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张冰,重新定义风景摄影
整理:小滢滢
编辑:小滢滢
图片:张冰
出品:吞像摄影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张冰作品的时候,是在北京电影学院的A楼展厅,当时是他的一个个展。
在学生期间能学校里做个展是一件很猛的事情,因为个展和联展不一样,个展表述的是一个成熟的创作面貌,敢于驾驭个展的学生并不多,和许多学生作品不一样,张冰的作品很成熟,没有拘泥于摄影的表面语言,而是用视频、装置等方式来表达他的所思所想。
张冰个展,背景电影学院A楼展厅,2010年
看了他的简历,知道他毕业于鲁迅美院,他的作品也跨界的很有美院气质,几组作品都是从影像的全面角度来解读当代问题。
之后,再见到他的作品是在北京798的百年映像画廊,商业画廊的代理使他脱去了学生身份的禁锢,在当代艺术之路走的更加顺理成章。
张冰作品展示现场,北京,798百年映像画廊
《鸟瞰—介质的袭击》是张冰的代表作品,他利用谷歌地图借助互联网的方式重新演绎了新版的地图,所不同的是他所创作的地图和一个个高楼耸立的传统地图相比像一个个电路板,如此熟悉又陌生。通过卫星图片的宏观俯视观察,地球表面已是由一块块田地、房屋、高楼、公路拼接成的人造地球。森林土地已被置换为钢筋水泥,马匹被置换为高级轿车,河流被置换为臭水白沙,人脑被置换为电脑……这种置换是微观与宏观概念上的置换,既是形式上的也是内容上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最终也许会相互转化或相互兼容。就像宇宙中行星绕着恒星转,而在原子中电子绕着原子核转,这两者的画面放大或缩小到一定比例,又是何等的相似!城市的废墟和电子垃圾元件 , 其本质又有何区别 ?
张冰/摄影
张冰/摄影
张冰/摄影
张冰/摄影
张冰/摄影
随后,在北京系列的基础上,张冰又进一步做了巴黎系列和曼哈顿系列,在这种拼贴的表现形式中存在物与符号之间的意义结构被重构与放大:微小的电子器件 , 油污与沙尘等垃圾,再次向我们呈现了现实中的宏观世界,呈现其“充分的知觉形象和完美无瑕的自我存在”。而这种再现的条件中,计算机电子语言中的图像无数次的拼贴、解构、变形、重复。
张冰/摄影
张冰/摄影
张冰/摄影
张冰/摄影
机器的工作是批量的重复,操纵机器的工作也是重复,在制作巨大作品日复一日的过程中,仿佛禅者的静心禅修。也许,应该赋予这个过程名为“电子禅”吧,“电子禅”的过程也是由微观解构到宏观的现实世界的过程。强调了再现问题中的再现,关注对当代艺术和社会道德价值的理解。使作品的语义启向更深的层次。
张冰/摄影
张冰/摄影
张冰/摄影
张冰/摄影
张冰/摄影
张冰/摄影
关于这组作品,国内许多的知名影像评论家和策展人都对他的作品提出了非常积极的评价:
顾铮:张冰的《鸟瞰——介质的袭击》,以无机的电子元件来模拟、排列组合成现代城市的鸟瞰图,将有机的现代生活以一种冰冷的无机性加以表现,以此提示他对于生活与生命的复杂思考。
海杰:张冰在《鸟瞰——介质的袭击》中,借用Google Earth软件对巴黎、曼哈顿、北京、朝鲜等地标(权力空间)进行鸟瞰,这些平时有些森严壁垒的权力空间,在张冰的“上帝之眼”般的观看中,以一种俯冲的姿态一览无余,而张冰并不满足这样的审视,他利用无孔不入的电子元件对观看的结果进行重构,它们肆无忌惮的伸张似乎要比这些地标本身更加令人不安。
陈光俊:影像艺术家张冰的作品《鸟瞰》是基于一种对科技信息化社会的感触而生,他运用大规模的数字技术还原了一个假想世界。由高科技所带来的对环境的袭击,每天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侵袭着人类的生存空间,这是一种无言的摧毁。张冰以他的图片和他制作图片的行为在视觉矛盾中对抗,以美学的方式给人类的生存问题提出了警示。
刘旭光:张冰的作品渗透了禅意和东方哲学精神,以及芯片技术带来的社会学问题以及美学问题。鸟瞰都市,建筑与街道,这一格局是人类的聪明与才智的产物,并建设和规划了美好的家园。同样也是人类智慧创造的成果危害着我们的环境,不能不让我们为此产生思考。
张冰
新媒体艺术家,吞像名师
2003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艺术实验室,在校期间前去日本交流学习,参与策划学校组织的多次国内外的展览活动。
多组作品获得国内国际奖项,其中影像装置《窥》系列作品获得IDA国际数码艺术大奖与澳大利亚数码艺术奖北京巡回展金奖。2009年开始创作新媒体跨界作品,作品涵盖图片、影像、装置、雕塑、新媒体等多种表现形式。多组作品被瑞士、法国、美国、日本等国收藏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