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漫谈——RCA的流行音乐唱片与录音师Bob Simpson 2024-05-06 22:22:22 RCA唱片发行的《Belafonte at Carnegie Hall》、《Belafonte Returnsto Carnegie Hall》,以及Verve唱片发行的《We Get Requests》、《West SideStory》这四张唱片,相信很多发烧友必备(不管是黑胶唱片或任何版本的光盘),否则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自己是音响行家了。他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录音师Bob Simpson。 非常遗憾的,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笔者几经搜寻,仍然无法找到一张Bob Simpson的相片。RCA公司的档案纪录中,他只是纽约Victor Studio A录音棚的录音师,主要负责流行音乐录音,连出身背景都没交代。相较于今天录音师也能成为明星,成为发烧友追捧的对象,过去的录音师实在太过低调,但他们却又留下后世难以超越的作品。1970年代RCA Studio A还有另外一位录音师Ray Hall,也留下许多录音,但同样找不到甚么信息。虽然无法介绍Bob Simpson的故事,但他的录音作品却有迹可循,总共有二百多张唱片,今天我们就谈谈RCA在Living Stereo时代留下的流行音乐唱片,以及与Bob Simpson合作最多的加力骚歌王贝拉方提Belafonte。 我们印象中,RCA的“Living Stereo”系列似乎都是古典音乐为主,实际上流行音乐才是摇钱树。故事得从上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电气录音逐渐普及,录音频率从机械时代的100Hz-5kHz提高到30Hz-8kHz,有了质的飞跃。RCA唱片于是加大了研发力度,规模和产量迅速增加。到1941年RCA唱片迎来第一次巅峰期,尤其是年轻的爵士乐大师Glenn Miller出现,为RCA唱片带来多张销量冠军。之后美国卷入了二战,当时制造唱片原料的虫胶大幅减产,留声机工厂与录音业被军方征用。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美国音乐家联合会对版权费的意见,开始进行大罢工,任何工会音乐家都无法为唱片公司录制唱片,不少唱片公司纷纷倒闭。虽然没有艺人可以和RCA 唱片合作录音,不过已站稳脚跟的RCA唱片凭借着先前几十年的积累存活了下来。 二战结束后,RCA唱片开始着手研发新的唱片工艺,但是竞争对手哥伦比亚公司拔得头筹,他们在1948年6月发布了33转的PVC唱片Long Playing,这种采用Microgroove技术的密纹黑胶唱片坚固耐用,不仅提升了唱片的音质,也大幅提升了唱片的播放时间。RCA唱片拒绝接受哥伦比亚的LP技术,第二年推出了播放时间为5分钟的7吋45转唱片,主打流行单曲。RCA的45转唱片每面只能容纳一首歌,它音质更好、更便宜,更便携。RCA甚至还发明了快速新型换碟机,可以无间断地更换唱片,造成后来自动点唱机的火爆。45转唱片恰好衔接了当时人们听歌的习惯,因而销量不俗,加上RCA 唱片耗资500万美元的广告攻势,使得45转唱片成为流行音乐单曲的首选格式。于此同时,LP黑胶唱片成为最普及的古典音乐载体,RCA面对巨大市场份额流失,不得不向哥伦比亚妥协,从1950年开始发行LP唱片,但RCA唱片已经不是哥伦比亚的对手了。 RCA唱片尝试弯道超车,通过技术革新重新夺回市场,他们把赌注放在立体声录音技术。1953年,RCA 唱片开始尝试立体声录音,经过不断的测试和努力,终于成功实现了立体声和单声道同步录音。1954年2月,在波士顿交响厅同时使用单声道和双轨立体声的录音设备,录制了孟许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白辽士的《浮士德的天谴》,同年3月又在芝加哥管弦乐厅做了更进一步的立体声录音实验。