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 诸葛亮替杨仪和蜀中大臣背了几百年的黑锅

提到魏延,众人很快就想到天生反骨。又或者是诸葛亮的先见之名。除此之外估计就是魏延的桀骜不驯和持才傲物了吧。而魏延的死,在《三国演义》的加工下,凸显了诸葛亮的英明,也证明了魏延的反骨。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与历史不符的就是魏延是刘备的嫡系,而非降将。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魏延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刘备军北上抵抗张鲁,驻驻葭萌。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与刘璋决裂,起兵攻打刘璋,派遣与卓膺、黄忠一起占据涪城,当时刘备军兵不满万,孤军无粮,而刘璋拒绝坚壁清野的战术,派遣刘璝、张任、泠苞、邓贤、吴懿等将领率领精锐前去阻击刘备军,刘备军大破刘璋军,后来派遣黄忠、魏延等分统军队平定广汉郡,数有战功,迁升为牙门将军。还有一个原因,历史上刘备是用力刘表长子刘琦为荆州刺史的,南方四郡本来就是刘表的地盘,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战争。《三国演义》中之所以是把魏延写作降将,无非是为了表明诸葛亮的先见之明,并未后来魏延谋反做铺垫。

历史上的魏延善于训练士兵,同时本省又勇猛过人。但是他又非常像关羽,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但是魏延并没有关羽的后台硬。所以总有人看不惯他,杨仪就与魏延水火不容。因为双方都看不惯彼此,魏延是武将,有数次拿刀吓唬杨仪的恶劣举动。但是诸葛亮爱惜两人的才会,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但是这样长此以往,终于还是埋下了祸根。

关于魏延谋反主要在《魏延传》《杨仪传》《费祎传》中有记载。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为前锋。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在自己死后兵,同时令魏延断后,并密令: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死后,杨仪秘不发丧,然后派了费祎去见魏延,揣摩魏延意图。魏延说:丞相虽亡,吾自建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勤,做断后将乎?”翻译成白话就是诸葛亮对属下说,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我们退兵就行了。然后魏延那边说:“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魏延当时让费祎一起留下来,结果这货假意答应了,然后偷偷的跑了告诉了杨仪。杨仪他们按照诸葛亮的遗命退兵了。魏延知道后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并烧掉了行军的栈道。杨仪大怒,然后上报朝廷说魏延谋反。魏延也是如此,同样上报朝廷告杨仪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意思就是说,魏延如果要反叛的话根本不会带兵南撤,而会就地向北投降魏。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他不服杨仪,只想消灭杨仪而已。同时魏延的人缘很不好,杨仪虽然也不咋地但是比魏延要强。以至于众人都保杨仪而弃魏延。

有人会说,魏延之所以往南走是要先取汉中后图西川。这个有点不靠谱。魏延要谋反的话,一声中至少有三个机会。第一次是刘备东征孙权的时候。另一次是刘备刚死,蜀国动乱的时候,还有一次是诸葛亮南征成都空虚的时候。如果魏延真的有谋反之心,这三次机会都极为难得。所以魏延对蜀国绝对是忠诚的。而魏延的反就反杨仪而非蜀国。所谓谋反只不过是魏延和杨仪多年的积怨,杨仪公报私仇而已。杨仪明知道魏延不是谋反,却以谋反罪杀了魏延的全家,并灭了三族,这样的行为也让刘禅很是气愤。在杨仪回到城都后,也只是拜为中军师。并没有让杨仪实际上统领蜀国军队。

再后来杨仪因为常发怨言被废为庶民“又上书诽谤,辞指激切,朝廷与下郡收押杨仪。”最终杨仪自杀。魏延的死,杨仪只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魏延自身的原因也有,他的持才傲物,目中无人的性格也占有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他的性格使得诸葛亮不重用他,同僚们则“皆避而下之”,与“性狷狭”的杨仪势成水火,最终引来杀身灭族之祸。

不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多近乎于妖,给其安排了不少情节。而魏延就是其中之一。可惜,这样的安排让魏延背了几百年的不正之名,也让诸葛亮替杨仪和一些大臣们背了几百年的锅。为什么不是千年呢,因为《三国演义》之前一直有不少研究历史的古人给魏延正名。不过《三国演义》一出,魏延从此就坐实了“脑后反骨,久后必反”的名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