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谬评花善祥先生及其文学作品

【往期回读】

新书见面会略记

祖屋变迁记       回母校

稗子是是非非    丁沟中学草坪

宽厚者慧骐也    话说扁担    老大

我心中的扬剧    它的世界有你

一次矛盾调解    柿饼香   三姨娘

博闻强识而让    敦善行而不怠

——谬评花善祥先生及其文学作品

张强

作者张强,江都人,80后,金融学硕士,2014年进入银行系统工作。扬剧艺术爱好者。

不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我都睡得很晚。广祥老师的公众号更新基本是在凌晨时分,因而,我就会幸运地成为最早浏览到最新推送的读者之一。公众号所涉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自不必多说,我们能从中学习到若干有价值的内容。毫不夸张地讲,有些知识有钱买不到,学校的老师也教不了,别的公众号更是提供不了。我想,长期关注它的人,都是幸运儿,从中受到教益。在这若干的作者和文章中,不管是发文的数量还是质量,花善祥先生和他的文字可称得上是“丁中广祥”公众号的“镇号之宝”。

最初吸引我的,是花先生的籍贯和他的名字。最早知道竹墩,是因为省扬剧团有位演员出自于此,听他说过以后就记住了这么一个位于下河地区的小镇。或许是因为觉得这两个字好听,又或者是因为这两个字带着点诗情画意,总觉得它有些与众不同。再说花先生的名字,详实的资料我没有考证过,但竹墩花家的善字辈应该是子孙众多的,因为单位有位同事就是这个排行,另外还有一位同学的老公也是。就是因为籍贯和名字的巧合,我开始关注、品读他的作品。花先生自是老文艺工作者,作为晚辈,不敢胡谈妄论。本文只是想谬谈几点肤浅的认识和想法。

读花先生的作品,我时常会想到命运多舛的赵树理先生和他毕生为之奋斗的山药蛋派文学艺术。众所周知,赵树理先生用他的睿智和朴实独步于中国文坛,写下了数篇乡土题材的文学作品。时至今日,读罢这些作品依旧是回味无穷,既似陈年老酒般的酣畅,又似雨后新笋般的甘甜。从某种程度讲,花先生撰写的一篇篇竹墩往事,与赵先生笔下的《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小二黑结婚》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都是从时代变迁的角度,用文学的手法展现出与之相对应的山乡巨变,在人世间种种善恶美丑的交锋中,集中再现了劳动人民的善良和淳朴。如果有人一定要说花先生的这些纪实风格的作品是“卖铜勺充大军”的话,我觉得他一定是缺少对生活的积淀和思考,缺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读花先生的作品,我时常会收获一些惊喜。这些惊喜出自于夜深人静时忽见“堆字大陆”这样的专业术语,出自于一个个极具江都地方特色、平时听着司空见惯但从未被人写入过书本的“江普词汇”,出自于作品中描绘的一段段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人物故事,出自于他如同汪曾祺那般对周遭事物妙趣横生的解读……不违心地说,花先生是一个有智慧、有想法、有超强记忆力的前辈,他既能对过往如数家珍,也能对当下滔滔不绝。处理文字时,他尺度得当,没有浮夸,也没有做作。在纵横捭阖的文字之中,我们能感受到人物的鲜活、事例的生动、寓意的深远。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做过分地引申和铺展,在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的取舍中,他明显更为尊重人物最本身的面目。正因为如此,我们会觉得他的文字真实,他的文字接地气。

读花先生的作品,我时常会感受到他作为一个老文艺工作者的情怀和担当。这样的情怀,也许是他的天性使然,又或许是源自于他的职业使然。数年如一日的坚守和耕耘中,他扎根在下河地区,至情至性地对待着这方水土,游刃有余地深谙着这里的尘俗和世事,精心描绘着一幅幅下河地区的风物画卷。这样的担当,体现在他对往昔特定历史阶段的回忆和总结,体现在他对尘封往事的思考和归纳,体现在他为《竹墩史话》的奔波和忙碌之中……

一个甲子前,他从竹墩走出;一个甲子后,他又归根竹墩,他为竹墩曾经的哺育而感恩,又为竹墩如今的前行而继续砌砖筑路。这样的情怀和担当,往大了说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鲜活体现,就是基层乡贤践行党中央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我觉得,这话非常切合花先生其人。而这样的人,正是君子也。

【注】“博闻强识(音zhì)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语出《礼记·曲礼上》,原句是“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意谓:有广博的见识和超强的记忆力却很谦让,修身行善却不倦怠,这就是君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