这些实验录音带的播放效果惊艳众人,《留声机指南》杂志这样写道:“这是当今最震撼耳朵及心灵的LivingStereo(活生生的立体声)效果”,RCA唱片由此得到灵感,把“Living Stereo”一词作为自己立体声唱片的副标题。这便是后来RCA唱片著名的Living Stereo系列唱片。 恰逢此时,RCA唱片坚持的45转唱片开始收到奇效,越来越多的流行单曲开始大卖,敏锐的RCA唱片制作人开始意识到流行乐才是未来音乐的主流方向。于是在1955年,RCA唱片花费4万美元从Sun唱片手里抢到了一位年轻人的合同,将他带入RCA唱片的艺人名录,他就是日后的天王巨星--猫王ElvisPresley。1956年1月,Elvis 在RCA录制了第一张单曲《Heartbreak Hotel》,热卖上百张,成为当年最畅销的单曲。3月RCA发行了猫王的同名首张专辑《Elvis Presley》,这是首张在Billboard榜单上排名最高的摇滚专辑,该专辑持续了10个星期,成为音乐史上划时代的摇滚专辑。仅在1956一年,RCA就售出了至少一千万张猫王的唱片,直至猫王去世前的20年间,他都是RCA最畅销的艺人,为公司带来无法估量的收益和名誉。 经过几年的试验后,成功投产的立体声唱片也让RCA开始重建古典音乐帝国。1958年,Living Stereo系列唱片正式问世,将RCA的古典唱片推向一个新的高度。Living Stereo系列唱片的最大目标是记录自然真实的声音,因此有“3D“的口号--Depth、Detail、Direction(深度、细节、方向)。较之普通的单声道唱片,Living Stereo系列唱片的定位准确和有深度,同时有着高传真和大动态,能捕捉录音场地的空间感,还有着极强的分析力,能把乐器、人声给清楚地分隔出来。从20年代开始就有许多人实验双或多声道的录音,但都无法商业化生产,初期家用的音响还是单声道,立体声唱机尚未出现,所以RCA直接用已经成熟的开盘式录音机为基础,发展出一般家庭可以使用的产品。1955年开始发售1/4吋,7ips速度的录音带,立体声才正式宣告来临。现在开盘机回潮,如果能找到早期发行的录音带,而不是现代数码录音重制的产品,更能享受纯粹的模拟味道。笔者听过一些原版开盘带,录音效果出奇的好。至于立体声黑胶唱片,要到1958年西电公司(Western)发明了立体声刻片机,大量生产才成为可能。 Living Stereo系列黑胶唱片发行编号集中在LSC,最著名的标识便是“Shaded dog”(影子狗),因为“小狗听留声机”的图案出现了一个暗色阴影。1963年,RCA又推出了Living Stereo的平价版RCA Victrola,唱片标签从原来的银色换成白色,其余字样也从银色换成黑色,“Living Stereo“换成”Stereo“,留声机小狗的颜色也变得更白,且背后的阴影也不见了,因此称之为“White Dog”。Victrola系列唱片采用相同的母带制成钢模,得以保证品质。只不过唱片要比较薄,封面设计和包装较简单,发行编号由LSC改为VICS。根据相关资料统计,RCA 的Living Stereo系列唱片大概有700余种,再加上平价版的Victrola,总共有800种左右。1964年,RCA再度推出发烧概念更为强烈的Soria和Dynagroove系列,新系列采用机器来修正失真讯号,还通过加大电平来降低杂音,因此失去了一些细节与动态,这都使其受到发烧友的诟病。 1968年以后,随着全球音乐潮流日益流行化,古典唱片市场份额大大削减,加上欧洲唱片公司的挑战,RCA古典唱片的虽然仍然保有高品质保证,销售已不复当年,古典乐黄金录音年代宣告结束。从此RCA逐渐将重心转向流行乐市场,签下了另一位重要的流行音乐人--乡村民谣歌手John Denver。接着还有另一位乡村乐大师Jim Reeves、加拿大歌王Paul Anka、灵魂歌王Sam Cooke、吉他大师Chet Atkins等。发烧友都熟悉的《蓝雨衣》,也是来自RCA的优秀作品。可以说,RCA几乎拥有大半个美国流行乐坛的艺人资源。到了70年代,唱片业百花齐放,RCA的龙头地位不再,但仍然保持着较大的体量。 我们把重点放在RCA黄金时期的发烧流行系列(Living Stereo Pop),这些50、60年代的流行音乐风格鲜明,与古典音乐大大不同,笔者对这些录音倒不仅以“流行”待之,而认为是录音工业的瑰宝。