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9次入全国书法大展,总结经验8个字:平时积累、平常心态
大家好,我们的小仓鼠打洞学会另一种情怀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现居浙江的书法家郭裕文,书法作品曾入展第四、五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并两次荣获“兰亭七子”提名奖,还9次入展过全国第三届全国册页书法作品中等大展。
郭裕文
他在书法上取得极佳的成绩,这源自他本身书法创作的实力。作为实力派书法家,他是如何学习书法的?下面小文就是他学习书法的感悟,相信对大家会有些帮助。
——编者
郭裕文书法
学书须尽苦功夫
文:郭裕文
只有保持平常心态,才能收获意外惊喜。
1. 以平常心临摹古帖,切勿急于求成。
记得自己在1996年就读师范学校后,有了系统学习和老师指导而变得更加痴迷书法了,毕业前夕在校举办了个人临帖展览。虽临帖不少,却总难以运用。
近些年反思发现,以前临帖图热闹的多,而深入思考的少。心不够静,不能以平常心对待。临摹还是要从一笔一划、一字一段落到通篇去深入古帖,不可逾越或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有选择地临摹学习,急于求成只会因根基不牢导致大厦将倾的结局。
2. 以平常心拜师学艺,切勿好高骛远。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拜师关键在于个人的坚持和领悟。切不可,一拜师或参加培训就感觉书法水平马上能得到很大提高,甚至实现质的飞跃。这与天上掉馅饼又有何区别呢?
得到老师指导而不加思考领悟是无法理解和消化师传之道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首先要能站到肩膀上去,尽力与巨人达到同一个思想和实践高度。否则,那些激动人心的远大目标,就会成为好高骛远的说辞,最终成为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3. 以平常心参赛历练,切勿急功近利。
不少显性“书法狂热者”为了比赛可以“不择手段”,各种制作、抄袭、代笔粉墨登场,捞几个“大奖”和“入展”便开始“束之高阁”、“放马南山”而到处走穴跑江湖。而隐形“书法狂热者”尽管能自我隔离参赛的“舞弊”行为,但始终还是想结果多了而体验过程少了,以至于“倾其所有”却无法突破瓶颈收获进步。
我更接近于后一种类型,值得反思。我们常常说用一颗平常心来历练自己,就是要学会做任何事情都能用智慧向内来观照。
只有保持平时积累,才能展现收放自如
1.注重平时日课训练,扎实基本功底。
如果基本功扎实,那么,不管临什么碑帖,都没有障碍,甚至可形神兼备。要注重书法日课,尤其是书法基本功的训练,不断提高对笔法、墨法、章法的驾驭能力。书法日课训练是丰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2.注重平时书论学习,提高学术养成。
正视“胸无点墨,不懂诗词,不懂文学……”的客观事实,是我当前急需弥补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相信不少同道也有过抄错古诗词和写错别字的经历。
光会写字,不懂文学,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写字匠,离书法家还很远。加强文字修养,可先从与技法紧密结合的书论学习着手,不断提高学术养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用理论指导和解决问题。书法理论可以使人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多元、包容。
3. 注重平时临创感悟,探索艺术路径。
书法学习的核心在于领悟中国的传统哲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书法的审美,一直遵循着传统哲学的指引。比如王羲之的《十七帖》,很多人可能被其一任自然、天真洒脱的书风所折服。但王羲之的书法本质上是追求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技法和形态上又展现了道家的“自然洒脱”追求。
我们只有加强在平时临创过程中对书法本体与人和自然关系的领悟,才更能探索出符合时代和自我的书法创作路径。
结语
古人云:“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以上不成熟观点,既是自己学书的切身体会和阶段性小结,也是对自己今后学书道路的思索和拷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