对典型人物的塑造。小说中重点人物有两位:第一位是流氓学生宋宝琦。宋宝琦为什么会变成小流氓呢?小说用了一定篇幅进行了揭示。宋宝琦是“什么书也不读而坠落于无知的深渊”,只相信“能折腾就能‘拔分儿’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流氓”。他精神空虚,愚钝无知,这在当时的青年学生中是有一定代表性的;第二位是思想僵化的学生谢慧敏。她本质纯正,品行端正,没有丝毫的政治投机心理。但是,她思想僵化、认识问题片面,把一切写男女恋爱的书都视为“黄书”,把女同学穿裙子、穿花短袖视为“沾染上了资产阶级的作风”。特别是在对一些名著有男女拥抱的插图上,她和流氓宋宝琦的认识非常一致。在短篇小说《班主任》中,这两个典型人物塑造是很成功的,使读者读后久久不能忘记。

三是从叙事风格上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一篇小说能不能打动读者,被读者喜爱,与叙事风格也有很大关系。短篇小说《班主任》在叙事风格上,采用直叙白描的写作方法,一环扣一环,按照人物出场顺序,环环紧接,步步深入,使读者看了上边,接着想看下边。特别是在语言运用上,朴实无华,贴近生活实际。短篇小说《班主任》最成功的还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不管是对张俊石老师的心理描写,还是对小流氓宋宝琦的心理描写,或是对谢慧敏的心理描写,以及对好学生、班干部石红的心理描写,虽然话语不多,但是,各有特点,贴近生活实际。这些都增加了典型人物可信度,深挖了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因素。

短篇小说《班主任》是作家刘心武的早期作品,虽然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是,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小说中也存在着许多政治说教因素。比如小说为了配合当时的政治宣传需要,加进了一些不必要的政治议论,把一些政治术语加进了小说人物之中。这些,都影响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反胃之感。

以上是个人重读短篇小说《班主任》后的感想,不对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本文写作时,参考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宣讲》一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