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民:强盛国家需要同步强大国民内心

 编者按:国民素质提升、精神文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化强国目标呼唤加快解决国民心理健康问题。要切实从解决国民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急迫性出发,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出发,加快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创新机制、提高能力,尽快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心理健康建设和培养内心强大国民实践的新路。
伴随着国内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舆论关注度逐步下降,近期,一个新的舆论热点在网络悄然形成,这就是接二连三发生的自杀事件。从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投河自尽到湖北高院副院长自缢身亡,再到某央企员工连杀4人后畏罪自尽,自杀事件如多米诺骨牌般连续触发,迅速上升为舆论焦点话题。自杀现象虽然在世界各国广泛存在,但近期国内发生的自杀事件由于主人公身份敏感且集中发生,引发了社会舆论广泛猜测和热议,甚至有人借题发挥,吸睛度、曝光度、关注度持续不减。综合分析这些自杀事件,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且多种多样,表面看是一个个孤立事件,但从本质看诱发因素大都相似,无一例外与自杀者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有关。在为逝者痛惜同时,分析背后深层原因,从中得到警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毫无疑问,自杀性极端事件频发所暴露的心理疾病群体广泛存在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不仅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素质整体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整体提高和现代化强国建设整体进程。道理很简单,一个社会,如果内心脆弱的国民大量存在,那么这个社会必定是极其脆弱、极易崩溃的社会,只有国民内心强大方能支撑文明社会、强盛国家。
一、解决国民心理健康问题的时代呼唤
所谓内心强大,一般是指一个人具有无畏的勇气、坚韧的毅力、明澈的智慧、宽广的胸怀。内心强大者,总能镇定自若、无所畏惧,无论面对何种艰难困苦,都能够冷静思考、沉着应对、百折不挠,找到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办法。令人遗憾的是,现代社会,不少人不仅没做到内心强大,甚至连起码的心理健康都没有达到。毋庸讳言,人类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道久攻不破的世界性难题,也是现代社会面向未来必须正视解决的一道战略性命题。据统计,全球现有超过3.5亿的抑郁症患者,每年约有100万人因精神抑郁自杀,抑郁症正在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中国也是一个精神疾病患者数量庞大的国家,目前有近一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因抑郁自杀的人数也日渐攀高。有统计显示,中国每年至少有二十五万人死于自杀。更可怕的是,随着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环境变化日益加快,自杀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自杀,是绝望情绪下的一种自我毁灭行为。通常而言,当生存恐惧大于死亡恐惧时,人就会选择自杀,而对生存产生恐惧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一种反常的精神疾病。由于心理疾病治疗难度远远高于生理疾病,具有隐蔽性、顽固性、反复性特点,如果治疗失当、控制不力,不仅会对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痛楚,也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潜在风险。首先对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破坏性。抑郁症患者和患有精神疾病的群体普遍情绪低落、拖延懒散、行为懈怠,病情严重者更是性格孤僻、思维极端、言行怪异,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容易偏激生事、走向极端滋事,他们在家庭是不和睦源头、在集体是不合群分子、在社会有的是不协调因素。这类群体数量庞大,且广泛分布于社会各行各业,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积极治疗、有效管控,在一定程度上会伤及正常人际交往关系、打扰正常社会关系、影响和谐社会关系。其次对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风险性。据调查,抑郁症患者从轻症发展成重症概率很大,重症患者走向极端概率同样很大。从自杀事件的基本表现类型看,如果属于自行毁灭型,对社会健康发展伤害还比较有限,但如果是同归于尽型或报复社会型,则对家庭、社会、国家都会产生一定风险,轻则诱发舆论热点,重则造成社会恐慌。再次对国民素质提升具有阻碍性。一方面,抑郁症患者个人由于心理疾病影响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另一方面,庞大抑郁症患者群体的存在也将对国民整体素质提升形成阻碍。一个抑郁症患者和精神疾患比例庞大的社会,必将给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增加难度,进而对推进社会文明进步造成一定损伤。不难发现,因心理疾病诱发的自杀事件当事人不少具有高知、高职、高端特征,他们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大、危害性强,特别是领导干部自杀事件不仅会引发各种谣言和小道消息等负面舆论发酵爆发,而且会诱发社会思想混乱和人心混乱,甚至会导致民众产生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感。
新时代中国,物质文明建设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迫切需要精神文明建设与之同步发展、辉映进步。面对精神疾患群体较大这一严峻现实,必须高度重视、防范风险。
