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考点|5G给新闻传播带来的变革,今年又出新花样
核心概念辨析
一、5G的概念和特点
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或The 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5th-Generation,简称5G或5G技术)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也是即4G(LTE-A、WiMax)、3G(UMTS、LTE)和2G(GSM)系统之后的延伸。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Release-15中的5G规范的第一阶段是为了适应早期的商业部署。Release-16的第二阶段将于2020年4月完成,作为IMT-2020技术的候选提交给国际电信联盟(ITU)。
5G的新特性业界共识有几点:1.更高的带宽;2.更小的时延(1ms级);3.更多的连接数(1平方公里1百万个设备);4.终端设备低功耗(普通电池能用10年)。
二、5G新媒体平台(名词解释)
2018年12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及华为公司在北京共同签署合作建设5G新媒体平台框架协议。这是我国第一个基于5G技术的国家级新媒体平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根据协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公司合作建设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通过联合建设“5G媒体应用实验室”积极开展5G环境下的视频应用和产品创新。“5G媒体应用实验室”将在国内选取10个5G试点城市和相应的测试点,建立端到端的应用试验系统。全力推动5G核心技术在央视4K超高清节目传输中的技术测试和应用验证,研究制定基于5G技术进行4K超高清视频直播信号与文件传输、接收、制作技术规范等5G新媒体行业标准,引领5G新媒体技术应用。
三、5G时代到来对媒体产生的影响
5G物联,使信息传播媒体由“从人到人”的传播平面扩展至“人与万物”的多维空间,这意味着5G时代的应用场景更为丰富。而5G与各行各业的渗透,将会提升整个行业的生产力。在媒体领域也同样如此。媒体的生产传播等流程模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对媒体的融合发展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第一,创新信息采集生产模式流程,促进新闻信息生产更“智能化”
5G网络能够帮助媒体实时掌握全局情况,提高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能力,创新信息采集生产模式与流程,因为在5G物联网络下,具有媒体信息采集功能的智能传感装置将能够自动、实时采集传输,为媒体提供实时、全面、准确的信息素材,智能感知和信息采集更加快速、多样和便捷。这不仅将节省媒体的人力与资源,而且这些数据、信息,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从而成为“智能媒体”,自动进行信息播报,促进新闻生产传播的“智慧化”。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新闻线索采集模式的变迁,传统的是书信形式,后来随着通讯方式的提升,先后出现电话语音、文字短信、图片等形式,到了4G时代,短视频又成为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关键是这些都需要通过人来执行,而记者获悉后,还要采访核证。而5G物联时代,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摄像头将马上上传这个信息,成为一条最新新闻,无需爆料,也无需记者到现场,就可以将信息传播出去,如果结合道路上车流数据等大数据分析,还能使用户得知这一事故对交通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前做好疏导服务,为“智能交通”提供更强的信息传播能力。这种更加智能的多维度的交互方式,将在5G时代成为我们的日常。
第二,对媒体编辑、策划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促进新闻信息服务更“精准化”
5G时代,随着终端设备性能和网络速度的提升,新闻信息来源将更加多样性和海量化,而人们的信息需求却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媒体人既能感受到海量信息、数据带来的内容丰富性,同时也面临着由此带来的新闻生产加工的新要求。一方面,信息素材形式多样,新闻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要求媒体人必需掌握更多的新技能。比如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新的新闻叙事模式,未来的虚拟现实新闻会提高清晰程度,加强复现能力,扩大信息含量,将新闻价值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升一个层次,但在给予用户极强的真实感体验的同时,也对新闻的编辑手法提出更高要求。此外,除了传统的图片、文字、语音、动漫外,高清晰度视频、直播等内容的比重将会不断加大,也将对语音、视觉识别检索等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新的技术、新的平台不断涌现,根据不同平台、不同用户、不同场景,帮助人们从海量信息中获得所需要信息和服务,这意味着个性化、窄播将成为媒体变革的趋势。速度、视角、内容将成为媒体竞争的关键决定因素。这对媒体人的编辑、策划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媒体人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加强新闻报道的编辑策划力度,对采集来的新闻信息资源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度挖掘和处理加工,以更专业的定制化生产和个性化服务提供高质量内容,将成为媒体人面临的挑战。