RCA的LSP录音中除了节奏鲜明的舞曲、地方色彩浓烈的民谣外,比较值得注意的是爵士录音,尤其是大乐团摇摆(Swing)爵士音乐。《摇摆》乐似乎很难解释爵士乐的成份,其弹性速度和谱记法也有许多的冲突,但是爵士乐的节奏性却在摇摆乐中完全发挥。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爵士乐手被迫到大乐团中谋生,著名的大乐团领导人陆续掘起,像Bob Crosby、Tommy Dorsey、Glenn Miller、Larry Cliinto、Duke Ellington等都是当年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摇摆乐时代的指挥和乐手对于旋律的掌握非常的精通,并且对于即兴表现和原曲的润饰加工都临场随意的发挥。但是爵士乐中的一个要素,也就是独奏艺人必要的呼吸空间,在大乐团中可说并不太多。到了40年代中期,许多乐手开始反省,他们要“精彩”的音乐变成“惊人”的音乐,独奏表现的要求日渐提高,随之而来的Bebop和Bop爵士成为大家的新选择,摇摆乐也就慢慢的沈寂下来。 到了50年代,大乐团摇摆乐又突然出现最后的光辉,RCA也掌握机会将他们纪录下来。当时RCA财力雄厚,可以找知名乐手做大堆头录音演出,如小号手Buck Clayton、Charlie Shavers;伸缩号Dickie Welles、Vic Dickenson;萨克斯风Boomie Richman、Sam Donahue…等等。RCA的爵士乐录音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效果非常的棒,无论是小号、打击乐器、甚至于吉他,听起来都比例正确而自然,察觉不出有任何雕琢的痕迹。乐器瞬态反应与直接坦率的质感,凝聚透明且清晰的结像神奇的安排在音场前后相关位置上,听起来非常过瘾,这就是“LivingStereo”。以吉他名家ChetAtkins在TAS榜上名盘《TheOther Chet Atkins》来说,偏向西班牙曲风旋律热情好听,吉他拨弦的冲击力一流,空间中的堂音清晰捕捉下来,绝对是示范级的吉他录音。而弦乐伴奏并没有十分的宽广延伸或者带着惊人的动态,却很温暖松弛,丝绒般的质感充分表现电子管录音的优点。 Bob Simpson在Living Stereo系列也留下数十张佳作,算是很高产量的录音师。他录音的主要场地在纽约Studio A,猫王的首张专辑就在那里制作。1950年代中期,RCAVictor在纽约市拥有两个录音棚A和B(有时也称为Studio 1和2),当无法租用卡内基音乐厅时,他们也会租用Webster Hall等商业空间和曼哈顿中心以进行大型演出。Webster Hall于1886年落成,几经波折最后成为纽约历史最久的地标性夜店,但夜总会也在2017年8月关门。由于Webster Hall有个大舞池,一直作为各种舞曲音乐现场活跃着,世界上最好的DJ们也非常喜欢这个地方。RCA在这里录音时,会从二楼看台的栏杆上悬挂大毛毯吸音让歌唱更为清晰,这里曾留下史托科夫斯基的《狂想曲》(白头佬)等经典作品。RCA自己的录音棚位于曼哈顿东24街155号一栋七层的大楼,1907年兴建的建筑最初是马匹拍卖市场,大量马匹用于城市运输系统(后来供一次大战中的美军使用),1928年RCA买下该大楼。1930年启用第24街录音棚之前,Victor Records的大部分录音都在新泽西州卡姆登市唱片制造厂附近的一座古老教堂内进行,也在纽约WEAF广播电台的录音棚里录制了几张唱片。 RCA随即在这栋大楼的底楼空间建立了二个录音棚,Studio B较小,主要用于钢琴、弦乐四重奏、轻古典和流行录音;Studio A则可容纳数十人的演奏,混响时间可以从1.9秒(与卡内基音乐厅相同)更改为8秒。后来又陆续增加了几个小型录音棚,Studio C适用流行和硬摇滚;Studio D适用小型乐队,Studio E和F是配音工作室,可以在其中添加特殊效果。从图片上看,当时录音控制室很小,设备也比较简单,在那种环境中能留下经典录音实在很难想象。Studio A的有趣之处在于墙壁设计和天花板,它采用一系列的“多圆柱扩散器”,有人形容看起来象是1930年的科幻电影。