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那一年,杜甫吃得太饱,撑死了

杜甫那个时候要是有诗歌协会,他一定能当协会主席。

杜甫老家是襄阳人,其实是北方有名的大士族,因为祖上很有名,远祖是汉武帝时期那个有名杜周(其实主要是这位是个酷吏),杜家早在祖父杜审言那一辈,举家已经搬到了河南巩县,这跟后来的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一样,现代的当地人都说杜甫是本地人,恨不得把杜甫撕成三块,这跟他有点血缘(一个老祖宗,都是晋代大将杜预的后人)的杜牧不像,杜牧老家就是西安人,没争论。

杜甫小时候家里条件还是不错的,于是,很有条件读书,一肚子好学问,并且绝对的少年壮志,恨不得早点长大,“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长大干啥,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志向真不小,是要帮助皇帝改良社会风气。但他其实也有快乐顽皮的少年时期,他后来回忆说:“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一天爬树上千回,这熊孩子,家里也不好好管管。

那个时候,有点家庭条件有学生,增长见识的办法就是出外旅行,并且美其名曰:“游学”,其实就是“败家”。杜甫也不例外,抬脚就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先在上海、江苏转了转,不知道为啥要去那个地方,大致是那里的文人比较多的原因吧。

25岁那一年,杜甫回老家参加高考,结果落榜了,原因不详,但无论如何,落榜了。所以,落榜生们不用怕,像杜甫这样的大神,其实也是高考落榜者。落榜没事干,恰好遇到父亲去山东当官,于是杜甫又顺道去了山东、河北,这一段时间,他就是游玩,啥正经事儿没干,但去十足地接触了老百姓们的生活,这一段时间虽然没有官做,但毕竟安顺,属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状态。

这期间,杜甫也不是没有参加高考,而是不断参加,不断落榜,在西安城呆着考试,一考就败,简直是“西方失败”的代言!

要说这期间最大的收获,肯定要说是认识了李白,那几年,皇帝受不了李白的傲气,赐金放还,诗人们嘛,李白有了点钱,首先想的也是到处看看,于是到山东,结果遇到杜甫,唐代最有才华的两个诗人就此相遇,结果一遇就擦出耀眼的友谊“火花”,终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天凉了,喝醉了盖一个被子睡觉,白天手拉手一起玩,呸,简直是搞基!

才华是遮不住的,那个平原君不是说,锥子放在口袋里久了,锥尖就会露出来嘛。天宝十三载(755年),唐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杜甫奏赋三篇,皇帝一看,这赋写得好啊,问是谁写的,左右说:杜甫。

于是皇帝专门给他加考,要说考得还行吧,因为不久就有皇命下来,给杜甫任命了一个小官:河西尉,顶大是个上尉连长!

杜甫不干,官太小了。

皇帝有点恼,但是没办法,这位有才华啊!于是在756年重新任命他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其实官也不大,就是个看官兵器的闲职,接近于兵器仓库管理员,拿钥匙的,但基本享受团级参谋待遇。杜甫这次答应了,原因很清楚,老杜这一年已经44岁了,不当差,总不能饿死吧。

更何况这期间发生过一件惨事:当上小官之后,杜甫回家省亲,刚进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他的小儿子饿死了。结合自己的生平所见,结合自己的生活遭遇,杜甫写了那首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的那两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后人记诵并多次记入中国史和中国诗歌史,但更让人记忆深刻的应当是“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想想吧,父亲因为不能供应饭食,让自己的儿子饿死,何其惨痛!

杜甫不甘心当小官,于是多次写奏章给皇帝,主要是说自己很有才华:“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沈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我祖上如何如何,我小时候如何如何,如果让我当大官,我会如何如何……

杜甫倔强地说:像我这样的大才,皇帝怎么可以不用?

唐明皇也倔强:没办法,就是不用!