第三,推进媒体与其他领域融合,提升信息生产力,促进信息资源“生活化”。
早期的互联网应用和创新主要在于打通信息瓶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只停留在行业基本信息的网络接入和共享,没有改变行业的本质。5G让万事万物进入到信息互联之中,将互联网延伸到每个领域。5G将掀起媒体发展与应用的新高潮,尤其是随着平台、工具和特性的趋同化,建立物联网协同生态体系,媒体将迈向“深融合时代”——不仅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而且新媒体之间也将进一步融合,更促进媒体与其他行业领域的融合发展,在融合中创造巨大价值。
在5G创新应用与发展的逐步演进过程中,媒体与其他行业的边界将会进一步消融,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将更深入、更广泛,在相互融合中形成新的产物,推动媒体形态的自我进化与升级。媒体不仅要学习其他媒体的经验,更要善于跨界学习,紧盯技术前沿,瞄准发展趋势,找到链接时代的融合入口,才能抓住全新机遇,提升信息生产力,更加以人为本地满足社会多层次、个性化的自主需求。
此外,任何新技术必然带来全新的问题。在以图文内容为主的纸质媒体和Web时代,媒体内容的监管相对简单。但随着5G时代媒体内容形式的日益多样化、海量化、智能化,网络空间的相关风险随之而来,媒体内容的监管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增强监管技术优势,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进一步提高公众法律意识,努力构建安全、健康、有序的媒体环境,将成为5G时代媒体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四、5G对新闻传播的变革
由于5G所带来的“百年未遇之大变故”,整个社会和传媒领域都在发生深刻的改变。面对这一系列革命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我们进行学科建设的基本逻辑就是要再次回到原点。一直以来,无论新闻传播学如何变迁,始终离不开“媒介”“传播者”“内容”与“受众”这四个基本要素,5G技术正在具体的传播学研究领域改变着这四大要素的内涵和外延:
(一)“媒介”的变革: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也是人意识的延伸
当下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根本困境在于,我们所研究的“媒介”,是否还是受众所认知的“媒介”?这是一个学科的基点问题。上世纪60年代,著名的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经说过一句特别具有想象力的话,“媒介是人的延伸。”当时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限于对人体物理意义上的延伸,是人的听力、人的视觉等等一系列功能上的延伸。但是随着今天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互联网所带来的深刻改变,媒介开始从一种物理性媒介范畴进入到生理性的媒介和心理性的媒介范畴。因为它已经开始实实在在地在万物互联的格局中通过传感器连接我们生理、心理、情绪等各种各样的信号,我们身体与情绪的各种变化起伏已经通过传感器的数据连接经由算法跟外界逐渐连为一体。
具体地说,随着5G技术的出现,有越来越多的身体或物件上的感应元件可以实现所谓万物互联。这种万物互联之后必然会涌现出数量规模及品类极为丰富的全新内容产品——传感器资讯或传感器新闻,它可能要比当年社交媒介把个人连接在一起,赋能于人,使人人都成为传播者之后,所涌现出来的海量资讯的规模和品类还要大得多的多,由此给社会和传播领域造成的改变将是难以想象的。而当我们的人体,即我们的生理、心理,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来跟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时候,便会由此形成一系列基于全新传播的功能和价值模式,这种巨大的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的内外因素的深度链接与“跨界整合”,也必然带来对于媒介自身定义的改变。
(二)传播者的变革:从个人再到人与机器
事实上,即使在网络社交媒介出现之后,“人人都是传播者”只是理论上的一种可能,因为这时传播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书写文字来进行的,书写文字本身是有一种精英逻辑在里面起着作用的,绝大部分人还是“沉默的大众”,他们只是一个个点赞者、转发者、阅读者、消费者,而不是内容创造者,不是发言的主体。有研究成果表明,在书写文字为主的时代,社交媒介上虽然内容很多,但是95%的内容都是由3%-5%的人来撰写和发出的,其他人其实就是“打酱油”或者看客、转发、点赞。