一是国民素质提升迫切呼唤加快解决国民心理健康问题。国民心理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题中之意,与身体素质同等重要,都处于国民素质体系的基础层面,而心理素质不仅对身体素质影响巨大,而且对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等其他高层次素质更具有强烈制约作用。众所周知,国民素质高低决定国家未来,一个内心强大的民族才是真正强大的民族、不可战胜的民族、永远屹立不倒的民族。必须充分认清庞大的精神疾患群体对国民素质提升的巨大杀伤力,切实站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时代高度,把解决国民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推动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最大程度降低心理疾患人群比例,阻止心理疾病轻症向重症演变趋势,遏制重症患者走向极端结局的不良态势。要努力使心理健康公民这个分母更大,心理隐疾公民这个分子更小,提升全民族心理健康水平。
二是精神文明发展迫切呼唤加快解决国民心理健康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协同提升、协力互促全面立体的文明社会。大量具有极端思维、极端倾向、极端行为的心理不健康者,生活在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角落,潜藏着鲁莽风险、愚昧风险、野蛮风险,如不加以管控,必将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产生巨大反作用力。必须站在精神文明水平提升的时代高度,高度重视国民心理健康问题,积极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全民族信仰、信念、信心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三是和谐社会建设迫切呼唤加快解决国民心理健康问题。家庭的和睦感、社会的和谐感、人群的和气感、人生的和顺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谐社会既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基础,又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大量具有危险倾向、伤害倾向、攻击倾向的心理疾患极端人群存在,对于和谐社会建设是难解的难题、风险的诱因,甚至是安定的威胁。家庭不和睦、社会矛盾频发、隐患危险丛生,不稳定、不安定、不确定因素交织的国家,必定难以凝聚起同舟共济的强大力量和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甚至引发国家不安定。必须站在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高度,加快解决国民心理健康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隐患排查清楚,把风险控制到位,把伤害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是现代化强国目标迫切呼唤加快解决国民心理健康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于一体的崇高目标,一个国民心理素质孱弱、内心不够强大的民族,无法支撑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果拖着庞大的心理疾病患者群体,必将给建设精神强国留下隐患,给建设物质强国拖住后腿。一个莫名其妙发生自杀事件、接二连三发生极端伤害事件、隔三差五发生报复社会事件的社会,必然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蒙上阴影。必须站在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时代高度,高度重视国民心理健康问题,充分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目标的实质内涵,增强问题感、紧迫感、危险感,切实把解决国民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推动强国建设的重要推手,下大力气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健全机制,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早日实现新突破。
二、心理疾患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透析
近十年来,我国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个人极端行为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据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2019年7月15日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显示,我国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高达581万人。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因精神疾病死亡人数将超过癌症致死人数。这些数据表明,目前精神心理不健康问题已相当普遍,如同普遍存在的身体亚健康一样,覆盖人群广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社会快速发展、物质不断丰富、文明持续进步的今天,为什么不仅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同步带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却反而形成如此巨大反差,这是一个必须正视且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总体看,我国国民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改革开放环境剧烈变化对人们思想干扰侵蚀的外部因素影响,又有整个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现实因素影响,也有心理疾病自身具有隐藏性的特殊因素影响,还有我国对心理疾病预防、干预、管控能力不足的主观因素影响。
