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与争夺——唐朝四川盆地西部行政区划

本文作者:毛于久

感谢 @首阳大君

资助题图

本文灵感出自以下问题:

为什么唐代的广西州份切分得这么细?​

www.zhihu.com

如该题目所示,唐代的岭南州份,被分割的细细密密。我以我所知,对唐朝廷的这一行为进行了解释。解释完后,我忽然想起,其实唐政府并不只是在岭南细分州份,在帝国的西北和西南,也有被细密划分州份的地区。比如下面几处:

陇右道部分地区

剑南道部分地区

由于以上两地边境细密州份的成因大致相同,而剑南道益州地区细密划分另有特殊原因,于是我选择以四川盆地西部的剑南道,来为大家详细说明唐政府细细分割州份的用意。

首先从最特殊的益州地区州份细分说起

上面引用的那个问题,题干实际默认了富庶地区可以进行州份细分。但唐代的实际情况则与该提问人的认知略有差异,比如通过比较关内道与河北道的州份划分,以及唐代人口密度图,我们可以看出——明显富庶的河北道并没有过于细分州份,而略逊于河北的关内,则显得分析太细:

这实际体现了唐朝廷实际上并没有因地区贫富分设州份的倾向,而是具有另外一种州级行政区架设逻辑。这个逻辑,应是落在“地方制衡意识”内。

行政区划历来有两大基础逻辑: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其中犬牙加错便是“地方制衡意识”的体现。古代的政府没有飞机火车,通过行政机构由中央控制地方,实际上十分困难。所以历朝历代都有“虚外实中”的意识,即保持首都所在的高级行政区对周围地区具有压倒性优势。然而中华大地,真是十分大的一块地。历代政府,除了赵宋之外,基本上都没办法保证首都所在地区真的能威压住全国。于是就需要通过一些别的方法,发动州县斗州县,让远离地方政府通过互相牵制保证他们对中央的跟从。

做这件事做的最好的,还是赵宋。比如下图:

通过将娘子关从并州太原府分割独立,让太原时刻笼罩在河北军这根达摩克利斯之剑的阴影中,从而将五代时的三朝革命根据地,改造成了为大宋肝脑涂地誓死不降的一个城。

唐政府虽然没做到如此精细,但仍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这个思路。其对河北的粗疏设置与关内的细致划分,背后体现的,是唐朝廷基于府兵数量的地方制衡意识。

唐朝廷在建立初期,其军事基础是府兵制下的自耕农府兵。唐朝廷通过在地方设置折冲府,管理各地的府兵。理论上折冲府的分布,应与人口、地形、战略需要呈相关关系。然而唐朝廷基于“虚外实中”的理念,实际上将大量折冲府设置在了关中。全国折冲府数量如下:

可以看出来关中的府兵数量对天下可谓有绝对优势。河北作为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并没有几个折冲府,基本只设置了能维持治安的府兵建制。由于唐朝廷的这一设置,河北当地从制度上便没有与中央抗衡的能力,那么唐朝廷自然会选择一些更加方便简单的办法来处理当地的行政区划问题,比如直接继承隋朝建制而不加太多修改:

唐人只多建了一个博州

同时,由于府兵的自耕农性质,唐朝廷无法将他们长期聚集在京兆府境内,必须将他们散布于整个关中。于是唐政府自然会萌发这种想法:细分关内州份,以保证每个州拥有的折冲府数量,都不可能威胁到京兆府。实际上唐人就是这么做的:

京兆府最强,其次是用来防卫东方来犯者的同州。但同州府兵员额也不到京兆府的三分之一,京兆府可以稳稳压制住整个关中。此即是唐人的“虚外实中”也。

唐朝廷对益州周围的细致分割,就是基于以上的原理。首先我们来看看剑南道的人口分布:

由上图可以轻易发现,四川盆地的人,基本上都住在成都附近。这一人口分布特点,从汉代开始产生,直到今天,好像依旧如此。

隋朝统一天下后,简并州郡,曾制造出一个“大蜀郡”:

我截图的范围,大致上就是人口分布图里最密集的范围。由此可见,隋朝的蜀郡,基本涵盖了四川盆地绝大多数的人口。可谓“四川就是蜀郡,蜀郡就是四川”。固然在隋末大乱中,四川诸郡全程坐盆观战,而后唐朝招安又立刻驯服。但作为一群合格的统治阶级,唐朝廷上层绝对不敢留着这么一个随时可以割据立国的大行政区,必然会对它进行肢解,以求能产生地方制衡。

于是他们便制造了益州周边的一群小州份:

把四川盆地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分而治之。同时把镇守盆地的府兵建制,也分别设置于这些从蜀郡切出来的州,保证地方制衡能如愿生效:

从上表可以看到,益州(成都府)和蜀州都有四个折冲府,可以达到完全互相制约。总数15个折冲府,分布在旧蜀郡辖区的就有12个,围着益州和蜀州互相制约。“地方制衡意识”大成功兮!

其次探讨围绕吐蕃的边境细致州份

陇右道的廓州到叠州、剑南道的静州周围诸州,他们的都是唐朝廷设置在群山之中,向青藏高原内部探出的桥头堡。主要特点有:①没人;②顺着地形分得很细。

静州周围诸州在这两点上特别突出,首先我们来看看静州当地的地形:

“↑”标位置有“理县”两个字,对↑照上面的剑南道地图可以定位

这山多的......让人惊讶唐朝人能划出八个州。要知道,直到今天,当地仍只有4个县的区划设置。唐人围绕静州设置出的八个州,可谓设的惊世骇俗。

当然,唐朝廷上层也不都是傻子,他们围绕静州设置州份,具有他们的战略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堵住吐蕃直接攻入成都的通道。可见李德裕奏议:

(大和)五年九月,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请以城降。其州南界江阳,岷山连岭而西,不知其极;北望陇山,积雪如玉;东望成都,若在井底。一面孤峰,三面临江,是西蜀控吐蕃之要地。至德后,河、陇陷蕃,唯此州尚存。吐蕃利险要,将妇人嫁于此州阍者。二十年后,妇人生二子成长。及蕃兵攻城,二子内应,其州遂陷。吐蕃得之,号曰「无忧城」。贞元中,韦皋镇蜀,经略西山八国,万计取之不获,至是悉怛谋遣人送款。德裕疑其诈,遣人送锦袍金带与之,托云候取进止,悉怛谋乃尽率郡人归成都。

唐朝廷在此设置八个州,同时具有安置吐蕃降人、维持汉军前线相互制衡、准备以后沿山川形便划分州份等多重目的。如果事情顺利,该地区就会形成陇右道诸州那样,沿着河谷与道路蔓延出几个州份的行政区划,形成多条攻入吐蕃内部的通道,让唐军稳居攻位,不至于沦落守方。可惜吐蕃超快就打爆了该地唐军,于是谭其骧先生只能这样随便画一画了。

安史之乱后,唐军退缩,吐蕃前进,两者长期围绕都江堰市区战斗,这些深山州份自然消散无踪。徒留地图上密密麻麻,看似不合常理的规划,令后人疑惑。

【奉狗结算】

引用文献:

《唐代折冲府数目及分布问题与研究》

《宋朝军制初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