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胡希恕老先生怎样玩转六经?

胡老的思想

在胡希恕(以下简称胡老)的经方医学体系中,经方的演化被分成了三个阶段:

最初的阶段要数《神农本草经》的出现。当时的人们通过观察发现不同动植物及矿石类对于人体有着不同的作用,其中总结出的“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形成了单方方药,从四气五味、阴阳寒热表里的角度对药物进行分辨。

下一个阶段即是《汤液经法》的问世。人们逐渐发现两两搭配,甚至三味或者跟多味药物搭配的方法,较之于单味药物疗效好,于是这一时期实现单方到复方的跨越。经方的复方方证也是依据药物的寒热温凉, 治疗疾病的寒热虚实, 同时根据疾病的病位,表里浅深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治法。

终极阶段便是经方理论体系形成之时,《伤寒杂病论》继承《汤液经法》中的理论,不只是有表与里的分类法,还有半表半里的分类。并且书中明确提出了各六经病证的提纲证,同时对提纲进行阐释,说明其内涵。

胡老指出仲景《伤寒论》与《黄帝内经》无关,其再传弟子冯世伦通过考证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提出中医有两个医学体系,即《伤寒论》为代表的经方医学理论体系和《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经理论体系,同时重新定义了“经方”的概念。

经方是经方医学的简称,其并不仅限于数百首经验效方,而更是一个独立的医药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理论集中反映在六经八纲思想指导下的方证相应学说,其特点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其代表著作是《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

为什么会用六经命名疾病?

关于六经,胡老指出,中医的发展是由针灸砭石到汤液理疗,最初常常以经络来命名疾病,因此《伤寒论》也沿袭了此种命名方式,同时这种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也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贴合,即症候群来定义的六经病。通过《伤寒论》的原文能够发现,贯穿整本书的是八纲思想,而与经络穴位无关。因此六经方证辨证,是运用经方的重要辨证思路,即从症状到六经再到方证。

六经和八纲又有什么关系?

胡老一直在强调,六经病来源于八纲,那么六经和八纲是个什么关系呢?

关于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胡老将其分为两大类,其一为病位,即表、里,中间还包含有半表半里;另一则为病性,即阴、阳两类,寒、虚、实均可归属于阴阳中的一种特性。

病位:表即体表,指机体外在的躯壳,包括皮肤、肌肉、筋骨等。如果病邪集中反应于此,则为表证。里即机体的里面,指机体在内的消化通道,包括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如果病邪集中反应于此,则为里证。半表半里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腔之间,为诸多脏器所在之地。如果病邪集中反应于此,则为半表半里证。

病性:阳性证,指人体代谢机能太过,表现出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这类太过的病证反应。阴性证,指人体代谢机能不及,表现出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这类不及的病证反应。

胡老认为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虽称之为病,其实是证的概念,六经的病证分类来源于八纲。太阳病(证)是病位在表、病性为阳的表阳证,少阴病(证)是病位在表、病性为阴的表阴证。阳明病(证) 是病位在里、病性为阳的里阳证,太阴病(证)是病位在里、病性为阴的里阴证。少阳病(证)是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为阳的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证)是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为阴的半表半里阴证。

方证又是怎么一回事?

所谓方证,指方药的适应证。某方证,即指某方的适应证。胡老特别强调方证的重要性,认为临床辨证施治,在辨清六经八纲的基础上,必须辨对方证,才是中医治疗疾病有效无效的关键。提出“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是辨证的尖端。”而辨方证的功夫在于掌握各方的具体证治。

具体怎么运用?

表证,是人体欲借发汗的转机,从体表解除疾病的反应。所以,太阳病与少阴病均可用汗法,不可用吐下之法。两者区别在于,少阴病的发汗之法需要酌情加入附子、细辛等温性药物。

里证,是人体欲借排便、涌吐的转机,从消化道解除疾病的反应。所以,阳明病与太阴病均可用吐下之法。两者区别在于,阳明病用寒凉药吐下,太阴病用温热药吐下。需要注意的是,阳明病不宜汗,若有热结于里而胃家实,才宜下之。若仅有热而未结实,则宜清热。太阴病常用温补之法,但不应忽略其有温吐、温下之法。

半表半里证,是人体欲借各脏器的功能协助之力,自呼吸、二便、出汗等方式解除疾病的反应。所以,少阳病与厥阴病均只宜用和解之法,禁汗、吐、下三法,区别在于,厥阴病的和法中需要加入温性的药物。