一是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四十多年前,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战略,在打开国门引进先进理念、科学技术、管理思想同时,也夹杂涌进了西方不良思潮,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崇尚的个人至上、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观念,严重侵蚀了国人传统朴素的思想理念。加之一段时间致力发展经济,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上追求自我、自私、自利的群体不断膨胀扩大,同样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群体道德理念的滑坡。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自私、自利容易导致人格缺陷,形成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一旦遇到外部诱发因素就会演变成心理疾病,心理疾病不加管控就会引发极端行为。不可否定的是,不良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已成为国民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的外部诱发因素。
二是社会竞争压力因素。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发展进程持续加快,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转型加速期、矛盾问题交织演变期。当今社会,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广泛程度加大、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竞争常态演化加速,心理调适、情绪释放、情感疏导的难度明显加大,人际交往、职场关系、家庭相处的矛盾明显加大,个人生存、事业发展、人生进步的压力明显加大。一方面,公平竞争环境对于推动社会进步、践行公平正义、提高工作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快节奏生活、高竞争环境、高强度工作容易使人产生精神紧张、心理痛苦、情绪压抑的负面影响,这是一把“双刃剑”。这些负面影响如不及时加以疏解和调适,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堰塞湖”,一旦外部诱发因素出现,就会形成竞争失败感和心理挫败感,甚至引发心理危机。必须看到,现代高度竞争社会,容易产生孤独感、郁闷感和空虚感,焦虑感、抑郁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疾病,这已成为一种时代病症,亟待破解。
三是心疾隐蔽特征因素。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虽然都是病症,但本质不同,身体疾病可以自我察觉、自我发现、自我诊断,具有显于体、觉于心、可自知特征;与此相反,心理疾病往往自身不易察觉、别人难以察觉,具有藏于心、显于行、难自察特征。从医学角度看,身体疾病可以通过仪器检测发现,流行病可以通过流行病调查获得,而心理疾病症状指标无法通过仪器类、数据类、外在类等显性监测手段获得。由于心理疾病是由于内、外致病因素共同作用于人而造成脑功能障碍,从而破坏了人脑功能的完整性和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使患者从主观上增强了隐瞒自身心理问题的动机和行为。心理疾病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心理疾病发现难、察变难、治疗难。客观上心理疾病患者从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到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意志障碍再到行为障碍、意识障碍、人格障碍通常没有明确分界线,更多呈现突发性、急发性、爆发性特征,如果患者再失去内心信奉的“救命稻草”,病情就会加速恶化,甚至在毫无征兆下走向极端,不加管控,极其危险。
四是防控能力差距因素。心理疾病防控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公益工程,还是战略工程,而防控能力与社会重视程度、物质条件、医疗水平、防控机制高度关联。从投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在国民人均精神卫生支出上差距明显,精神科医生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每10万人中有1.7名精神科医生,而俄罗斯和美国每10万人中分别有11到12名精神科医生。我国平均每百万人口仅有20人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而美国平均每百万人口有1000人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是中国的50倍。从心理健康从业人员能力水平分析看,差距同样十分明显。我国不少心理医生非科班出身,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半路转行从事心理咨询服务,而美国对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的工作者,要求必须具有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学历,欧洲要求心理咨询师必须具有硕士学历,至少学习5-7年,且拥有临床经验。这些差距直接制约了我国心理疾病防控能力水平提升,加之防控体制机制建设相对落后滞后,导致了相当多的心理疾病患者被忽视,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病情发展处于失控状态,心理健康问题演变成为社会问题。
三、建设内心强大国民群体的对策思路
当下,我国患有心理疾病人群数量庞大、预防管控心理疾病的能力差距、即将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背景,决定了必须把解决中国社会国民心理健康问题、建设内心强大国民群体任务摆上重要位置。要切实从解决心理疾病问题的现实急迫性出发,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出发,加快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创新机制、提高能力,尽快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心理健康建设和培养内心强大国民实践的新路。
