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崔家大院”
在临沂市河东区九曲街道独树头村,有处闻名的古村落遗迹,称作“崔家大院”。当年,这里因鼎盛繁华而被称作“二临沂”。如今,岁月的无情已将当年几近埋湮,只有在斑驳的墙壁上,雕有图案的柱梁上,可寻到繁华洗尽的影子。据村民介绍,旧时的城墙荡然无存,庙宇、古碑毁坏殆尽,有名的西院八卦宅等古建筑已全部拆除,现仅存东院很少部分,“崔家大院”与当年相比早已名不符实。日前,笔者带着好奇走进“崔家大院”,重新启开尘封许久的记忆。
藏在深闺中的“崔家大院”
现状
沿河东区滨河大道北行,路东丛林掩映处,就是独树头村。这个村历史悠久,如今一分为四,颇具规模的崔家大院就座落在如今的独二、独三村处。
笔者看到,这两个村的村容村貌普通的和北方村庄无异,只是在幢幢平房或红瓦房中,不合时宜地掺着青砖碧瓦的老房。这些历经百年沧桑、青砖粗梁构建而成的古建筑,虽经改建,却依然显得恢宏而气派。据村民介绍,大院是按照“三宅六院九天井”设计的,直到文革前,这里还是公社里的粮库,高墙深院,小孩子往往爬进去爬不出来。据悉,崔氏家族大兴土木建造宅院时,先后建有连环宅、小八卦、三宅六院、三宅九院、套宅、串堂院等房屋,可谓风格独特而精美。这些建筑共同的特点是建筑考究,选材精良,有的建造时还采用蛋清、豆浆、石灰等材料和泥粘住,房体异常坚固。
在独二村有处旧房改建的供销社,房梁、屋角处处可见到古朴,明眼人立刻分辨出,这就是崔家老宅。据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讲,崔家大院的房子大多用两梁一柱作为支撑骨架,木梁全部采用粗圆木,大约两人合拢才能抱过来。架梁的两侧分刻有奔牛、虎、狼、菊花等精美图案,栩栩如生。房顶统一用青色小八瓦建盖,质地坚硬而美观。崔氏家族构建起的这些房屋,总体布局也独具匠心:大院以各房院的中轴线为中心,向两侧辐射布局,每排房子右面有一条胡同,前面又设一条深巷,每巷住四户,并联成一个整体。在整体布局中,居民可随意横向、纵向穿行,整座大院形成一处纵横连接、攻防兼备的院落组团。
曾经的繁华之都
“解放前,咱们这里可繁华了!”村主任回忆道。“独树头”这一曾名扬全国的村子,仍深深地印在当地人的记忆中。过去的碑刻上,载有“距城二十里许,有村为独树头……”的文字,旧时村中以铁货发达著称,小到顶针烟袋锅子,大到铁锅犁铧,无不尽有,成为小商品的集散地。清末,当地被称为“二沂州府”;抗战时期,被称为“二临沂”。
但独树头的繁荣,犹以崔家的兴旺更甚。借助雄厚的财力,崔家大兴土木建造宅院,先后建有连环宅、小八卦、三宅六院、三宅九院、套宅、串堂院等。据考证,为防匪寇,最初还营造有寨墙,设有门楼、炮台等,村寨面积达0.25平方公里,形成一个完整的微型城堡。也许是防卫能力的增强,有效地保护了土匪对族人财产和人身的侵害,使那些惯以打家劫舍为生的土匪们望而却步,保证了来此贸易客商的安全。在当时,南来北往的生意人,东北、西安、山西等地往来很多,有时天晚一时找不到落脚处,都愿到独树头住宿。而村中房屋众多,客居便利,一来二去,这儿逐渐成为临沂地域商贸经济发展的中心,被老临沂人称为“二沂州府”。
那么,崔家的商业之道是种什么样的状况呢?