表、里、阴、阳的治则己在六经治则之中,故八纲只剩寒、热、虚、实四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么,实者攻之。

胡老指出,不管人患了什么病,将人体在患病之后的各种症状反应进行归类,分辨症状反应所处位置和症状反应性质两大类,并区分为表、里、半表半里,在性质上辨别出阴、阳、寒、热、虚、实,二者综合判断,均在六经的三阴三阳之中。

比如,患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我们可判断其为太阳病,这里的太阳病,是具有相同证候的一般疾病的通称,只要是太阳病都具有类似的一系列固定的证候,是人体的一般的规律性的反应。根据太阳病我们可确定出发汗为主要治疗原则,但选择哪一个方药,什么样的方式来发汗,还需要再根据患者的其他情况,选用适应的方药治疗。如患者伴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证候, 宜与桂枝汤;伴有无汗出、身疼痛、脉紧等证候,宜与麻黄汤;伴有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等证候,宜与葛根汤;伴有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紧等证候, 宜与大青龙汤。

胡老以方类证的分类总结,总共归纳出27类方,包含桂枝汤类方、麻黄汤类方、承气汤类方、白虎汤类方、下瘀血汤类方、陷胸汤类方、泻心汤类方、瓜蒂散类方、甘草干姜汤类方、干姜附子汤类方、附子汤类方、赤石脂禹余粮类方、大黄附子汤类方、柴胡汤类方、半夏汤类方、橘皮汤类方、黄芩黄连汤类方、栀子豉汤类方、甘草汤类方、枳术汤类方、括楼薤白汤类方、芎归胶艾汤类方、麦门冬汤类方、木防己汤类方、薏苡附子散类方、猪苓汤类方及其他类方。

更加进阶的了解胡老的学术思想,小书生推荐一下参考书目:《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胡希恕病位类方解》,后世医家对于仲景《伤寒杂病论》注解不同,因此各成一派,也为我们临床诊疗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冯世纶.胡希恕论通治——纪念胡希恕诞辰120周年[J].中医药通报,2018,17(02):1-5.

2.左黎黎. 胡希恕经方医学痹证证治规律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3.武开放,杨幼新.胡希恕先生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J].吉林中医药,2013,33(07):665-667.

4.赵敏,史云菊.胡希恕痹证六经辨证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03):60+73

文章转载自“医界书生”微信公众号

浅谈胡希恕的“原因疗法”

作者:冯世纶

小编说:早在上个世纪,胡希恕就提出了原因疗法。原因疗法是经方理论的概念,不是指医经、时方的病因治疗、审因论治。这里所指的原因,不是指引起发病的病因,而是胡希恕论述的“六经八纲的规律”。今天就和小编一起谈谈原因疗法。

胡希恕在《经方辨证论治概论》中系统论述了经方理论体系,明确了经方是怎样治病及治疗疾病的实质是什么,率先提出经方辨证论治是适应人体的抗病机制的治疗,是临床上最理想的一种原因疗法。1996年冬,胡希恕讲述了经方治病的方法是“原因疗法”,当时只是有所记忆,因劳烦于生活琐事,始终未理解其涵义。直至近几年通过反复读笔记,读张仲景医书,才渐渐有所领悟。

原因疗法的提出

胡希恕提出原因疗法初见于《经方辨证论治概论》。胡希恕论述经方辨证施治的实质时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即:“于患病人体一般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后文中为了加深读者理解,进一步解释道:“对于辨证论治的精神,虽如上述,但他究竟治疗疾病的实质是什么?这一本质的问题还未明确,因而也就无从知其所以有验的道理。解答这个问题,只有弄清患病人体何以会有六经八纲这样一般的规律反应才行。”“由以上可看出,适应人体的抗病机制的治疗,可以说是最理想的一种原因疗法。”

原因疗法的涵义

胡希恕提出原因疗法是经方理论的概念,不是指医经、时方的病因治疗、审因论治。这里所指的原因,不是指引起发病的病因,而是胡希恕论述的“六经八纲的规律”。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因历史上诸多原因,后世医家不了解经方的理论,认为经方无理论、不讲病因病机。胡希恕的“原因疗法”,即是讲述经方的病因病机。

经方与时方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有明显不同,但有一些后世医家往往只强调致病外因,而忽视内因。如:认为《伤寒论》中的伤寒是“伤于寒”,中风是“中于风”,温病是“感受温邪”,治疗则针对病因散寒、祛风、清热。章太炎对此早已给与批判:“伤寒、中风、温病诸名,以恶寒、恶风、恶热命之,此论其证,非论其因,是仲景所守也”。

