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庚桑楚》告诉世人:如何从天人交战走向天人合一

标题又用了不少标点符号,也是网络文化的一种特色。动手写下这一标题之前,刚刚读过看过几篇文章,有涉及思想启蒙的,也有涉及当下时事和未来规划的,自己也不揣冒昧,写下了一些个人感悟,大意是当下世上一些深层次问题,或都与人类违背自然的行为息息相关。所以,承载着认知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本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文脉的大本大宗。思想启蒙,思想解放,和民族(文化)复兴,在于寻脉并光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天地品格正在于此。而复兴的内涵当中,复而兴之与回归天时地利人和的顺应自然法则实则一脉相承。也是机缘巧合,这些想法与本人对话庄子《庚桑楚》篇所受到的启迪天然交织,也就可以当成本文的开篇语了。

文前絮叨了几句,正好回到对话心得。从文中来看,庚桑楚是老聃的差役,或也是其学生,且也有自己的弟子,可见老聃学说也自有传承。当然,从某个角度来说,现在诵读《道德经》的人们,也可以视为老聃的徒子徒孙。当然,如果能与之对话,或许当成朋友估计老聃也不会有异议的。

再说庚桑楚,确得老聃真传,也知运用之道和运用之妙,更有三年大壤的成果示人,除了说明老聃的学问不仅能启人心智,更具实际功用。而庚桑楚之不居功自傲,不列功名圣贤之举,更是深得老聃顺应自然之道的知行合一。对比世上满山遍野的妄贪天地之功者,庚桑楚可谓懂得将自身融合于天地之中了,而其自觉的站位、定位和守位,估计也让老聃心无挂碍了。这不由让我更多地理解了天人合一的含义,或许,其中之人,应不仅仅是指向个体,而是群体个体的交融,一如人与天地的交融,是整体的命运共同体而非分立对立。因此,庚桑楚才有了与其弟子相对时直击悖逆自然的乱世之源和'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的本末观言及仰天长叹。所以,当遇见南荣趎询及其年岁之人当如何摆脱天人交战的现实困境时,庚桑楚给予了'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的忠告。但毕竟南荣趎没有仲尼的天份,一时难于悟道化执,庚桑楚也感于自身学识解力有限,不足于化解南荣趎的困局,于是另行指点了另外一条明路,建议其前往老子处接受点化。

接受庚桑楚建议的南荣趎日夜兼程长途跋涉终于得见老子。老子一见面便从南荣趎的言谈举止上洞见了其内心难以启齿的困苦,一句'子何与人偕来之众也',道出了天下人与之相同的人生困境。而因天人交战而难解的心态更是直达眉眼间难于舒展的鼻翼。受困于仁义礼智中的人们,更将丧失道德,迷失本性的信息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精确地体现在观言察色者的面前,想回归本性而不得其门而入的心境,更将可怜二字刻写在无奈的脸上。

知晓其病因病症的老子应允并收容了南荣趎,先行让其闭门思考,索取其所好,去除其所恶。十天后,南荣趎感觉更加困惑,重新面见老子。老子说:'你自己洗心修练,已经有成效了吧,但其中的困惑和不适还是难于消除吧!为外物所困者不可以因外物繁多而试图一个个地排除外物,将因内外相阻隔而使内心困顿不已:为心灵所困者不可以病急乱投医且胡乱下药,将使自身更为外物所累。内外交困之人,道德本性已经难于把持了,何况是背离本性我行我素的人啊!'确实,不懂得大道一体,大道同理之人,在为人处事上常常会因将自身对立于自然而陷入天人交战的难于自拔当中。现实中,许多人往往不懂得本末始终的因果关联,不懂得大道标本兼治之理,或热衷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或是机械地加以对立隔离,有的甚或本末倒置,有的难明治乱之理。如此,便让自身在回归迷失本性的路途上无所适从了。

所以,未明此理的南荣趎茫然说道:'邻居有病,乡里人问他,他还能说出病在哪儿。知病因所在,明白自身病在哪儿,病已经好了一大半。但象我听闻大道,却不得要领,不知其中关节,反而让自身更迷糊也让自身更难于解脱困惑了。我还是寻求如何如何保养身体的方法吧!'也难怪,现实中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并不鲜见,固执己见而难明自然之理者触目皆是。不少人自以为掌握了科学真理和应用之道目空一切,全然忘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真实模样,又怎么会对一切现实存在的问题能有一种客观清醒的认识呢?有些人不理解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最后为何会去追求神学的现象,或许他们说不定也在寻找迷失的自己呢(虽然,最后有否找到也不好说)?!如孔子这种圣人,不也历经半生方才入不惑而达天命之道吗?!何况其他凡人,找不到束缚摧残自然天性的病因实属正常,因为顺应自然的法则已经被肢解伤残这一法则的人们,将一切伤残凶器冠上了神圣的光环,掩盖了其伤残自然的真相。而莫谈政治的养生之道便成为保全人生的当然首选。