在很大的矩形空间,墙壁是半圆柱扩散以及各种可电动移动的声学构件。由于Studio A的天花板有二层半高,所以可以升高和降天花板以改变声学特性,在那里总共为60多个管弦乐队进行过录音,甚至还可以包括现场合唱。 录音师通常会用RCA77DX麦克风录制乐队,用悬吊在大型吊杆上的RCA 44A麦克风录制人声,录音机是30ips速度的Ampex轨开盘机(立体声早期可能只用到一轨或二轨),混音台是RCA工程师制造的。混音台最多可连接33只麦克风,再定向到16个通道中的任何一个或全部。我们在RCA老录音听到非常温润丰厚的人声效果,与RCA 44A这只麦克风有很大关系。1920年代早期RCA的Harry F. Olson博士开始进行铝带式麦克风的开发。1931年RCA第一款铝带式麦克风PB-31推出,是音响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频率响应、声音的清晰度与真实度明显优于当时的电容式麦克风,成为麦克风的新基准,造成唱片录音业与广播业的重大革命。1932年推出了PB-31的后继机型44A,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与高度的评价,在一些50年代照片或影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类铝带式麦克风的身影。在Studio A录音的音乐家除了猫王,还包括黑人女声乐家玛莉安德森、贝拉方提和人称C先生的Perry Como等。后来的发烧唱片公司Chesky,最早一批录音也是在Studio A制作的。 当时纽约Studio A的声学与设备都是比较先进的,减震隔音、混响、反馈、麦克风放置、回声室等等一应具全,仅建筑装修就花了150万美元,没人知道其中包含的设备还需多少钱,当年这是一笔真正的巨款(签约猫王也不过花了四万美元)。纽约无线电城的8H录音棚比RCA更早开业,当时被认为是声学和录音领域的佼佼者,在理论上它几乎是完美的,直到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第一次在这里录音,因为声音干涩毫无生气愤而停工,8H的录音师才真正吓坏了,这是声学错误运用的有力证明。RCA的录音棚建设前当然吸取教训,工程师希望有一种可以调整出多种声音的方案,因为RCA在罗马兴建的录音棚就犯了错误,仅适合歌剧演出,不适合其他演出。每次在罗马录音时(例如鲁宾斯坦钢琴独奏),都必须使用大量具有声学背景的工作人员,几乎重新布置整个录音室,这是巨大的浪费,于是RCA想修建一个可以自动调整声学特性的录音棚。首先他们在Studio A设计了钢筋地板下加上弹簧的悬浮地板,用来隔离所有噪音,在当时这绝对是创新之举。然后Studio A在侧面和天花板上装了许多圆柱形扩散器与可移动的木板,按下电动开关就能让天花板升降,或者让木板移动把声学特性从吸收变为反射,那是当时世界上唯一可控声学的录音棚。 很牛的设计啊,应该留下历史见证!结果却甚么都没有,RCA当时肯定不重视公关与宣传,纪录上仅寥寥数语就把纽约Studio A敷衍过去了。反倒是田纳西州纳什维尔有另外一家RCA Studio A录音棚,由吉他手Chet Atkins、歌手Owen Bradley和吉他手Harold Bradley于1964年建立。最初称为RCA Victor Nashville Sound Studios,与相邻的RCA Studio B一起,在1960年代成为乡村歌曲的重镇,因为独特的风格和录音技术,后来被称为纳什维尔之声(Nashville Sound),2015年这个录音棚被列为美国历史古迹名录中。类似的例子也发生在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1991年为庆祝音乐厅落成100周年,才发现由于一直没有系统地保存档案,许多重要历史文献都已失散。后来媒体报导卡内基大厅如何翻箱倒柜地寻找历史记录,一些历史文物才从世界各地陆续被找回。具有历史价值的纽约StudioA录音棚,因为地方太小,RCA决定搬到更大的地方,1969年位于第六大道以西的西44街110号录音棚落成。