更严重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运气学加入中医理论中混淆了很多概念,对此,章太炎指出这是中医的劫难:“中国医药,来自实验,信而有征,皆合乎科学,中间历受劫难 ,一为阴阳家言,掺入五行之说,是为一劫,次为道教,掺入仙方丹药,又一劫;又受佛教及积年神鬼迷信影响;又受理学家玄空推论,深文週内,离疾病愈远,学说愈空,皆中国医学之劫难”。经方的发展史说明,以医经注释张仲景医书造成误读传统会致使经方理论含糊不清,不易读懂。

胡希恕以经方原创思维结合近代唯物辨证法,科学地阐释了经方的病因病机。为了让大家系统了解胡希恕的论述,下面摘录其笔记有关内容如下:“基于唯物辩证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普遍真理,则患病人体之所以有六经八纲这样一般的规律反应,其主要原因,不是由于疾病的外在刺激,而是由于人体抗御疾病机制的内在作用。众所周知,冬时天寒则多溺,夏时天热则多汗。

假如反其道而行之,人于夏时当不胜其热,而于冬时将不胜其寒,此皆人体抗御外来刺激的妙机。若论疾病的侵害,则远非天时的寒热所能比,人体自有以抗御之,又何待言!中医谓为正邪交争者,意即指此,屡有不治即愈的病,均不外于正胜邪却的结果。不过往往由于自然良能的有限,人体虽不断斗争,而病终不得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于是则正邪相拒的情况,亦随时以证的形式反应出来。

如所谓表证,即是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的反应;如所谓里证,即是人体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机转,自消化管道以解除其病的反应;如所谓半表半里证,即是人体欲借诸脏器的功能协力,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其病的反应。此为基于人体的自然结构,势所必然的对病斗争的有限方式,以是则表、里、半表半里便规定了凡病不逾的病位反应。若人体的机能旺盛,则就有阳性的一类证反应于病位;若人体的机能沉衰,则就有阴性的一类证反应于病位。一句话,疾病侵入于人体,人体即应之以斗争,疾病不除,斗争不已,以是则六经八纲便永续无间地而见于疾病的全过程,成为凡病不逾的一般的规律反应。古人于此早就有明确的认识,以下介绍有关论说,以供参考。

《素问·评热病论》曰:'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出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以上《素问》一段虽是论阴阳交的死证,但与表证时,人体欲汗的抗病机制同理,尤其对或精胜或邪胜的阐述均颇精详。

《伤寒论》一段,是说太阳病自表传入半表半里,亦由于人体抗病机制的改变所致。古人对于疾病的体验,达到如此精深境界,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也。六经八纲的来历既明,对照前述的治则,显而易见,则其所以有验自非偶然。为证明所言非虚,再以太阳病证为例释之。如前所述,太阳病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今就这些证候分析如下。

脉浮:这是由于浅在动脉的血液充盈所致。

头项强痛:因为上体部血液充盈的程度为甚,故在上的头项体部,更感有充胀和凝滞性的痛疼。

恶寒:体表的温度升高,加大了与外界气温的差距,故觉风寒来袭的可憎。由于以上的证候分析,正足以说明人体已把大量体液和邪热,驱集于上半身广大的机体表面,欲汗出而不得汗出的一种情况。太阳病的治则是发汗,这不正是适应人体欲汗出的病机,而使达到汗出的原因疗法吗?由以上可看出,适应人体的抗病机制的治疗,可以说是最理想的一种原因疗法”。

胡希恕不但引用《伤寒论》的有关论述,亦引用《内经》的有关论述,并结合临床阐释了原因疗法,这里没有脏腑经络、五行运气论述病因病机,我们可初步理解,这是经方原创思维,是经方的病因、病机。

具体来说,治病主要通过症状先辨六经,这样明确了人体抗病机制的状态,就能制定正确的原则疗法,即证在表用汗法,亦即发汗祛邪法。表证又分阴阳,表阳证,温中发汗即可;表阴证,则须温阳强壮发汗。证在里,里阳证泻下清里热;里阴证,则须温里强壮祛里寒。证在半表半里,半表半里阳证,和解清热;半表半里阴证,温阳强壮和解清热。

原因疗法应用于临床

章太炎曰:“中国医药,来自实验,信而有征,皆合乎科学”,是说中医的科学理论来自于临床实践,并能经得起临床考验。胡希恕提出的原因疗法,即是如此,从临床治验即可验证。

