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大智慧:拒绝当太子、做皇帝,也得一生富贵,死后被追封为帝

在玄武门之变的近百年之后,李世民的孙子在位期间,有鉴于祖父的前车之鉴,同样一个皇室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实现储位和皇位平稳交接,进而开创了大唐史上最强大的盛世。主角便是唐睿宗李旦、唐让帝李宪、唐玄宗李隆基这父子三人。

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和镇国太平公主联手,联合禁军万骑中的心腹发动“唐隆政变”,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不久又废少帝李重茂,拥立自己的父亲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中宗之子谯王李重福不满起兵,亦被杀。

唐睿宗李旦:

宁王李成器是睿宗李旦的嫡长子,而且在李旦第一次继位时,曾是名正言顺册立的皇太子。而李隆基只是李旦的庶三子。

但因为李隆基拥立李旦复位大有功,所以李成器主动提出自己当让位,请立李隆基为太子。李旦犹豫不决,李成器连日涕泣以请,言辞甚为恳切:

【储副者,天下之公器也,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时,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

李隆基其人,自幼便雄心勃勃,以“阿瞒”(曹操)自比,然而对兄长的推让,无论真心假意,也不能不抗表推辞。兄弟两人来回谦让了许久,最后还是李旦一锤定音,决定以李隆基为太子。

此时的李隆基尚算不上心腹众多,党羽已成。他能在禁卫军万骑中笼络到一批心腹,首先也是因为他是相王李旦之子这个身份。而他在政变中的功绩,亦远难比当年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的赫赫开国功勋。刚刚投效他的那些禁军头目去和人才济济的天策府相比,更不能同日而语。

因此当议立太子之位时,李成器的主动退让和李旦的默许,与其说是因为忌惮此时李隆基的实力,不如说更看重的就是李隆基在政变中展现出的杀伐决断能力。

毕竟当时真正朝野势力甚大的,是接收了武氏、韦氏残余力量的太平公主集团。 (根据新出土之《上官婉儿墓志铭》,李隆基宫变时趁乱杀上官婉儿造成既成事实,就是为斩太平公主一臂。)

镇国太平公主:

而太平集团的先天缺陷,也就是朝野早已厌倦了女主乱政,正直官员皆不愿支持。毕竟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人空有效仿武则天的志向野心,却绝没有武则天的政治才干,而只知卖官鬻爵,任用奸佞,穷奢极欲。后来太平公主府被抄没时,其府中钱财堆积如山,竟堪与国库相比。

她们不经政事堂允可而滥封的“斜封官”更充斥朝堂地方,却没有如武则天那样严刑苛法、随时沙汰的监督。因此“女祸”已成为实现政治清明的障碍,却绝不仅仅是出于男性官员的传统偏见。

所以若是皇帝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前太子李成器不肯相让,投向太平公主,与之合作,给她正统大义名分,来换一个太子和未来皇帝地位,以当时李隆基的根基是很难抗衡的。

毕竟官员们都是读圣贤书的儒家士大夫代表,不可能不顾礼法,理直气壮去舍弃嫡长,而支持一个庶三子。这新一轮的兄弟霓墙,更会让刚刚坐上皇帝宝座的李旦一系元气大伤。

短短几年前,谯王李重福、太子李重俊、安乐公主的互相争斗,令中宗李显一系死伤殆尽,彻底退出政治舞台,不就是触目惊心的前车之鉴么?

因此,李成器面对皇位诱惑,竟能做出明智抉择,拒绝太平公主的一再怂恿,力主立李隆基为太子,是值得称道的真正为皇族利益乃至整个大唐王朝着想的大智慧。

当年李旦名义上一度登基为帝,其实一家人都被武则天囚禁于深宫,只能在战战兢兢中相依为命,李旦的正妃刘氏(李成器生母)、侧妃窦氏(李隆基生母),都被武则天以“行厌蛊之术”处死,尸骨更不知所终。而李旦让位于母亲后,因有名义上的“皇嗣”之名,更被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亲族视为首先要铲除的眼中钉,曾被酷吏罗织罪名审讯,幸得忠臣剖腹明志,这才化险为夷。

因此,李成器和李隆基,两个明为皇孙、实为囚徒的少年兄弟,在朝不保夕中同病相怜,在历经苦难中相濡以沫,甚至闭上眼都未必能笃定见到明天的光明。设身处地去想,他们之间二十余年的兄弟感情又怎么可能不真挚?

眼见着几十年来,为了这皇位,母不母、子不子、祖不祖,孙不孙,如黑洞一般吞噬了人世间的至亲至情。骨肉相残,拼死厮杀,无日不在。

继承了祖母那份志向高远雄心万丈,弟弟心里说:「我要这张龙椅,我要这份生杀大权,来保护我的所有亲人不再受任何欺凌。」

如父亲一般生性恬淡,珍视亲情,兄长欣慰道:「三郎一定会是一个千古明君。兄长会是你的坚实后盾,让大唐皇族的血色到此为止。」

李旦面对李隆基的东宫和太平公主府的针锋相对,几番权衡,终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借着天象昭示“除旧布新”,主动让出皇位。

李隆基已得天子名分,在“先天之变”消灭太平公主集团,自然是举重若轻、手到擒来。此后他任用姚崇、宋璟等先贤,革新吏治,一扫弊政,让帝国政治拨乱反正,重回正轨,具有相当进步意义。

唐玄宗李隆基:

而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长达数年的斗争中,李成器多次拒绝姑母抛出的权力诱惑,一直坚定不移站在弟弟这一方,因此更得到了李隆基的真心敬重,兄弟两人一生感情甚笃。

开元年间,李隆基检田括户,建集贤书院,收集藏书,招募“长征健儿”十二万,孳息军马,大力扩充军事屯田,极大增强军力。进而出兵攻灭后突厥汗国,连续击败吐蕃,招附回纥、渤海,扭转了武周以来的边疆战事不利。其时大唐王朝国家安定,文化繁荣,万邦来朝,史称“开元盛世”,为之前历朝前所未有的极盛之世。

李隆基的彪炳政绩,也彰显了李成器当年的推让是何等明智。一众兄弟骨肉同乐,友悌无间,同享太平盛世繁华美景,更是其乐融融。

唐玄宗李隆基:

李成器(后更名李宪)所受恩礼更是非常。他偶感时疫,卧病于床时,李隆基赐下的医药和珍膳,接连不绝于路,经僧人崇一治疗好转后,李隆基特赐崇一以绯袍鱼袋(唐制:五品官以上方可佩戴)以赏其功。

每年长兄生日,李隆基必亲至宁王府同乐,长年累月赠送奇珍美酒。四方进献皇帝佳肴,但觉可口,便立刻转赐宁王府。以至于李宪写下的谢恩奏表,每年多达数百页。

宁王、让皇帝李成器(李宪):

李宪病逝时享年六十三岁,比他年轻六岁的李隆基闻讯,号啕痛哭,特旨追封长兄为“让皇帝”,毫不避忌谈及兄长当年主动推让太子位,令自己顺利登基的恩情。又追封宁王妃称皇后,其陵墓称帝陵,以皇帝之礼发丧,成为历史上兄友弟悌,全始全终的一段难得佳话。

【玄宗时登楼,闻诸王音乐之声,咸召登楼同榻宴谑,或便幸其第,赐金分帛,厚其欢赏。诸王每日于侧门朝见,归宅之后,即奏乐纵饮,击球斗鸡,或近郊从禽,或别墅追赏,不绝于岁月矣。游践之所,中使相望,以为天子友悌,近古无比,故人无间然。】——《旧唐书·睿宗诸王传》

【宪寝疾,上令中使送医药及珍膳,相望于路,僧崇一疗宪稍瘳,上大悦,特赐绯袍鱼袋,以赏异崇一。时申王等皆先薨,唯宪独在,上尤加恩贷。每年至宪生日,必幸其宅,移时宴乐。居常无日不赐酒酪及异馔等,尚食总监及四方有所进献,食之稍甘,即皆分以赐之。宪尝奏请年终录付史馆,每年至数百纸。】——《旧唐书·李宪传》

【惟王朕之元昆,合升上嗣,以朕奉先朝之睿略,定宗社之阽危,推而不居,请予主鬯,又承慈旨,焉敢固违。不然者,则宸极之尊,岂归于薄德。茂行若此,易名是凭,自非大号,孰副休烈。按谥法推功尚善曰“让”,德性宽柔曰“让”,敬追谥曰让皇帝,宜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李隆基《册宁王李宪为让皇帝制》

李成器这一让,让得了持续几十年的手足情深,让得了安宁美满的半生尊荣,也让睿宗李旦这一支、玄宗李隆基这一辈的众多兄弟,得以同享天伦之乐,是为刀光血影司空见惯的大唐皇室中难得的一抹暖色。

由此亦联想到百年前的玄武门之旧事。

李世民和李建成是同母兄弟,亲厚本应超过李隆基与李成器;李世民是嫡次子,名分上也强于李隆基;

李世民对李家化家为国、李唐王朝定鼎的贡献功绩,在历朝开国功臣中,大概只有韩信对汉朝的功劳可比,更是十个百个李隆基也不能及的。

如果李渊有李旦的智慧与决断,如果李建成有李成器的睿智,武德年间的一切血腥纷争还会是问题么?

李渊本就是李建成居于储位的最大倚仗,若他一开始便肯支持李世民而示意李建成退让,又何至于落得堂堂开国之君却被逼退位的下场?

何况李渊其人原本就对二子并无偏爱,李建成归根结底也只是制衡势力已成的天策府的一个棋子,李渊原有足够能力让长子退让。

是以归根结底,李渊还是权欲做祟,没有刘邦一见吕后惠帝羽翼已成,便果断舍弃宠姬爱子的大智慧,所以唐高祖的历史评价,自然也就一向在汉高祖之下了。

同样,李建成若肯主动让位,身后哀荣、子孙富贵难道会低于李成器么?又何至于落得诸子被斩尽杀绝,自己被栽上谋反罪名、功绩被抹杀、人品被丑化、蒙受污名千年的悲剧境遇?

诚然,李旦和李成器的选择,亦极可能是因玄武门之变的以史为鉴。而能够以史为鉴,本身就是智者了。

刘邦难道真不知道,自己死后,最心爱的女人和儿子必然死路一条么? 曹操难道真不知道,曹丕继位后,曹植肯定没好下场么?

李世民难道真不知道,他自己死后,长孙无忌又会怎么对待“地亲望高,中外所向,英果类我”的李恪么?

即使大英雄大豪杰,涉及社稷之重,亦皆有不得已之事:宫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间作让皇?

「能以位让,为吴太伯,存则用成其节,殁则当表其贤,非常之称,旌德斯在。」如吴太伯这样智慧,被历朝历代皆称颂为圣贤,不是没有道理的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