这栋建筑在1980年代被纽约市立大学(CUNY)收购,如今已成为纽约市立大学柏鲁克学院的一部分,录音棚当然也不见踪迹了。柏鲁克学院坐落在纽约最繁华的金融和文化中心曼哈顿区公园大道,与JP摩根大通银行总部等世界著名金融集团毗邻,与华尔街隔区相望,忙碌进出的学生与金融大亨们,恐怕早就忘记这里曾经有世界上最重要的录音棚。1997年上映的电影《与魔鬼同行》(The Devil's Own),由哈里森·福特和布拉德·皮特主演,电影公司就租用了RCA这栋大楼进行拍摄,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做为纽约Studio A录音棚的主要工程师之一,Bob Simpson除了为RCA旗下的艺人录音,也替Verve唱片捉刀,正如早期RCA在英国的演出都委托Decca录音一样,不足为奇。Verve唱片由Norman Granz于1956年创立,是全球最大的爵士乐宝库,旗下的艺人如Ella Fitzgerald、Nina Simone、Stan Getz、Bill Evans、Billie Holiday和Oscar Peterson等,都是当年炙手可热的爵士音乐家,除其他外。重组后的Verve Records现在是Verve Label Group的一部分,由环球音乐集团拥有。 封面上二张奥斯卡彼得森爵士乐三重奏(The Oscar PetersonTrio)的录音,都是以Verve品牌发售。爵士钢琴大师奥斯卡彼得森 (1925-2007)以三重奏的形式,录制过许多极受欢迎的唱片,他是一位即兴能力非常强的钢琴手,不论合作的乐手是谁,都能以钢琴提供和弦与节奏的完美支撑,交叉应答的即兴演奏之间一起演奏出精彩的篇章。1964年所灌录的《We GetRequests》被誉为爵士乐发烧经典,无论是奥斯卡彼得森的钢琴、Ray Brown的低音大提琴及鼓手Ed Thigpen,演奏精彩绝伦,Bob Simpson在Studio A录制。整个演出的空间感明确,加上立体的乐器定位,三件乐器质感强烈,尤其Ray Brown拍弹的大贝斯低频浑厚,动态凌厉,好像三位乐手就在眼前表演般逼真传神。《West Side Story》录音时间稍早,1962年由奥斯卡彼得森爵士乐三重奏同班人员演出。由伯恩斯坦作曲、音乐剧奇才桑汉姆作词及编舞大师罗宾斯导演的划时代杰作《西城故事》,至今仍是在全球各地不断上演,同时也被改编成电影及无数类型的音乐版本,纯就爵士三重奏而言,奥斯卡彼得森改编的六首曲子无疑是至高无上的完美典范,令人愉悦的摇摆节奏,更让伯恩斯坦的跨界名作有了更截然不同的入世色彩。CD版本多了十首格什温的《乞丐与荡妇》,演录同样精彩。 封面上另外二张录音都是贝拉方提在卡内基音乐的录音,真正拚死以求的发烧录音,当然也都出自BobSimpson之手。贝拉方提(Harry Belafonte)的第三张专辑《Calypso》,是历史上首张销量超过100万张的专辑。他跨足电影、电视与剧场,是第一位获颁艾美奖的非裔艺人,也曾拿下一座东尼奖,另外获颁葛莱美《终身成就奖》、肯尼迪中心荣誉奖、美国国家艺术奖章等殿堂级肯定。来自加勒比海的贝拉方堤是美国流行音乐史上是唯一可与猫王Elvis Presley抗衡的歌手。他不但以发扬黑人民族音乐为己任,更关怀人道与慈善议题,1985年由他发起的为伊索匹亚饥荒募捐的《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活动更为世人津津乐道。他以加勒比海特有的加力骚舞曲(Galypso)风格席卷全球乐迷,歌词中为社会底层的人们发声,内蕴悲天悯人的情怀,被称为“加力骚之王”可说是实至名归。甚至全球音乐传奇的希腊女歌手娜娜(Nana Mouskouri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兼民谣诗人巴布迪伦(BobDylan)等,都可说是在贝拉方提提携下出道。 1959年4月19日与20日贝拉方堤为残障儿童的募款活动,在卡内基音乐厅举办音乐会,制作人Bob Bollard与录音师Bob Simpson活生捕捉现场的状态,成就此一精彩万分的录音作品。卡内基音乐厅的录音很多,为什么日后再没出现过类似的天碟?原因之一是音乐厅重新改装,音响效果改变,另外一个原因是对的人碰到对的场地,也就是“天时人和地利”的好运气!