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风气,正在席卷钱币...
(清·道光通宝)
前几天一场拍卖,
一枚满朱砂的宣和元宝,愣是没有拍过一个同治通宝宝源大样,
存世寥寥的元符试铸钱,竟也比不过并不少见的乾隆通宝母钱,
火爆的明清精品,和无人问津的先秦名誉品,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用拍卖师的话来说,
现在钱币收藏的价值观,相较于十多年前,已是截然不同...
曾经的名誉品崩塌下坠,曾经的屌丝钱鸡犬升天。
当下这种风气,
是新潮流,还是不归路?
(明·钱背)
新玩家的收藏观。
现下一个有趣的现象,
玩家不再追逐钱币的历史,珍稀,版别,性质。
而是单纯的玩大的,玩黄的,玩新的,玩火的,玩多的,玩高的。
玩大的,就是认为钱币越大越值钱,
他们宁可花1万买个天启十一两,也不肯用1万去买天启京小平。
玩黄的,就是好传世而不求古锈,
他们宁可花1000去买个光绪大样,也不会花1000去搞北周布泉。
玩新的,就是热衷明清近代而忽略中高古,
他们宁可花20去买个海量的铜元,也不愿花20去买个篆书开元。
玩火的,就是只盯热门钱而无视更好的品种钱,
他们宁可花6万去买个机油泰和,也不肯花6万去买个中泉三十。
玩多的,就是只玩常见品,而放弃少见品,
他们宁可花2000去买个康熙罗汉,也不会花2000去买个乾亨重宝。
玩高的,就是宁要高分币,不要好裸币,
他们宁可花2万去买个90分的同治大样,也不愿意1万多买个裸币宣和元...
这样的收藏观,在新玩家中尤为明显,
一方面是自身的水平,局限了他们的钱币,
很多品种都未听说,很多版式甚至闻所未闻,只能跟着市场的风向走,跟着别人的眼光玩。
另一方面在于市场引导,让他们走向了另一条路,
习惯的以为钱币越大越值钱,越新越少见,审美变得极端,认知变得狭隘,收藏变得简单。
(清·咸丰大钱)
功利收藏,大行其道。
这样的风气席卷整个钱币圈,
新玩家或有认知背锅,
老玩家唯一的解释,那就是利益驱使了。
后者看中的是什么钱币涨得快,什么钱币更好卖,什么钱币更赚钱,
很显然,目前是大个子,是黄亮品,是明清钱,是热门钱,是常见品,是高分币。
不得不承认,
大个子如天启十一两,咸丰当五十、当百,大观折十,泰和重宝,端平通宝,洪武大中,永历兴朝,确实更有市场。
黄亮品如顺治通宝,康熙通宝,乾隆通宝,隆庆通宝,崇祯通宝,也确实比同类生坑的受众更广。
明清钱从来都是认知高地,热门钱也一直是价格标杆,常见品更易得,高分币更好卖...
但钱币收藏,风气并非标准,
工艺信息,历史信息,文化信息,它的存世量,品相,版式,都是衡量其收藏价值必不可少的因素。
若仅以当下的审美、认知、时髦,去收藏钱币,
未免太过局限,也太没远见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照此风气,去买大钱,买高分,买热门,自觉抓住了风口,可以大赚一笔,
却不知自己早已沦入别人的资本局中...
风气从来都是一时兴,一时没,
追风逐热的小玩家,永远玩不过资本家。
(钱背)
收藏是否能回归?
收藏,词条解释为“收集保藏”。
放在钱币上,应该理解为“收集历代的钱币品种,保护文化遗存,收藏钱币遗珍。”
它是无关利益的,
即便是关乎利益的,利益也应该排在趣味性,知识性,观赏性之后。
这也是我们从前收藏钱币,
总是先看重品种,再看重品相的原因。
收藏价值观的畸形,自品相派主流走起,而到了如今金钱开道,利益至上的地步。
这样的风气,我们人人深陷其中,似不应有所指责,(整个社会也都是如此)
但扪心自问,
我们的钱币,是否还堪“收藏”二字,
而一旦钱币失去价格,我们是否还会热衷于此?
我以为,
“求珍求全、收而藏之”的钱币价值观终会回归,
因为资本早晚会离场,功利玩家早晚会离开,
最后能剩下的,还是那波热爱历史、不名不利的死忠玩家。
而只有能承受最低处的人,
才配得上钱币的最高处。
愿我能成为这样的人,愿你们也是。
(宋·嘉祐钱)
如今的风气,谈不上好坏,有人说存在即合理,有人说是最后的疯狂,
时间会证明,我们拭目以待...
PS:
一篇文章改变不了什么,
但它应该有自己的声音。
点击图标,关注品一藏泉
泉世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