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7 分子动力学论文摘选-2000
摘选自“中国知网”,主要由胡胜威整理。
[1]李军,J.Brickmann.LiBr溶液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英文)[J].盐湖研究,2000,(4):8-18.
[2]王志刚,刘文森.六次指数势的正则系综分子动力学模拟[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322-326.
[3]丁家强,陈致英.纳米铁热力学性质的分子动力学计算[J].力学学报,2000,(6):739-743.
[4]胡春平,潘伟,陈健.分子动力学在玻璃科学中的应用[A].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分会.第十一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分会: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分会,2000:3.
[5]刘静.聚乙烯醇水溶液中小分子反应动力学[D].河北大学,2000.
[6]段振豪,吕万军,李思田,张文淮,解习农.地质流体热力学性质的计算机模型与分子动力学模拟[J].中国科学基金,2000,(2):50-55.
[7]周健,陆小华,王延儒,时钧.气体在水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0,(1):1-6.
[8]唐学林,吴玉林,张扬军.微型泵内液体流动的现代分子动力学模型[J].水泵技术,2000,(1):21-25.
[9]高向阳,赵晓鹏西北工业大学电流变技术研究所,郑长卿.电流变液泊肃叶流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物理学报,2000,(2):99-103.
[10]周健,陆小华,王延儒,时钧.不同温度下水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1999,(4):241-244.
[11]吕家桢,陆小华,周健,王延儒,时钧.化学工程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化工学报,1998,(S1):64-70.
[12]周健,陆小华,王延儒,时钧.液体水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2-6.
[13]梅东海,李以圭,陆九芳,陈健.Lennard-Jones纯流体液汽界面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6):24-27.
[14]熊大曦.某些热现象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清华大学,1998.
[15]赵宇军,姜明,曹培林.从头计算分子动力学[J].物理学进展,1998,(1):49-77.
[16]胡壮麒,王鲁红,刘轶.电子和原子层次材料行为的计算机模拟[J].材料研究学报,1998,(1):1-19.
[17]周健,陆小华,王延儒,时钧.Lennard-Jones流体固液相变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22-27.
[18]周健,陆小华,王延儒,时钧.Lennard─Jones流体熔解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化学世界,1996,(S1):59-61.
[19]罗旋,费维栋,钱革非,王煜明.分子动力学模拟中计算元胞尺寸对计算结果的影响[J].金属学报,1996,(8):805-809.
[20]何国钟.分子反应动力学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4):251-258.
[21]顾健德,田安民,鄢国森.液态水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化学学报,1996,(4):331-337.
[22]罗旋,费维栋,李超,姚忠凯.材料科学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6,(1):124-128.
[23]薛群基,张军.微观摩擦学研究进展[J].摩擦学学报,1994,(4):360-369.
[24]何国钟.分子反应动力学如何走向21世纪[J].化学进展,1994,(4):257-265.
[25]顾健德,田安民,鄢国森.液态水几何构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4,(6):886-890.
[26]丁家强.液体界面现象及表面张力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力学学报,1992,(3):372-375.
[27]张彪,卜哲士.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及其在玻璃结构和性质研究中的应用[J].上海建材学院学报,1991,(1):88-95.
[28]丁家强,陈致英.固态物质分子动力学模拟中的半固定近邻法[J].力学与实践,1989,(3):39-41.
[29]范西俊,范椿,吴大诚,江体乾.流变学研究的若干问题[J].力学进展,1989,(4):508-514.
[30]韩世纲.分子反应动力学前沿[J].科学,1988,(3):192-196+239.
[31]周秀骥.湍流的分子动力学理论[J].大气科学,1977,(4):3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