但是从4G开始,短视频成为一种让普通老百姓毫无障碍地把自己的生存状态和所思所想向全社会进行分享的工具,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社会性传播的发言者门槛降到如此之低,拥有智能手机的用户无论是否可以描摹书写、遣词造句,按下拍摄键的同时就开始了内容创造,这开启了海量普罗大众成为今天真正意义上的传播者的状态,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抖音、快手上涌现的草根创作者就是这种变革的实际体现,在智能手机普及率极高的今天,拿起手机拍摄一段上传并不是技术门槛很高的事情。技术将释放网络用户更多传播者的主体性。
此外,MGC(技术生产内容)异军突起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传播主体。在没有互联网、没有社交媒体之前,专业媒介、专业媒体人、专业传播机构统揽或者承包社会传播的基本职能。社交媒体出现后,内容生产的主体开始多元化,出现了个人生产内容(UGC)、机构生产内容(OGC)和专业生产内容(PGC),而5G之后出现的一个更重要的生产类别,就是技术生产内容(MGC)。因为5G是一个“两高两低”的通信技术,高速率、高容量,低时延、低能耗。低能耗和高容量就造成了万物互联的一个基本现实,让所有的传感器可以永远在线,而且把很多的传感器连为一体。这就意味着,无论是来自于环境还是我们的可穿戴设备,都会参与到未来的内容生产当中,而这种内容生产所呈现出来的类别、价值以及它对社会、商业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是极其丰富和深刻的。连人的情绪都可以进行数字显示,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全新样貌,社会管理、社会协同、社会协调以及人民的生活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三)内容的变革:以视频为代表的非逻辑方式或成主要社会表达
如前所述的从基础的文字表达到视频表达,变革的不仅仅是内容形式,更是社会表达主体的换位。相对来说,书写文字是比较单纯的,表达的含义干净整洁,没有太多杂音或附加成份,适合于表达事实性的、逻辑性的、理性的东西。但是5G所带来的视频的突起,势必会使社会表达的核心表达、关键性的交流都被视频所取代,这是一个大趋势。
传统上,视频仅仅是一种以提供娱乐为主的语言,对主流新闻的表达、对社会意见与观点的承载力是相对不足的。4G时代,随着短视频的出现,视频开始逐渐介入社会影响力的中心,对主流事件、重要事项的关键性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视频中包含的大量非逻辑非理性成分,对传播效果的达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进入5G时代,视频市场会发生何种变化?我们知道,短视频虽有“快与活”的特点,但终究因其“轻与短”,缺乏主流与关键逻辑表达所要求的厚重、严谨和周到,对于主流表达的影响依旧有限。因此,借助5G大带宽、高速率的优势,中长视频“登堂入室”表现自身价值,是必然的。
当这种表达方式成为社会表达主要语言形态的同时,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为视频参与这种关键性传播的时候,它的构成要素已经远远超出了事实、逻辑和理性这个层面,越来越多场景性的因素、关联性的因素以及非逻辑、非理性的成份,会参与到未来的社会性、关键性、主流性的传播当中。
面对现在出现的新的表达方式和越来越多的非逻辑、非理性成份,如何进行表达方式的配置,如何把握其机制和规律,目前这方面几乎可以说是一种空白,缺少把控力。随着5G技术的商用,大概在两三年后,这样的传播应会成为一种社会基本现实。面对如此繁杂的一种话语方式和表达逻辑的改变,无论是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还是在社会沟通中形成共识,都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这可能是未来传播领域尤其是政治传播、社会传播中一个相当大的风险之所在。
(四)受众变革:需要更为深入的个体的效果洞察
一方面,在5G时代,流量(用户)在BAT平台上将成为富余资源,这些平台型媒体提供的流量资源会变得越来越“廉价”,因此,传统媒体在转型中获取用户的成本会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也可以通过自身的独立端口获得属于自己的“私域流量(用户)”。两者相济,那么原有的用户流失、渠道中断等问题会得到大大改善。在这种情形下,对用户的精准管理便成为未来发展中的重中之重。这其中,既要解决数据库管理中的用户精准洞察与把握(包含其社会特征、生活形态、价值观念、社群交往、行为结构等等),同时,还要解决自身的内容与服务在同用户连接时的一系列问题。
以内容服务为例,它要解决四个环节的问题:一是使用户能够“看见”,即解决通过什么渠道、在什么场景之下是内容能够实际“触达”到特定用户的问题;二是使用户能够“看下去”,即解决形式的选择、技巧的运用、场景的构建,使特定内容与特定用户的阅读习惯、阅读心境、阅读兴趣相匹配的问题;三是使用户能够“看懂”,即解决在传播符号的“编码”阶段就充分考虑到特定用户“解码”时可能遇到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参照标准等方面的特殊性,从而给予特定的解决方案,尽可能避免用户“解码”中的“文化折扣”现象;四是使用户“既看懂又能用”,即尽可能解决用户在信息、知识与行动、决策之间的连接问题,为他们量身定制一整套“学以致用”的“行动路线图”。