盛世图景入画来
据考证,崔氏家族跨行业联锁经营,先后曾涉足造纸、印染、银器、酱园、五金、建筑等多种行业,其中尤以五金生产最为出名。他们生产制造出的黄铜盆、修脚刀、铜鼓、剪刀等远销全国各地。此外,他们还贩丝绸、卖茶叶、运私盐、搞珠宝,无所不及,北到东北,西至新疆,南到云贵,都曾留有经商足迹,甚至《西游记》中描述的流沙河,他们也曾趟过。
应当说,崔氏家族有着常人难得的睿智。在村里人讲:有一年风调雨顺,独树头一带庄稼丰收,囤里豆子堆积如山,一时也难以卖尽。怎么办呢?很快,一家“崔记油坊”开张了。“那时候,当地开油坊的少,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油坊红火,副产品豆饼也派上了用场。他们打听到,盛产丝绸的杭州需要这个东西,当地种桑树养蚕,恰好用豆饼“喂”桑树。豆饼运到杭州,顺便捎回头货将丝绸带回,于是村里丝绸店铺纷纷开张,有了自己的商号、堂号。当然啦,高粱大丰收就拿高粱酿酒,开酒铺;小麦丰收了,就搞点心加工……以农兴商很快使崔家“固定资产”进一步庞大。
与此同时,村里的油坊、钱庄、酒店、茶庄等各种经营,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贩前来,平素即便非逢集,村里也是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天齐庙、关爷庙、崔氏祠堂高大雄伟,崔氏学堂书声朗朗。老人们说,当时临沂城里听不见老鸹叫,但在独树头村每天早晨老鸹叫声清晰可闻,逢集时这天一早就人声嘈杂,卖小吃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揭开崔氏起家之谜
说起崔家,有个人物至关重要,他就是备受村民推崇的永崑和尚。出家前,名字叫做崔永崑。
在村西北的崔氏墓地,枯草丛生中立有几块墓碑。为首石碑记述了崔氏家族的来历,碑文讲崔氏是明朝末年从山西迁至独树头村。崔永崑是崔氏祖辈志高的玄孙,从小体弱多病,在他大概四五岁时,有一个云游和尚来到村里,说他与“佛有缘”,就把小小的永崑给带走了。康熙年间,这个与佛有缘的崔永崑,已成为五台山感恩寺任住持的永崑和尚,他与多次前来寻父的皇帝结缘,接受了大量无价赠物。永崑和尚后因年事已高思乡心切,后还俗返家,建起崔家大院,过继给他的后人崔廷训还承其衣钵,参加了乾隆皇帝的“千叟宴”,并获赐黄袍马褂等,此为后话。
崔家是明朝末年迁来的,已确凿无疑。但何以发家、繁衍壮大的呢?据传,在五台山感恩寺做住持的崔永崑,在家乡故人的多次请求后还俗。归乡后的崔永崑变卖了大量的皇帝赠物,购置良田,置办产业,使本不富裕的崔家兄弟们一夜间成为巨富。崔氏后人告诉笔者,永崑和尚还俗后,变卖赠物为六个侄子购置良田百余顷。六兄弟齐心协力,除雇工种地外,还大搞商业贸易,北上京津、东北贩卖五金,南下杭州贩卖丝绸,云南贩卖茶叶,南洋贩卖珠宝,西去新疆、西藏贩卖骡马,东去海滨贩卖食盐;在临沂、济南、西安开设钱庄;在家乡开设酒店、油坊,逐渐建起横跨各地的庞大产业。
盛极而衰的没落
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随着清王朝的没落和社会动荡,独树头崔氏家族逐渐走上下坡路;战争,更冲垮了崔家大院这一最后的保垒。据老人介绍,崔家没落始于抗战时期,崔家的大户有的在战争中伤亡,有的外出逃难。常年经商的崔氏后人,有不少干脆留居在异地他乡;解放后,更是跑的跑,斗的斗,崔家大院仅剩下“空城”一座。在大跃进及人民公社时期,高大坚固的房子理所当然地成为理想的粮库。
对于崔家大院的自生自灭,似乎从未有人意识到“保护”。没有人视为珍贵的古迹,反倒觉得那是地主的房子,是资产阶级的“见证”,该拆,该砸。于是,崔家大院历经浩劫,旧时的城墙荡然无存,庙宇、古碑毁坏殆尽。在有名的“破四旧”中,西院槐荫堂、八卦宅等古建筑全被拆除,现只保留下东院很少部分。许多前檐后厦式的建筑,现在只剩前檐、没有后厦,也仅存七八处院落。更让人感到无限惋惜的是文物的直接损坏:皇帝御赐的龙头拐杖,据称是用能避邪的“降龙木”(香樟木)制成,质地坚硬,造型精美,后来居然被扔进了地瓜窖子,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被当时的村民用来做烧火棍,白白毁掉了。
前面讲到永崑和尚的后人崔廷训,年过八旬时参加千叟宴,并获赐玉牌一块、宝刀一把、龙头拐杖一个、黄袍马袿褂一件、顶戴花翎一顶以及胡梳胡囊等物,现在大概无一存世;御赐圣旨刻于宅前的龟驮碑,碑文由翰林院学士书写,可惜原碑也在文革中被破坏了。十年浩劫,被誉为村里“三件宝”的乾隆御赐龙头拐杖、玉牌及“两世恩荣”牌匾等,全都被破坏或丢失,如今探究起来,无不感到格外惋惜。
流风遗韵待来时
亡羊补牢。幸运的是,崔家大院的社会价值得到充分认识。目前河东区旅游局已将崔家大院做为重点开发的景区,纳入了《全区旅游总体规划》,准备结合旅游开发,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将之建设成为临沂商城的起源地、古代生活情景的展示区、现代都市生活的宜居地及临沂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河东旅游局局长说,崔家大院具有明清时期典型的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和科学研究价值。大院位于滨河风景区内,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而且部分建筑、古碑、古树、文物犹存,非常具有保护开发价值。此外,崔氏商业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其间积淀下的尚俭、尚学、尚商、尚德的精神气质对于后人来说是一种宝贵的历史财富。如果将崔家大院的六大堂号、七座油坊等店铺以及榨油术、造氏术、戏楼、织布等原有生产生活情景加以恢复建设,不仅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也将是人们研究临沂清朝时期历史、文化、经济及建筑的好去处。(邵黎明 徐文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