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扭转东北战局关键一战,差点俘虏杜聿明

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局,会发现在1945年—1946年,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率领的20多万国军来势汹汹,对我军展开全面进攻;到了1947年夏天以后,我军则全面性地对国军进行反攻,直至1948年底将之全部歼灭,并解放东北全境。

那么,在1947年夏天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我军能够一举扭转不利的战局,掌握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这是因为,在1946年底到1947年春天,发生了一场被称为“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役。

准确地说,“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是一系列战役,只不过这一系列战役发生在同一时间段,彼此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为了方便叙事,就把它们放在一块儿来说。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是怎样打响的呢?这事儿还得从1946年12月27日说起。

这一天,在杜聿明的命令下,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郑洞国指挥新6军、第60军、第52军、第71军的6个师,向临江地区发起进攻。这里的临江地区,指的是今天吉林省白山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在解放战争初期,这里是我军南满军区的指挥中心。

郑洞国此举,一方面是逼迫我军南满军区进行决战,另一方面是打通从通化到集安的交通线路。国军大部分的美式机械化部队,非常依赖交通线路的完整。交通线路中断了,他们将寸步难行。

当时,隶属于南满军区的3纵、4纵,采取内外线相互配合、追敌分散、尔后寻机歼击的作战方针,与国军进行周旋。经过十余次大小战斗,3纵、4纵果断出击,歼灭敌军7000余人。

这是“一保临江”。

当南满军区进行“一保临江”时,位于北满地区的我军主力部队1纵、2纵、6纵和3个独立师,按照“坚持南满,巩固北满,南打北拉,北打南拉,南北满紧密配合,主动打击敌人”的总方针,趁松花江面已经大面积封冻的有利时机,于1947年1月5日越过松花江,到松花江以南与3纵、4纵配合作战。在战斗中,我军以围点打援的方式,消灭了国军王牌军新1军两个团(112团和113团)共计2300多人。

人们将松花江以南地区习惯地称为“江南”,所以我军主力部队这次军事行动被称为“一下江南”。

我军主力部队“一下江南”,迫使国军停止了对临江地区的进攻。“一下江南、一保临江”以我军取得胜利而结束。

经历了这次失败,杜聿明依然不死心。他为了摆脱两面作战的困境,急于解决南满问题,分别于1947年1月30日、1947年2月13日、1947年3月26日,3次集结优势兵力向临江地区发起进攻。

活跃于南满地区的3纵、4纵毫不畏惧,坚持内线、外线配合作战的方式,在运动中寻找机会歼灭敌人,零敲碎打地歼灭敌人。今天消灭1个团,明天干掉大半个师,敌人越打越少,我军越打越多。

这就是“二保临江”“三保临江”“四保临江”。

当南满军区3纵、4纵坚持与敌人作战的时候,我军主力部队1纵、2纵、6纵和3个独立师也没有闲着,分别在2月21日、3月2日两次越过松花江,进入松花江以南,参与作战。他们在有力地援助南满军区3纵、4纵的同时,给予了国军沉重的打击。

值得一提的是,3月8日,我军1纵、2纵“三下江南”后,曾经打算进攻农安。在德惠城外,我军发现了一支来历不明的敌军车队。由于我军主力部队要攻打农安,只安排了小部分军队攻打这支车队,结果让这支车队逃跑了。

事后,我军通过俘虏的敌军士兵了解到,杜聿明乘坐的小车也在这支车队里。如果当时我军能够多派一点兵力的话,搞不好会提前俘虏杜聿明。

这就是“二下江南”和“三下江南”。

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中,我军取得了堪称辉煌的战果。从1946年12月27日到1947年4月3日,历时3个多月时间,我军出动了5个纵队和一些独立师,与十余万国军进行了连续作战,歼灭敌军5万多人,遏制了敌人的进攻态势。

从1945年秋天以后,杜聿明调集了7个军20多万人进入东北地区。“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战中,杜聿明损失严重,再也没有能力主动向我军发起进攻了。从此,杜聿明进入了战略防御阶段,我军进入战略进攻阶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