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独特的建筑风格
中国的古建筑到底拥有怎样的魅力和价值呢?在这个日新月异、推陈出新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要保留着几百年前的屋子呢?
中国的古建筑,因其悠久的历史及独特的建筑风格,与伊斯兰古建筑、欧洲古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花式繁复的装饰纹路,巧夺天工的细节处理,独具匠心的结构设计;或许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一代代学者努力要守护的,正是这些古建筑中凝注着的古代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插图
一、单体建筑的梁架式结构
中国古建筑与西方古建筑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古建筑使用的均为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的框架式结构,各构件间的节点以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屋顶、基座,以及中间的门窗和墙面。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由木板纵横穿插形成的结构——斗拱。这样的结构使得古建筑面对地震时做到“墙倒屋不塌”,也因此受到历代中国建筑匠人的青睐。
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而墙壁只作分割视线之用,因此墙壁的位置和大小样式可依个人喜好而加以改动,墙壁上的门窗也可自行增减或随意装饰。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中国古建筑的丰富性和实用性得到大幅提高,也逐渐发展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二、榫卯
说到结构,就不得不提古代工匠智慧结晶的典范——榫卯。它不仅用于建筑各部件的链接,也用于家具等其他物件。在中国建筑中,原则上采取榫卯连接的方式,必要时也会用铁钉。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它是古代木匠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艺的高低,通过榫卯的结构就能清楚的反映出来。
几十种不同的“榫卯”,按构合作用来归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
三、飞檐及地基
中国古建筑另一个明显特色就是飞檐和地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对于房屋样式的要求极高。尤其是身份尊贵的上层人士,更加注重房屋样式、细节,认为其会对自己及子孙后代人生起到重要作用。作为一栋房屋最显眼的地方,古人在飞檐上做足了功夫。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汉族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础。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
飞檐作为建筑物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具有极强的装饰性、美观性,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实用意义。通过檐部上的这种特殊处理和创造,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上扬的屋角使得看上去沉重的屋子轻盈富有活力,因此得以传承下来,并在今日仍被广泛运用。
无论房屋大小,地基都是建造房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地基在中国古代称为台基,主要有石制和土制两种,而土制台基最为普遍。因为一栋建筑的完成需要大量土木材料,“土木工程”“大兴土木”等词也由此而生。
中国古人通过重物夯制的方法将松散的土压实做地基,然而这种地基并不美观,因此在基本的土制台基建造完成后,还需在其周围用加工好的条石包裹起来,并加以装饰。与飞檐相似,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也会在台基上下功夫,以台基的高度、宽度、花纹种类和样式彰显自己的身份。建筑台基表面即房屋的地面。
中国古建筑涉及宗教、风水、传统思想、阶级区分等许许多多的方面,以上三点仅仅是它无穷魅力的冰山一角。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场所, 建筑不仅是当时人类生活状况的写照,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世界范围内具有深远影响的优秀代表,值得我们尊敬和保护。而其中蕴含的建筑技术、文化、历史等重要信息,也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来源:本文来源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