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千年史》罗马帝国之伊利里亚诸帝1

罗马帝国之伊利里亚诸帝1

(1)罗马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二世

克劳迪乌斯二世(克劳狄乌斯二世、克洛迪厄斯二世、克劳狄,213年或214年5月10日-270年1月)是罗马帝国皇帝(268年-270年在位)。虽然他的统治只有短短两年,但却在罗马帝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他是所谓“伊利里亚诸帝”中的第一位皇帝。正是在这些皇帝的领导下,帝国从严重的危机中恢复过来。克劳狄二世被称为“打败哥特人的克劳狄”,被罗马元老院宣布为神。

克劳迪乌斯二世(克劳狄乌斯二世)的身份背景不是很清楚。他或是出生于西尔米亚(在潘诺尼亚行省境内),或是出生于达尔达尼亚,还可能有部分蛮族血统。268年9月,他作为加里恩努斯皇帝的最高将领,指挥罗马军队在纳伊苏斯战役中决定性地击溃了哥特人。加利恩努斯在战役之后很快就死了,而克劳狄被宣布为皇帝,并得到称号“Gothicus”,意为“打败哥特人的”。虽然没有证据,但普遍怀疑克劳狄谋杀了加利恩努斯;不过他在返回罗马之后,要求元老院善待加利恩努斯的家人和支持者。

在经历了3世纪的混乱之后,克劳迪乌斯是第一位军人出身的强有力的皇帝。形势使然,“伊利里亚诸帝”的特点和任务是试图有步骤地巩固和加强君主政权、无情地镇压人民群众运动、尊重和讨好土地贵族,以及保卫帝国边界。首先,克劳迪乌斯在对外关系上必须对通称为“哥特人”的黑海沿岸诸部落的庞杂集团进行斗争。

由于纳伊苏斯战役的胜利,哥特人因缺乏给养而从设于格萨克斯的大车阵中撤至马其顿地区,他们又两次受到罗马骑兵的打击而退却。269年初,另一支哥特军渡过多瑙河,大举入侵巴尔干和爱琴海。这些哥特人是带着家庭成员南下的,其目的显然已不限于劫掠,而已开始具有移民运动的性质。但由于饥饿和瘟疫的打击损失甚大,幸存者被罗马人俘获,用于从军或耕耘。哥特人被赶回多瑙河另一侧,还要整整过了一个世纪他们才能对帝国再次构成威胁。

在战胜哥特人之后,克劳狄把俘虏大规模地安置在罗马领土上。克劳狄乌斯从中挑选大批身强力壮的哥特人参加他的军队,还有些成了军事移民、奴隶和隶农。另一支日耳曼人部落阿勒曼尼人在268年晚些时候被克劳狄打败,这样蛮族入侵的威胁就暂时解除了。

克劳迪乌斯腾出手来对付使帝国分裂的割据者。他的目标是独立了近10年的高卢帝国,在僭位者的统治下这个割据政权已经占据了帝国在不列颠,高卢和伊比利亚半岛等地的省份。经过一系列战役,克劳狄二世成功地收复了西班牙,并征服高卢的一部分。

270年春,克劳迪乌斯染上瘟疫去世。其弟昆提卢斯(马尔库斯·奥瑞利乌斯·克劳狄乌斯·昆提卢斯)在阿奎莱亚继任为罗马皇帝,受到罗马元老院的承认。但驻守于多瑙河的军团并不认同昆提卢斯,他们推举克劳迪乌斯的骑兵司令奥列利亚努斯为自己的皇帝。不久之后,军队都站在奥列利亚努斯一方,元老院也放弃了昆提卢斯,直到他的支持者全部弃他而去后,他才以切开手臂血管的方式自杀。他的帝位只维持了十七天。

哥特人和汪达尔人残部又组成联合部队渡过多瑙河进入帝国领土。骑兵长官奥列利亚努斯(奥勒利安,奥勒良,270~275)继任皇帝。罗马皇帝奥勒利安(奥勒良,270~275年在位)率军抵抗,经过了1天的激战后,罗马人和哥特人都不想继续对抗下去,双方签订了和约。奥列利亚努斯比他的前辈更加广泛地利用蛮族力量来进行反对蛮族入侵的斗争。和约允许哥特人自由地回到他们家乡多瑙河北岸,但他们需向罗马人提供2000名士兵,包括骑兵。和约同意,罗马人将在多瑙河沿线设立定期集市,与哥特人进行物资交易。这2000名士兵将由罗马皇帝亲自统辖,使之受到罗马文化的正规教育,并使他们与罗马上层贵族通婚,实现罗马人与哥特人的民族融合。更重要的是,罗马宣布放弃达契亚省,从这里撤出所有的军队,从而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在此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原来驻于该省的罗马军队和居民则撤往多瑙河南岸。这样,罗马人似乎是退却了,但在实质上,却使哥特人成为罗马北疆的主要防卫军队。另一方面,不肯随大军南迁的罗马居民,留在了当地,与哥特人共同生活和劳动,帮助他们掌握了罗马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开始过定居的农业生活。多瑙河两岸的商业和文化交流也因此得到繁荣发展。从此,哥特人和罗马人间保持了较为友好的关系。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罗马军队蛮族化的进程又加深了,这时候罗马的蛮族雇佣军人数已达40万人。