老子因势利导:'养生之道嘛,在于你是否能够抱持自然之道且终身相伴?在于你能否不用占卜便明白吉凶?在于你能否懂得知止?能否适切结束?能否任事物自由来去?能否返回孩时心境?孩童心境随顺自然,行为皆属自然,无论是哭喊还是握手或是注视,整天哭喊不会嘶哑因为天生自然调和;整日紧牵他手不会手累手酸因为天生具有牵系天份;长时间注目而眼睛不游移,因为全神贯注;全然不知自己居行有何目的,只是天然地同一切身边见到的事物游玩嬉戏,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没有丝毫牵绊。这就是养生之道。'

南荣趎听完,如获至宝,以为这就将达到至人的道德境界了。

老子回答说:'这不是至人的道德境界。如果这是至人之德,那不就如同用冰块去化解冰冻之物一样的荒唐吗?!能做到吗?!至人让人生共乐天地,同亨人生,从来不以人文事物的相互对立而违背自然法则,不会因此少见多怪、也不会处心积虑谋求利益、更不会将此当成处事对象,而是任由事物自然发展。前者所说,不过是养生之道而己。'按照老子的见解,惟有大道包含一切,造化一切;除此之外,任何以大道造化之事物,若非回归本源,想要以此来化解背离大道的企图都属徒劳。

而依然未悟道的南荣趎又将这种解读当成了终极至理。老子只好再次给予耐心开导:'不是的,离之远着呢!我已经告诉过你,幼童从未有过任何自我行为的刻意心思,一切都如槁木死灰自然天成。如此随顺且思绪行为一任自然,不从己出,早已不再理会福祸得失,更当无从相与随身。没有福祸,又怎么会惹上人祸呢?!'是啊,福祸得失都无从傍身,人祸又能安放何处?!一切顺应自然,人生又有何烦恼与忧愁?!确实,我们在寻找迷失的大道时,总是不停地向外追寻,而不知道应当步入回归之旅,以至于离本源越来越远;与生俱来的本性,就此被荒废遗忘,只能在心的一个角落,静默无言。

天之星体,自在其间,恒久不变,泰然发光。天地造化,天光普照,时空其间,人和物得以在自然中相见。顺应自然之人,恒定于自然品性,既便为人所抛弃,也仍然有自然相助。无论人伦天意,尽为天之子民,又哪在乎人舍天助,何方眷顾?!人间世态,无论学习求知,无论行事处物,无论争执辨识,都在往其未知领域奔进。能够适时知止于其所未知之处的,已经是极致了:如果不能适可而止,止所未知,终将被自然所拋弃。自然之人,天人合一,与自然同体,则天光永照,且能自觉弘扬,各任事物自在运行并与之自然相处。人们的修养,只有达到有恒的自然常态,独立于世俗之人格,才能自在于自然,禀持明灵天性受助于天。人类往往轻易地抛弃自身的自然禀赋,不知道自然造化无论在认知和行为当中,已经划定了许多人文不能触碰的禁区,却不知止于禁区之外,一味地去触碰自然的划定的红线和高压线,当然必为'天钧败之',领受自然的惩戒了。

人类在自然赋予的天性之中修身养性,应人事天,秉持天时地利人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如果还有难于防范的伤害出现,这是天灾而非人祸。天灾,人们只能防范而无从对抗,不能有意与之对抗。人类的自然意识和禀赋,可以把握但又不能把握,能够把握的是我们自己,难于把握的是所相对的,都是大自然的赋予。未能在命运共同体的诚意自然一体的角度上交往对话,而仅站在利己的方位上为人处世、应对事物,其所应对的将无一能够适合时宜。这样,心中的业障便会乘虚而入,且越想摆脱和移除便会更加失当。因为自然的基座已经倾斜,自然的天平已难于承托。而人如果不能葆有一颗自然心胸,则自然的辉光也将被欲望的黑洞吞噬,一应的所作所为和恶意恶行必然天道不容,人神共诛。只有明白这些,才能秉持自然天性与天地同行。天地自然赋予人类的,是与之偕行,与之造化的万物相谐共生,而非加以分离后进行相互交换。所以,无论是行名失己的行乎无名(本自无名,还用行而得之吗),还是为物所累的志乎期费,实则已经迷失本性,陷于天人交战的内外交困之中了。这种交困,让受困者日夜处在与人与物的无休止争斗当中,已至于当事人身陷无穷物欲却还以为占了便宜,还以为占据了人生至高点可以当人景仰,从而彻底丧失了自然本真。这种心志的交困正是悖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

