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0《好的爱情》(陈果)

有一点点鸡汤的书,但还是简单来做个记录。

作者陈果是复旦大学马哲的网红老师,大二有幸遇到过一位很好的毛概老师,也就顺藤摸瓜看到了她的课堂,真心敬佩这些好好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喜欢学生的老师。

讲作者的观点之前,我要先说一下我的旧观点。记得去年夏天的时候我还觉得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那个时候我简单的将宗教当成了信仰,把二者归为了同类,认为中国并不存在大规模的信教现象(儒家不算宗教的前提),便简单化笼统化的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

《少有人走的路》中作者明确的指出,通常我们对于信仰的定义都过于狭隘,认为拥有某种信仰就意味着要相信神灵,加入某个教徒组织,举行某种宗教仪式。曾经的我就是这样狭隘地认为的,但是作者明确的指出事实上对于世界的规律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看法和信念,其实这就是信仰,科学本身也是一种信仰而已。作者最后对于信仰本身和教条主义的阐述也令我印象深刻,“无数宗教信仰都是以毁灭性的教条主义为特征,那么,问题是出于我们过于信仰上帝还是天生就流于教条主义呢?熟悉顽固无神论者的人都知道,他们从不信仰神灵,以打破神灵崇拜为荣,乃至到了独断专行的程度。他们实际上并不比狂热的宗教信徒好到哪里去。那么我们该摒弃的是信仰本身还是教条主义呢?”“科学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意识到,像其他任何宗教一样,科学也可能流于教条主义。”

陈果对信仰的描述更加直接吧,信仰的核心是一个人内心坚信的某一套价值观,就是他对于“我为什么而活”的回答。宗教和信仰不同,宗教是很多人保有一个价值观,同时这个价值观衍生出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外部建制,比如组织形式、活动场所等,人们尊重并自愿遵守这些戒律和要求。换言之,信仰是宗教的内核,宗+教=信仰+外部教化机制=宗教。宗教更倾向于群体行动,信仰是个人自我要求的行为规范,所以呀,有些人或许没有宗教归属,却不代表他没有信仰,中国人即是如此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