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游览宣城美景后,用一首诗描写如画景色,彰显出了旷达的胸怀
安徽宣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名城。城中盛产文房四宝,其中“宣纸”中外闻名。除此之外,宣城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敬亭山”。
古代诗人谢眺、李白曾经先后为这座山写下传世诗篇。一九三九年,陈毅从皖南回到溧阳新四军驻地时,途经此山,写下了一首七绝《由宣城泛湖东下有感》。陈毅这首七绝,通过对宣城的湖光山色的赞美、对历史名人的怀念,借景抒情地表达了诗人对这座古城“旧貌换新颜”的由衷赞叹。目前,这首七绝已经被宣城当地的文联谱成了歌曲,并且加入了“百首歌曲颂党恩”红色题材歌曲展播。《由宣城泛湖东下有感》赏析《由宣城泛湖东下有感》——陈毅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白话翻译:泛舟敬亭山下,船桨的声音十分轻柔。细雨从天空飘洒到江面,山色被晕染得如诗如画。人好似在梦中遨游。李白、谢眺们忧愁的诗魂,今天还在这儿吗?假如他们在天有灵,就可以见到:今日的宣城不同往日了。阳光照破了敬亭湖的水面,直达水波幽暗的深处,消解了那积蓄万年的哀愁。
1939年,陈毅为了从皖南回到江苏溧阳县西北的新四军驻地,买舟经过南漪湖东下,在安徽宣城的敬亭山下,写下了这首诗。宣城自东汉时起,就是一座名城。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宣城到处都是名胜古迹。城市的经济商贸也比较发达。可以说是物产丰富,经济繁荣,文风昌盛。“淞沪会战”之后,国民党政府为了保南京,曾经一度把宣城当作大后方。运送了大量的军备物资和弹药到城中,结果随即遭到了日机的轰炸。1937年的11月底,宣城就落入了日寇的手中。一直到1938年的上半年,中国军队曾两度收复宣城。陈毅写下这首七绝的时候,日本侵略者还没有被彻底赶出中国,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胜利的曙光了。所以这首诗中第一句里写的就是,“敬亭山下橹声柔”。一个“柔”字,就说明了作者当时乘船东下,船划得很慢,很放松。
当陈毅乘坐的小船路过敬亭山的时候,天空中下起了细雨。下雨的时候看湖光山色,会觉得比平时更加具有朦胧之美。这就像在宣纸上作画,风景全都是用“墨水”(雨水)渲染出来的。因此眼前的景色,让人感觉恍若置身于梦境之中。诗的第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作者趁公务之便,浏览了宣城的敬亭山。第二句则是对敬亭山和敬亭湖的景象,进行了直接的赞美。第三句则是由于第二句中景色之美,引发的联想。陈毅联想到,如此这般的美景,他并不是第一个见到的人。南齐诗人谢眺、唐朝诗人李白,想必也看到过同样的风景。但是,李白、谢眺的魂魄如今还在这里吗?陈毅刻意点出了李白、谢眺二人的名字,是因为李白、谢眺都曾经为宣城和敬亭山,写过非常有名的诗作。李白写过一首《独坐敬亭山》,谢眺则是写过一首《游敬亭山》,而谢眺又是李白一生的偶像。所以,这二人对于宣城和敬亭山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建武二年(公元495年),谢眺在朝廷中遭到排挤,被封为“宣城太守”,所以后来的人又称他为“谢宣城”。谢眺在任上,作过一首《游敬亭山》。诗中有句云:“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又云:“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这几句诗非常直白地表达了,谢眺遭到权臣排挤、皇帝冷落后,寄情山水的迫不得已。李白曾经写过一首《独坐敬亭》,表面上只是在歌颂这座山的美。实则同样流露了退隐之心。另外,李白还有一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中,他把自己比作谢眺,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名句,反复讲述自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避世愿望。从李白、谢眺二人的这三首诗中,我们可以读出他们因为怀才不遇,不得不避世闲居的无奈与辛酸。
陈毅在《由宣城泛湖东下有感》中问李白、谢眺这两位大诗人,“诗魂”何在,一是想表达对这二位伟大诗人的缅怀,二是想说:如今的宣城,景色依旧如千年前一样美丽,但是如今的世界却已经和从前大不一样了。不知道李白、谢眺二人在天上的英灵,是否有所觉察呢?为什么陈毅要这么说呢?在诗的最后一句,他给出了答案。“湖光照破万年愁”,湖水本是无光的。光从哪里来呢?自然是来自天空中的太阳。是阳光把湖面“照破”了,因为太阳的“光线”非常强烈,所以要用一个“破”字。所以这里的“湖光”代指的是:共产党“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正确思想。“湖光”不是照进湖底的,它是像一把利剑一样,劈开了湖面,直射进幽暗的湖水深处,从而消解了“万古愁”。“古年愁”是指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才子们,“怀才不遇”的“心结”。如今的宣城,早就已经不同于往日了。像李白、谢眺这种怀才不遇的大诗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再也不必再因为抑郁不得志而被迫隐居名山了。
所以陈毅这首诗想表达的,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世界的热烈歌颂。2021年6月,宣城市文联的工作人员找人替陈毅这首诗谱上曲子,参加“百首歌曲颂党恩”红色题材歌曲展播。结语陈毅戎马一生,作战之余写下过不少的热血诗篇,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梅岭三章》、《青松》等。这些首诗的表达十分直白,且富有力量感。《由宣城泛湖东下有感》这首诗比上述作品显得更加灵秀,隐约有古代山水诗的风格。七绝首句中的“轻”字、和末句中的“破”字,都用得比较讲究。尤其是末句“湖光照破万年愁”,当中的“湖光”和“万年愁”等意象加深了全诗的内涵。全诗宛如雨后的敬亭山水,隐中带秀,实属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