比如我们都做传统效果研究,过去传播意义上传播效果就是短期效果、中长期效果,所谓效果,简单来说就是人对于外界进入信息的信息加工的一种机制。“短期效果”是指你用自己一生的知识、经验、阅历对于外来信息的一种理解、加工和归类,这是个体因素对于传播效果产生作用的一个层次。“中长期效果”指的是社会的中观、宏观因素,如群体压力、社会规范、文化传承、政治规制、伦理道德等等因素对于这些信息的进一步加工所产生的那种影响和改变等。但是在整体效果研究中,缺少最为基础的一环,即对于“人”作为一个生物进化体本身,进化了几十亿年的生物体对于外来信息基于生理和心理的反应机制和反应模型的研究,如果没有这一层次的研究,我们对于传播效果和信息加工的研究及结论就如同“沙上建塔”,这样一种学术逻辑肯定是不完善、不彻底的。
五、5G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1.传播时空观的进一步改变
5G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模式,它以一种更为急速、跳跃、分散的形式影响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地域、场景的空间真正瓦解,空间被极度压缩并且不再成为人们交流的桎梏。未来的信息传播形式将更加具象、直接、多维和动态,移动视频通信将成为人们的首选通信方式。
2.虚拟社会的全面建构
除了不同时空场景的交错外,虚拟社会的建构也是5G所影响的结果。5G网络将为移动互联网应用提供高速、便捷的网速支持,这也将极大丰富未来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比如在线游戏、虚拟现实、OTT消息、移动云存储、视频共享等虚拟体验。但随着虚拟社会的建构,人际之间面对面的真实交流被虚拟交流所取代,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联系被淡化。人们迷失于虚拟世界中,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一无所知,也漠不关心,这可能导致社会情感疏离、人际信任的危机。
3.5G实现人与物的智能传播
5G技术的发展将加快人类进入Web3.0万物互联时代的步伐,新一轮智能化浪潮不仅能进一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无缝连接,还将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高速连接。借助于5G终端技术,传播体现出智能、泛在的趋势,人们可以通过不同介质实现“所想即所得”。
不可忽视的是,通信技术在给我们带来这些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种新的异化或统治。人可能成为被迫适应科技要求的工具,可能出现人的物化和自由的丧失。因此,在未来的5G时代,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变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在虚拟社会交往中,人们应把握好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在提升获取、分析与传播和进行网络交往能力的同时,避免技术异化,坚持人在媒介时代的主体地位。
历年真题梳理
1. 论述题:5G特点,对媒体产业的影响(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真题)
2. 论述题:5G技术对新闻生产的影响(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上海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3. 论述题:论述5G对媒介带来的变革(2020年武汉大学、2020年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4. 简答题:请简述5G技术对传播场景的改变(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723真题)
5. 简答题:5G 带来新闻业的变革(2021年山东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6. 论述题:5G和传媒业(2021年浙江理工大学专硕真题)
7. 简答题:5G对电视产业的影响(2021年南京师范大学813真题)
8. 简答题:5G时代下中国传媒业转型(2021年华东师范大学334真题)
9. 简答题:5G如何改变了新闻模式和要素(2021年华中师范大学711真题)
10. 论述题: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技术决定论甚嚣尘上。从技术观和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角度出发,结合人类社会传播历程,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并阐述新闻媒介如何看待技术和传媒业的影响(2021年湖南大学440真题)
11. 简答题:5G 对新闻业的影响(2021年四川外国语大学440真题、2021年厦门大学334真题)
12. 论述题:论述5G对网络信息内容传播生态带来的潜在风险及其治理路径(2021年暨南大学334真题)
相关论文拓展
I. 5G背景下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可能性分析——周文韬,孙志男《新闻战线》(推荐细读)
II. 5G时代新媒体平台规划探析——邱东旭《西部广播电视》(推荐细读)
III. 5G时代的媒体用户变化研究——匡文波《新闻与写作》(理解即可)
IV. 5G互联时代电视媒体创新方向探析——李素艳,徐驰.《电视研究》(推荐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