案一(胡希恕的临床验案):吴平,男,22岁,住院病案号59。初诊日期1959年12月15日:发热恶寒二天,伴头痛、咽痛、咳嗽、胸痛胸闷,经X线检查:为右肺下叶非典型肺炎。既往有肝炎、肺结核、肠结核史。常有胁痛、乏力、便溏、盗汗。前医先以清热解毒、辛凉解表(桑叶、银花、连翘、薄荷、羌活、豆豉等)一剂,服后汗出热不退。患者又请他医诊治,仍用清热解毒、辛凉解表,急煎服,服后诸症加重。14日静脉输液用抗生素,当夜高烧仍不退,体温39.4℃,并见鼻煽、头汗出。又予麻杏石甘汤加栀子豉汤,服三分之一量后,至晚11时出现心悸、肢凉,请胡希恕会诊。

胡希恕据患者体温变化呈往来寒热,并见口苦、咽干、目眩、头晕、盗汗、汗出如洗、不恶寒,苔黄,舌红,脉弦细数,认为证属表已解,但连续发汗解表,大伤津液,邪传少阳阳明。治法和解少阳兼清阳明热,处方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汤:柴胡五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党参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二两。

药服一剂,后半夜即入睡,未发寒热及盗汗。16日仍头晕、咳嗽痰多带血。上方加生牡蛎五钱,服一剂。17日诸症消,体温正常。12月22日(一周后)X线检查:肺部阴影吸收 。

按:本案显示了时方派与经方派思维模式的明显不同。前医一而再,再而三清热解毒、辛凉解表而热不退。胡希恕指出:“此已无表证,因证已属少阳阳明合病,少阳阳明皆不可发汗,辛凉解表亦伤津液,故发汗徒伤津液,使热更高”。本案是少阳阳明合病,因此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和解清热而病愈。

案二(笔者的临床验案):安某,女,66岁。初诊:2007年2月26日主诉:反复发热2周。患者于2月15日中午无明显诱因自感发热,体温37.5℃,晚上出现寒战、发热、无汗,体温39.5℃。急诊留观,静滴先锋霉素3天,热不退,后又合用清开灵。静滴清开灵症见寒战高热,胸闷烦躁,用激素急救后缓解,但热仍不退,又用阿奇霉素和先锋霉素静滴3天,症状仍如前,遂收入风湿免疫病房。会诊时症见:上午有汗,晚上9时许汗止而寒战高热无汗,体温最高40.4℃,半夜汗出热退,畏风,如此天天反复,口干,乏力,脉浮数,苔白腻。

依据症状反应分析,此为太阳病见营卫不和,辨方证为桂枝汤证: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2克,大枣4枚,嘱晚上8时温服,并啜粥温覆,一剂。

服药一剂后微汗出,未再出现寒战。体温37.6摄氏度,后继服麻杏苡甘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而愈。

按:本案患者用清开灵输液后出现一系列症状。急诊时,患者高热恶寒表证明显存在,治疗时未针对疾病在表这一原因,而反予清开灵大苦大寒攻下里热,表证不得解,且引邪入里,使病情陡然加重出现诸多反应。《伤寒论》中早有说明,如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可知造成输液热不退的主要原因是药物未能针对病因,即当先解表却反攻里。再看输液反应后的症状,本案是症状反应在表的阳证,因又见汗出畏风,定时发热,据《伤寒论》第54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故处方桂枝汤。

胡希恕在《经方辨证论治概论》中系统论述了经方理论体系,明确了经方是怎样治病及治疗疾病的实质是什么,率先提出经方辨证论治是适应人体的抗病机制的治疗,是临床上最理想的一种原因疗法。书中阐明了经方治病的方式方法是原因疗法,是针对人患病后呈现的抗病机制这一原因。这一疗法的实现是通过辨证论治,并别于以《内经》为代表的医经理论体系。其的特点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胡希恕明确指出,经方是根据症状反应辨证,即根据人患病后,正邪相争出现的症状,而不是根据致病因素辨证。对经方的论治是通治,即不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不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皆是根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治愈疾病,而不是辨病论治、专病专方治疗。

理解了胡希恕对经方辨证论治的论述,便认清经方治病的方式方法,亦可明了经方辨证论治与医经辨证论治的不同。再读《伤寒论》可较易读懂,也不再认为《伤寒论》的内容是治疗外感病且只治伤寒而不能治温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