说到克劳迪乌斯,还有一件事不能不提,那就是情人节的来历。

每年的2月14日,圣·瓦伦丁日。这个节日起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后来发展为情人节。

古罗马人每年2月15日都要祭祀掌管自然的牧神卢佩库斯。那一天青年男女都会举行盛大的聚会。会上有一个装着许多姑娘名字卡片的盒子。未婚男子可从盒中抽任何一张名片,并与这张名片上的姑娘作为节日伴侣,如果青年喜欢这个姑娘便可以继续交往。这种节日习俗常常使一对对青年男女结成终身伴侣。

基督教对这种盛行一时的异教的仪式无法制止,就试图以纪念一个基督教的殉教者来取代古代习俗,他们选中了瓦伦丁主教。

公元270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二世为了战争和镇压人民起义需要兵员,颁布法令,不准青年结婚。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对此十分不满,又没有办法。这时基督教恩特兰纳的瓦伦丁主教约请青年爱侣到他的教堂去举行婚礼,成全了许多人。罗马皇帝克劳狄二世派人把瓦伦丁抓到宫里,劝他皈依罗马诸神,以免死刑。瓦伦丁神父坚决拒绝。瓦伦丁被关入监狱,他爱上典狱长的女儿,盲姑娘阿斯特里乌斯,并为她治疗眼疾使她重见光明。瓦伦丁神父由于拒绝背叛基督教,最后被乱石和木棒打死,死后又被斩首示众。瓦伦丁临刑前给姑娘的告别信最后写" 你的瓦伦丁敬上".姑娘在瓦伦丁死后眼睛又失明了。瓦伦丁主教死于2月14日。不久又一叫瓦伦丁的主教也于2月14日被杀。

公元496年罗马教皇取缔了2月15日的牧神节,规定2月14日为圣·瓦伦丁节。在这节日中保留了抽签的方式,但盒子里装的不是未婚姑娘的名条,而是基督教圣徒的名条,男女都可以抽签。教会这样作是希望他们仿效圣人去生活。但是名条抽中的圣徒的名字,不免使青年人感到索然无味。

罗马的牧神卢佩库斯统领着大自然和人间的婚姻,并在2 月中让情人相会,男女求爱。这种习俗反映了人们的愿望和青年人的需求,但严厉的教皇坚决地否定了这一节日的内容,当时是无人敢违抗,无人敢恢复过去的抽签活动的。于是青年男子采取了另外一种手段,他们在这一天给自己心爱的姑娘赠送情人卡,用来表达对她的爱情,这就是圣.瓦伦丁卡。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情人卡是1415年由奥尔良公爵查理斯在伦敦塔狱中写给妻子的情人卡。

(2)罗马皇帝奥勒良

鲁奇乌斯·多米提乌斯·奥勒里安努斯(奥列利亚努斯,奥勒利安, 奥勒利安努斯,Lucius Domitius Aurelianus,通常译作奥勒良,214年9月9日-275年9月)为罗马帝国的皇帝,公元270年-275年在位。

奥勒良生于罗马帝国的达西亚行省或潘诺尼亚行省。奥勒良的父母姓名没有正式的记载,据说其父从军团退休之后,在一位名叫奥理略(Aurelius)的元老院议员的产业上作为佃户,因此便将其子取名为奥勒良;而他的母亲可能是一位太阳神神殿的女巫。无论如何,奥勒良并不是出自于高贵的家庭。

奥勒良本人很早便投身于军旅生涯,他的表现受到皇帝瓦列里安的肯定,并逐渐受到拔擢升迁。在公元260年瓦列里安兵败被俘的那一年,奥勒良正驻守于拜占庭。在这十年之内,罗马帝国情势危急,被史家称为三世纪危机(Tertii Saeculi Crisis)——中央情势不稳、高卢帝国的分裂、北方蛮族的入侵、东方的帕尔米拉王国崛起。在被称为“哥德人征服者”的皇帝克劳狄二世于270年死后,罗马元老院拥立克劳狄的弟弟昆提卢斯继位。不过军队却不同意元老院的决定,自行拥立时任骑兵总司令的奥勒良为新任皇帝;元老院只能予以追认。事后,无法忍受这种耻辱的昆提卢斯自杀。割据的伊利里亚诸帝帕尔米拉帝国和高卢帝国先后于272年和273年重新合并于罗马帝国。在他的统治期间,收复了罗马帝国曾经失去的三分之二的疆域,将分裂50年的帝国再次统合,使罗马帝国在3世纪末至4世纪初恢复重新统一。