自然造化有造有化,事物繁衍生息,每一事物的成就同步对应另一事物的毁坏。事物的发展变化成毁其中,离合聚散,并非仅有单一的存在。而执着于单一方向发展的完美形态,则是人为的自我定执。其只执定于因果必然,执定于物之所在。因此,常常循于一方定执而难于回归本性,心中就此隐伏一无名之鬼了;而绳绳于外求和获取,则人生的尽头便只有死之一端了。执定于眼见为实,一切已经消亡的事实,必然不复存在,也将无以再现,如果出现,必然是活见鬼之事了。却不知世上还有出无本,入无窍之事。浩瀚的宇宙又是处在什么地方呢?又将归去何处?其又是怎么出现的?真实存在却不知如何安放的是广阔无垠之宇空,延绵不绝却不知从何而来无法度量的是无始无终的时宙。其生生不息,自在流行,出入其间却难觅踪迹,这正是天地造化的自然之门。自然之门无有其中,一切有形之体必在无有之中,反之亦然。圣人正是同步其中。生活中,人们总喜欢以身处现实世界自居,却不知道所谓现实也本虚幻,所谓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才是自然常态。古之人明了这一大道之理,所以洞见一切而不执着,能够以自然本源观照一切。今之人则不然,断然从人文的视野来以生死标定天地终极,人生命理,并以之定是非,断智愚,穷事理,全然不知天高地厚,太极无极,哪能不日夜身陷天人交战,时常半夜惊醒而彻夜难眠呢?!

举一个简单地踏踩他人的例子,如果被不小心踏踩的是市井中人,则要小心陪不是,连说对不起;如果是兄弟之间,则拍一拍肩露一笑脸完事;如果是至亲父母,则全然无事一般,因平时无理已成习惯。因此,对于礼义仁智信来说,极致处已然超越人与物的界限,超越金钱和智谋,所谓'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仁不仁,至信不谋,至信辟金。'

人生在世,自古至今,悖志累德、谬心塞道之事比比皆是,让人触目惊心,而大多数世人却沉缅其中而不拔,以富贵显严名利立志,以容动色理气意拂心,以好恶喜怒哀乐为德,以去就取与知能达道,殊不知实乃竟相步入自然的反面。因此,只有让心志恢复自然恒平之静,才能心明眼亮,步入恬淡虚无的大道之源,回归自然本真和无为而无不为的至臻化境。

生命是自然造化的产物,本性与生俱来。自然道德本自同一,无有分别。人之行为,擢德则失性,悖道则无德。人之所自傲于万物的,不过以为人有思想认知,可以据此在为人处事接物中认知利弊,以供谋划和判定决断,从此陷入主观定见当中。这种主观能动性,实则行如一孔之见,难及全貌。以动而不得已而为之称之为德,以动而无非就是我之行为称之治,好象是用相反的两个名称将之区分开了,一个归于自然,一个归于人为,但实际上并无分別,不过仍是一种行为籍口。

后羿善于百发百中,但不善于消除外人的称道赞许(现在叫点赞),身有一技之长者大多如此。圣人善于亲近自然,但不善于人文交往,也是普遍常识。只有全人能够通同合一,能够亲近自然又不相拂逆人文。只有虫物能够葆有本真,自在于天。全人已经天人合一,无谓于有天之天或人之天,一切都是自然的安排。而象我们却还在这里执着于想确切地分出是自然还是人为?!

有一只鸟雀飞过,后羿势必要将其射落,才足于显示自身的才能,这不是一种人为的诱惑吗?!如果在天下布下天罗地网,则所有的鸟雀都无从逃脱。因此,以投其所好为诱饵,商汤笼络住了伊尹,秦穆公收获了百里奚。所以,天下一切笼络收买人心的举止,都在于投其所好,自古至今无一例外。

世上最为真实的,不再多方掩饰的,也不再无端恐惧的,不外乎被砍断双脚的和身陷生死境地的囚犯,因为已经不在乎毁誉和忘却了生死。人生在世,寻求真知,只有置身真人,方可行于大道。天人合一,则自然与人完全交融入化,夫复何人?!而喜怒哀乐无从傍身,平气顺心本自天然。所谓我本非我,我本无我,则一切为与不为,都尽在为无为的自然造化当中了。

无为而顺其自然,有为也欲当则缘于不得已。一切不过顺应自然而已。

(0)

相关推荐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之心得分享

    第二十九  自然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也.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这段话的文字翻译是: 用有为的手段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四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四  成大章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听张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七章 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

  • 道家从根本上把握大道,故为道者能自身生生不息,新而又新

    当人亲近道德的时候,它也亲近人:当人远离道德的时候,它也远离人.但一个为道者将修德不仅实现于自身,而且扩大到他人乃至世界. 一个修道之人在完成了闻思修证行之后就成为了有道者.一个有道的人就是一个有德的 ...

  • 《道德经》通读 第十六章

    <道德经>通读  第十六章 原文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三章 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上一章老子告诉 ...

  • 生众

    ​天地所以 生万物也众: 运动适当 运动过度痉挛 运动过少萎厥 中央,病多萎厥 厥是 气血倒流 不走四肢 营气,动脉静脉 另一个系统走细胞 精气心动四肢末梢 还有说法: 阴阳所走的 方向不一样 道长内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二章 冲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之心得分享

    原文: 从道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

  • 说“道”:老子之“道”与庄子之“道”比较

    道是构成一切的存在 所谓道是构成一切的存在是说"道"是一切万物所以然者的原因,即是一切万物成为那个样子的根据.老子说: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之心得

    第五十一章  尊贵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