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gs that make me alive-11
《但是还有书籍》
去年B站CEO陈睿在论坛上发言称“B站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纪录片出品方之一”,当时看到这条新闻,觉得就出了一部《人生一串》,这有点夸张了吧,仔细看了新闻才了解到,原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寻找手艺》这两部纪录片B站都是出品方之一,还投资了《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这才意识到原来B站确实很厉害。
最近B站再出精品,制作的《但是还有书籍》刚播了一集,看完后,我觉得它很值得赞美。先说B站自制纪录片的选题,《人生一串》以“吃”为主题,受众广是当然的。这次《但是还有书籍》是以“阅读”为主题,即使现代人保持读书习惯的人越来越少,但这个话题关注度依旧很高。所以,它的选题是成功的。
在已经播出的第一集《书海编舟记》中,一共采访了三位读书人,分别是后浪出版公司文学部主编兼豆瓣秃顶会小组组长朱岳、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中心主任俞国林、北大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系主任范晔。
从小都特别敬仰文化人,长大之后自己没能成为文化人,但是能够埋头于书中的人依旧敬佩。他们是真正的爱书之人,阅读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爱好,也是职业,他们真正地做到了“冷板凳一坐十几年”。有的人愿意经受市场的考验去挖掘值得关注的小众作家,有的人愿意花十几年的工夫去促成一本书的初版,还有为了翻译成为“象寄门下临深履薄唐仓皇右使”。
看到范晔说的一句话,很有同感,“翻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你总觉得,再给我时间,还有些可以再微调、润色或者改进的地方,但也有个别情况下很满意,简直一字不能改,幻想中出现另一个人拍拍自己的头小伙干得不错。”创作者大抵都遇到过这样的处境。
他说到自己第一次去哥伦比亚恰逢马尔克斯去世,就像是书中的一句话“我来是为了国王的葬礼”,听到这句话感觉直击天灵盖,似乎瞬间就理解了作家和译者之间的默契。作为译者,能够通过文字,用另一种语言和作者心心相印,虽然痛苦,但也是幸福的吧。
这部纪录片让我对B站很有好感,它可以凭此撕去只有鬼畜、游戏、美妆和二次元这样的大众标签。作为一个00后用户占比居高的平台,它完全可以把钱投资在一些盈利性更好的话题和项目上,却能去采访这些读书人、做书人、译者,去关注这些社会群体中一直隐身的人群,既说明它足够信任自己的用户有鉴赏能力,又体现了它作为视频网站的情怀。而且在营销上它也做的不错,这部纪录片选择了胡歌来配音,大概也能吸引一部分年轻用户的关注。总而言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部纪录片都很值得推荐。
《婚姻故事》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婚姻劝退指南,不,它只是表现婚姻中冲突的一面,看影片的开头,家庭生活是温馨的、和谐的,那是婚姻和养育中才会有的幸福,不婚的人是永远都感受不到的(这句话没有对不婚者的歧视)。可惜那段快乐是过去时,是将要离婚的两人在婚姻咨询师的引导下的回忆。确实,婚姻中有很多琐碎的事,但同时它也会带来快乐,只是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婚姻里的快乐没有话题性,也不能体现人性的复杂,所以常常不被涉及。
凡是人际关系都是复杂的,婚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更为复杂,而导演就是在试图呈现这种复杂。已婚人士看这部电影的感触会更大一些,因为电影中那种“依旧很爱对方,但是无法再一起生活了”的痛楚,是很多在婚姻中的人都能感同身受的。
两位主演的表演很有感染力,整部影片的高潮在争吵部分,愤怒将两人淹没,他们失去了理智,各自诉说着婚姻中自己的牺牲,曾经深爱的人用最恶毒的话指责着对方,演员的爆发力冲出了屏幕,如此真实的吵架场景看得人几乎流泪。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去哪个城市生活、事业上的分歧都成为了两人之间的隔阂,而这种隔阂是无法调和的,如同打碎的瓷器,即使努力修补好了,裂纹依旧在那里,两人心知肚明,所以,离婚是最好的选择。
电影中对于女性在婚姻中的付出和牺牲也有提及,离婚后的女主角获得了艾美奖导演提名,可能直到那一刻男主角才真正意识到了女性在婚姻中在事业上的牺牲,而真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牺牲,并没有机会去展示这种牺牲。
斯嘉丽·约翰逊在国内被称为寡姐,这对她是极其不公平的。我认为在早期的电影,她的角色更令人印象深刻,随便举几个例子,《迷失东京》《赛末点》《我家买了动物园》《戴珍珠耳环的少年》《超体》《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攻壳机动队》《午夜巴黎》等等,甚至没有露脸的《her》,这些都是我不用去百度就能想起的角色,在这些电影中她都是主角,而且贡献了良好的演技,这说明她挑选剧本能力是很不错的。
用“寡姐”这样一部爆米花电影中的角色来称呼她,再次验证了上一篇中写到的,马丁对漫威电影的担忧。
今年奥斯卡看起来像是大年,不知道这部影片能不能斩获一项奥斯卡奖项,眼下看竞争是比较激烈的,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