在公元前一世纪,因为罗马国家的不断扩张,使得罗马本城毫无受到外敌侵扰的可能性,所以凯撒便拆除了罗马的城墙,以利首都的发展需要。但到奥勒良的时代,蛮族侵入意大利的情况时有所闻,罗马城不能不加设防。271年,奥勒良宣布兴建新的城墙,并在六年后完工,使得罗马城又变回了一座有城墙的都市。城墙以石砖盖成,共长19公里,平均高度6米、厚3.5米;该城墙有18座城门,城门上则各立有防卫塔。“奥勒良城墙”是今日罗马城所见得到的古城墙。

由于罗马帝国在三世纪时的经济出现明显的衰退现象,也使得国家在铸币时常造成官吏暗中的掺杂连带造成帝国货币(金、银、铜三种)的币值走贬。奥勒良上任之后,弹劾铸造厂的官员渎职,窃取属于国家的财物。铸币工匠在元老院的暗助之下,发起了大规模的罢工,并占领罗马的阿凡提诺山丘。皇帝奥勒良对此,则是派出骑兵队镇压罢工的工人,传说中有七千人遇害。

骚动平息后,奥勒良宣布了几项货币稳定措施:金币回归至260年的重量(4.5公克)。银币重量回归奥古斯都时代(3.9公克)、成色为百分之五的纯度,使得罗马进入银本位的货币制。至于铜币(塞斯特尔提乌斯)则因时价贬值过重,奥勒良只有宣布取消发行。

275年春天,奥勒良再度整军出发,打算远征波斯的萨珊王朝。4月,当军队驻扎在色雷斯时,奥勒良身边的秘书官艾洛斯受到皇帝口头上的严厉训责。艾洛斯恐惧其后皇帝还有更进一步的惩罚,担心自己性命的危险,于是便伪造了一封奥勒良的文书,上头开列皇帝即将下令处决的多位军官名字,艾洛斯自己的名字也列在上头。艾洛斯将这封命令书带给这些军官,使得这些包括皇帝贴身侍卫的军官惶恐不已,决定铤而走险,在艾洛斯的引导下,几位军官潜入皇帝寝室并杀死了奥勒良。

事发不久,奥勒良身边的军官即得知真相,艾洛斯被处以分尸极刑,执行暗杀的军官自杀。

由于奥勒良没有子嗣,罗马出现了8个月的“皇位虚悬”时期。军队在懊悔之余,将推举皇帝的权力交给元老院。悬宕五个月后,塔西佗(马尔库斯·塔西陀、塔奇塔斯、塔西托,历史家塔西陀的后裔))被选为罗马帝国的继任皇帝。这是最后一次元老院推举皇帝。

塔西佗上台后马上就发兵向东,去平定一场以前奥勒良召集的蛮族部队的叛乱,并获得了成功。

塔西佗在位还不满7个月,于276年6月死于卡帕多细亚,在位不到一年。有些历史学家说他是因热病而死,而有些则说他是被军队所害。

叙利亚军团统帅、潘诺尼亚人普洛布斯(普罗布斯,弗洛里安努斯,276~282)成了新的元首。新元首继续执行奥列利亚努斯的政策,但对元老院表现了更大的灵活性,在表面上稍稍容许元老院参加行政管理;同时,把全部注意力放在镇压人民起义和对蛮族进行斗争上。这是符合元老院的愿望的。罗马军队渡过了莱茵河,重新占领了莱茵河和多瑙河上游之间的地区。沿多瑙河一带的蛮族(勃艮第人、汪达尔人)也被打败了,大批蛮族部落以军事移民的方式移居到罗马领土上来,甚至深入到意大利的基本地区。与此同时,发生在埃及南部的起义也被罗马军队镇压了。

这样,到了三世纪80年代初,政治危机暂时缓和了,蛮族的侵犯也暂时被阻止了,四分五裂的帝国重归统一。大批俘虏变成了隶农,补充了已趋枯竭的农业劳动力。普洛布斯特别积极地执行使蛮族移民罗马边境并在边境部队服役的政策。这种政策虽然孕育着严重的后果,但在短期内毕竟使帝国的军事力量暂时得到恢复,它的经济情况也稍微改善了一些。为了军事补给的需要,普洛布斯还广泛地利用军队来从事经济工作,强使士兵疏干沼泽,开垦荒地,在高卢、西班牙、潘诺尼亚和麦西亚栽种葡萄。这种军事屯田制使国家得以对士兵进行严格的监督。士兵虽然领到了高额饷银,但人身自由却在实际上受到了限制。士兵与隶农的身份日益接近了。

奥勒良的统治初步解决了罗马帝国在第三世纪的危机,是几位成功的军人出身的皇帝中的第二位。虽然在位期间只有短暂的4年9个月,但他以军功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身后受到元老院的正式“封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