多年来,这份演出不但没有随着时光流转而被人们淡忘,反而因为精彩的录音而被人们传颂不已。1983年起卡内基音乐厅曾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很多人都说马蹄形大厅的音响效果受到了影响。但官方拒绝重新改建,直到1995年发现罪魁祸首是舞台下厚厚的混凝土板,板子随后被移掉,但早年那种温暖的声音已经不可寻。两天的录音都只有一次拾音机会,现场贝拉方堤不但歌唱、奔跑,时而嘶吼、时而吹口哨发出各种音效或与观众交谈、合唱,录音的难度可想而知,伴奏的乐手有时多达几十位管弦乐团,有时只剩吉他手或手鼓,更是一大考验,不同场景的变换与麦克风的选择与摆设在在都证明了录音师Bob Simpson功力已臻炉火纯青的境界,处理得面面俱到,堪称现场录音中的典范。1960年2月5日,贝拉方提打铁趁热推出《Returns to Carnegie Hall》,也是Bob Simpson录制的,同样达到录音水平最高境界。与上次演唱片诠释严肃民歌曲目形成鲜明对比,这次演唱会更加诙谐轻松,他邀请了Odeeta、Makeba、Chad Mitchell三重唱组合同台,彷彿热闹的民谣同乐会,19首歌曲妙趣横生,歌词有逗趣,也有温情。二张卡内基音乐厅录音都登上美国Billboard排行榜前三名, 并拿到百万金唱片在调教得好的Hi-Fi系统欣赏,舞台上的发音点准确,清楚描绘出卡内基音乐厅高耸宽广的音场,观众热烈的拍掌声非常传神,而且比第一集更松化有弹性,也带来更好的空气感。有趣的是贝拉方提在RCA录制的唱片,大多数由Bob Simpson负责录音,但效果参差不齐,有好有坏。 赞 (0) 相关推荐 古典24K金1《火车头》A Journey Into Stereo Sound 唱片介绍 经典语录: Decca公司重新重磅推出金装火车头,在古典的音乐中融入新生的元素,从感官视觉上得到另一种冲击. <A Journey Into Stereo Sound>于2012 ... 唱片录音的秘密,世界顶级录音师告诉你 西蒙·伊登是古典音乐最著名的录音工程师之一.从1970年起,他就在Decca(世界四大唱片公司之一宝丽金)担任录音师. 在这50年的工作中,他录制了1800多张唱片,多张唱片获得了<留声机> ... 发烧唱片漫谈——曾经是苏联唯一的唱片公司Мелодия 在旧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出现了很多新气象,包括音乐也是一样.曾经是重要军港的海参崴(Vladivostok),很难想象会出现摇滚音乐节,在四天的时间里,来自俄罗斯和亚洲的40多个乐团在俱乐部.公园和大 ... 「雨林唱片」年度最畅销唱片TOP10盘点 于1998年成立的雨林音乐,至今已走过整整22年的历程.在这期间,凭借对发烧音乐的一腔热忱与其优秀的录音制作班底,雨林音乐逐渐成为国内烧友公认的发烧音乐名厂,旗下歌手与作品多次被<音响论坛> ... 「致敬40」詹华:他从唱片封底来,诉说唱片工业幕后的故事 音乐经历潮流更迭,音乐记录时代变迁,音乐寄托真情感悟我们以音乐之名,穿越40年的激荡风云,再现40年的音乐记忆,1978-2018, 致敬华语流行音乐40年,致敬40! 采访手札 詹华在流行音乐行业从 ... 魔音唱片年度精选 重现黑胶唱片的超凡魅力 魔音唱片年度精选 重现黑胶唱片的超凡魅力 一个专业录音师眼中的邓丽君:她甚为保护自己 冯添枝一个专业音乐制作人,(Ricky Fung)从1974年开始就跟邓丽君合作,邓丽君首次利舞台个人演出也是由冯添枝策划全场音响效果.在他眼中,邓丽君非常重视自己的工作,一收到歌词,就会躲在一旁念, ... 影视知名录音师朱劲春 用声音丰富艺术 近日<不能犯规的游戏>热播,这部网剧在尊重原著内核的前提下,进行了历时近两年的合理改编,得到了全网的热力追捧. 剧中八位悬疑作家离奇步入生死局,在一间诡谲的密室中每人都必须讲一个悬疑故事, ... 人声与器乐融合精妙《HiFi传奇(中国五大录音师作品精选)》 人声与器乐融合精妙《HiFi传奇(中国五大录音师作品精选)》 录音师最怕遇到哪种音乐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