赶上安史之乱,杜甫在长安附近来回逃难。等到玄宗退位,肃宗当朝时,杜甫穿了一身破烂衣服自鄜州投奔新皇帝,紧接着官拜右拾遗,这个官稍大一点了,有资格给皇帝上书了。

杜甫有个好朋友叫房琯,曾任宰相,这时候出事了,皇帝要罢免房琯,杜甫于是写奏章说:“罪细,不宜免大臣。”罪行很小,不应当罢免大臣。皇上当然恼了,要整治杜甫,幸亏有大臣劝住了,杜甫才算没事。此事可见,杜甫是只要有机会,就要做点事的,闲不住的人,只不过,有点生不逢时!

这时候,杜甫的老家被贼寇占领,杜甫家里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皇帝允许他回家探望,其实是烦他。这一路走来,老杜实在不忍心地看着一路上的灾民,替他们难受。当皇帝再次任命他为华州司功参军时,遇上大灾荒,再加上心灰意冷,杜甫终于辞官了。

这一辞官,生活更加艰难,在秦州地方,杜甫真正过上了樵夫的生活,自己砍柴,自己采野果子充饥,吃不上饭是很正常的事儿。

后来杜甫流落剑南,在成都西结了草庐,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写在这个时候,他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实,是他自己都顾不了自己了却心里想着天下的寒士,果然大胸怀,“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里漏雨,没法住了,此时的他,衣食住都成了问题。皇帝又下召令让他去任京兆功曹参军,杜甫没去。这时候有个世交朋友严武在剑南当官,杜甫就到严武那里当了参谋,称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杜甫最后被人称为杜工部的那个官职。

严武因为严杜两家是世交,此时的严武又非常有钱,因此,待杜甫非常好,经常去找杜甫玩耍,杜甫很另类,见严武的时候,有时竟不穿衣服,绝对“坦然相见”,一件衣服也不穿,在严家时,杜甫还经常酒醉登上严武床,瞪着眼说:“严挺之(严武的父亲)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一边说:“你别管,你先下来。”一边在心里想着如何杀了他。有一天,严武杀杜甫的兵都集合好了,可是在出门的时候,帽子被门帘钩住好几次,手下把这件事告诉了严武的母亲,终于被劝了下来,没有杀成,杜甫也算命大,门帘钩都救命。

后来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这也算再次体验战乱年间的民间生活。

大历年间,杜甫出了瞿塘峡,又从长江溯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去登南岳衡山,看,文人就是这个德行,吃饭都是问题,偏要游山玩水。

当时他客居在耒阳县,决定要去游览南岳庙,结果遇上发大水,杜甫困于大水中,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耒阳县长知道杜甫这样的大神在自己县里受了灾,慌啊,于是专门派船给接回来,县长见到如此大神,万分敬仰,于是特此为他摆设了烤牛肉和白酒,十多天没有吃饭的杜甫喝得大醉,当晚去世,享年59岁,唉,饿得太狠了,应当先喝点稀的。

其实杜甫的大才,从后人对他的称呼上就能看出来,不用举他的诗来证明,因为好诗太多。

称呼和评价,比如“诗史”,说读他的诗就等于读了唐朝由盛转衰的那段历史;比如“诗圣”,我们现在一举律诗的例子,就拿杜甫的诗来看,实在太经典;比如跟李白齐名,称“李杜”;比如著名诗人元稹说:“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杜甫的字)者。”自从有诗人以来,没有一个人能像杜甫一样,这评价真心高,何况元稹也是大诗人。再比如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那个韩愈很少说谁的文章写得好,但对于诗歌,人家很公平地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学唐诗,我觉得,李白的诗读不读都还好,杜甫的诗是一定要读的,真把杜甫的诗,都背会理解了,成诗人是早晚的事儿。毕竟,李白那样的天赋不多得,杜甫这样的体验生活能力,相对比天赋容易些。

公众号:三个小布丁  个人微信号:sangexiaobudin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