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竞争建造清朝这艘巡洋舰,甲午海战中被击沉,大连海域被发现
作者 / 鲁速
来源 / 子之历史(ID:zzlskk)
2018年9月21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发现并确认了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经远舰的发现,是继致远舰之后,甲午海战遗迹的又一重要发现。
经远舰和来远舰是同级姊妹舰,两舰都是由德国国伏尔铿(Vulkan)造船厂建造,“经远舰”于1887年1月3日下水,“来远舰”于1887年3月25日下水。同年底2舰与“致远”、“靖远”、“左一”一起回国,加入北洋水师编队。你可能不知道的事,经远和来远的建造开启了德国设计制造铁甲巡洋舰之路,也就是说经远和来远是德国首次制造铁甲巡洋舰。
经远舰舰长82.4米、宽11.99米、吃水5.11米。排水量2900吨,额定乘员202人。外观上双烟囱,仅有的一根桅杆在烟囱后面。前部设置有前艏楼,从舰艏一直延伸至至主炮台前部;其余部分安装有与前艏楼平齐的舷墙。司令塔位置在主炮台后面,顶部为露天的罗经舰桥,作为巡洋舰,武器方面也不弱,主炮为两门克虏伯1880式35倍径210毫米后膛炮,全部安装于舰艏的双联装露炮台;副炮为两门克虏伯1880式35倍径150毫米后膛炮,安装在舷侧耳台,射界135度。
之所以要建造经远舰,主要原因是1884年中法战争马江海战一役,福建水师惨败,几乎全军覆没。战后,李鸿章通过驻德国大使表达了希望由德国来建造巡洋舰的想法。这个要求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德国和英国的重视,德国和英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和斗争。经过慎重的考虑,并听取了德国和英国的争论,清朝政府最终决定在德国建造两艘装甲巡洋舰(即来远和经远),另外由英国建造两艘穹甲巡洋舰(即致远和靖远)。
在经远和来远的建造过程中,甚至得到了德国首相俾斯麦的重视,因为他们不想失去清朝这个大客户,同时也希望能够提高自己建造巡洋舰的水平。俾斯麦提出,为了保证按时、高质完成订单,德国海军部应参与监管。由于德国的重视,经远舰的建造非常顺利,比合同约定的时间提前下水。经远和来远建造好以后,为了保证德国建造军舰的信誉,俾斯麦向李鸿章表示:希望德国人员操作军舰运达清朝,如果清朝一定要自行操作,那么希望能够派出德国人员进行指导,以免因为操作不当产生故障而影响德国的信誉。李鸿章表示认可,两艘军舰都留用了若干德国籍人员。
经远舰到达以后,并未参与大海战,而甲午海战则是经远舰参与的第一次大海战,参加了舰队在战争初期的若干护航和巡逻行动。清日之间的鸭绿江之战,经远舰参与了战斗,是唯一没有击沉的军舰。
甲午海战不用过多赘述,虽然说清朝北洋舰队的总体吨位超过日本,但是日本在航行速度和炮击的频率上要高于北洋舰队,加上北洋舰队各军舰的训练和保养不足,导致北洋舰队的战斗力下降,弹药不足,总体是弱于日本的军舰的。
经过激战,致远号爆炸沉没,济远号和广甲号逃离战场,日本的军舰开始转为围攻经远号,作战中管带(舰长)林永昇头部中弹身亡,成为清朝建设西式海军以来第一位作战中战死的舰长,经远舰在高级军官战死的情况下,继续与日本军舰战斗,最终倾覆沉没,全舰231名官兵为国献身,仅16人生还。
如今经远舰在大连庄河海域被发现,就在水下12米处,舰体倒扣在海底,考古队已经清理了舰体周边的淤泥,合适的时机或许会整体出水,或许能够对还原甲午海战提供更多的文物支持。
参考资料:《北洋海军舰船志》《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