一要从长计议,强化全民心理健康建设理念。心理健康问题既是现实急迫命题也是未来战略命题,关系到大国治理水平、强国发展进程、民族复兴目标、人类进步事业,必须从战略和未来的高度从长计议,尽快把全民心理健康建设先进理念在全社会立起来、强起来。对国家而言,应该尽快建立推动全民心理健康建设已经刻不容缓、时不我待的紧迫理念,加强规划、谋划、筹划,加大资源投入、力量投入、精力投入,切实把解决全民心理健康问题上升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度;对社会和组织而言,应该尽快形成集认知、包容、关爱、管控于一体的科学理念,增强全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度、包容度、掌控度,切实把解决全民心理健康问题记在心里、抓在手上、落到实处,最大限度遏制心理健康问题扩大、蔓延、恶化;对民众而言,应该尽快树立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都是病的正确理念,理性对待心理疾病、客观面对心理疾病、积极治疗心理疾病,防止因羞于面子而延误治疗,致使病情演变恶化,给自身健康造成伤害、家庭生活造成损害、社会发展造成危害。
二要从头抓起,打牢全民心理健康建设基础。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大多可从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教育问题中找到根源。应该尽快树立从源头抓起,抓全民心理健康建设理念,在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中推进心理健康建设,为形成内心强大国民群体奠定源头基础。建议在小学教育中,在开设生理卫生课程同时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在人生成长萌芽时期让他们认识到不健康心理的表现和危害,把握习得健康心理的方法和技巧;建议在中学教育中,大力推广挫折教育,增强青少年的劳动意识、吃苦意识、抗压意识。同时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实践,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就观、幸福观,培养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向上精神,全面提升他们的心智、心境、心力;建议在大学教育中,加大理想信念教育比重,开展独立思想教育、换位思考教育、家国情怀教育,打开他们的人生视野和格局,提升情怀和境界,掌握哲学智慧和思辨方法,提高判断是非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压力下工作能力、困境中成长能力。通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引导,从源头上塑造未来国民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三要从防着眼,提升全民心理健康建设机制。心理健康问题是潜移默化、渐变发展的长期过程,解决全民心理健康问题要在预防、本在预防、成在预防。应该从“防”字着眼,从“防”字入手,尽快完善提升现有国民心理健康建设机制。首先要建立及早发现机制,在全社会各行各业引入心理测试、性格测试、素质测评等现代手段和方法,广泛掌握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全体国民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测试、绘制曲线,使心理疾病预防进入科学化轨道。其次要建立及早干预机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及时跟踪、监测、预警,对病情发生演变恶化的人群,及时通知家庭和组织注意防范、加强管控。再次要建立及早强制机制,对轻度心理疾病演变为重度心理疾病、随时可能产生极端行为的危险人群,不能拖延,要果断处置,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入院治疗,把危害控制在萌芽阶段、初始阶段。
四要从本出发,把握全民心理健康建设规律。全民心理健康建设有其独特的规律性,既不能把公民身体健康建设方法照搬照抄、简单挪用,也不能大而化之、单一施策,而要从全民心理健康建设的本质出发,立足心灵建设、致力环境营造、抓住关键群体。首先要把提升全民心理健康建设立足点定准定牢,从宏观理念上把开展全民心灵健康建设作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抓手,通过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实践,引导全体国人树立理想信念,涵养宠辱不惊宽厚心态,提升意志品格,增强抗压能力、抗挫能力、抗击能力,从个体自身打牢公民心理健康建设根基;其次要致力宽松、和谐、公正、包容社会环境建设,积极营造既讲竞争原则又讲友爱友谊、既讲法治规则秩序又讲感情道理人性、既讲严格严肃严明纪律又讲宽容包容兼容情怀,最大限度从外部环境减少无谓压力、负面刺激等诱因;再次要紧紧抓住关键群体,把心理健康问题特殊人群作为重中之重,最大限度降低心理健康疾病对社会的杀伤力。特别要重点关注高级别官员心理健康,这关系到执政效率、执政水平和党的形象,务必慎之又慎、严防死守。既要把住干部心理健康关,在干部考察中,把心理健康情况、心智成熟情况、心理强弱情况作为必察内容,对那些有心理疾病苗头的干部,不能轻视马虎,更不能把有心理疾病的干部提拔到压力大、任务紧、担子重的重要岗位;又要精准掌握具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干部的真实情况、病情演变情况、及时矫正治疗情况,坚决不能一本糊涂账,大概齐瞄准;还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体恤患有心理疾病干部,更多地给予关心、关注和关爱,坚决防止以正常管理的思维和方法对待患心理疾病的干部,人为刺激情绪、加重压力、扩大矛盾,诱发极端行为。对那些心理疾病轻度患者,组织上要从人文关怀出发,及时优化、调整工作安排,防止工作压力过大,诱使病情加剧恶化,切实从本质上关心爱护干部。同时,还要把独生子女及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子女作为重点关注和防控群体。针对独生子女,要加强与人分享共享理念、协作合作理念培养;对离异或单亲家庭子女,学校、社会、政府应给与更多关爱和照顾,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温暖,防止形成极端心理。

(作者:周新民,领导者核心能力理论创立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