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两岁还是可爱的两岁?育儿专家:父母的反应决定孩子的幸福

这是盛夏书香的第110篇文章

永远都要记得,你是在和不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最好的孩子打交道--《可怕的两岁》

1、

孩子小的时候,是我们抱着去哪儿就去哪儿,等他长大一点,就是他手指着哪我们去哪。这说明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了,他已经不再是我们怀里那会咿呀学语的小宝宝了。

从两岁左右开始,孩子自我意识表现的特别明显:

01、拒绝分享

前两天听到楼下一对父子的对话,孩子执意不让别人摸他的玩具车,结果爸爸就生气的大声嚷嚷:“怎么就不能让别人摸一下,人家玩一下不就给你了?”

但是孩子很坚持,就是不让别人玩,结果被爸爸训哭了,爸爸还不让哭。

02、一连串的说不

孩子说不,真的是让我感到很头疼的事情,“不行”、“不好”、“不睡”、“不想穿袜子”......,

我稍微坚持一点, 他就大声的说“不不不”,还要哭,反正是没有一点可以商量的余地。

03、咬人打人

有时候孩子的行为遭到我们拒绝以后,他就显得很不开心,不满意的时候,就要把手举起来打人......

对于孩子的某些行为,我也会非常非常生气,有时候恨不得打他一巴掌,但是,如果我们从孩子的发展特点角度来看,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也许看法中就会多了几分理解。

这里就有一本很合适的育儿书《可怕的两岁》,作者是美国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德,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明确的知道了孩子的这些行为都是孩子两岁以后的发展特点,天性使然,并无恶意。

拒绝分享是因为物权敏感期,孩子只有知道这东西完全属于自己之后才有可能学会分享。

一连串的说不,仿佛就是在告诉我们“我长大了,我要自己做主”,而不是故意要和我们对着干!

咬人打人,也并非故意,只是如果有这类情况的时候,我们尽量少带TA们去公众场合人多的地方。

我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如果你能理解为什么两岁的孩子会有让人讨厌的举动,那你就没有理由为他的行为感到恐慌或者生气了。

其实,两岁多的孩子还有很多固执的地方,通常被我们贴上“不听话、脾气倔”的标签,挨打挨骂也成了常有的事,结果呢,孩子崩溃大哭,大人也心里难受,长期下来,孩子难免心里有阴影。

所以,如果我们知晓孩子的这些发展特点,也许就能带着理解的心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那么,可怕的两岁也许就可以变成可爱的两岁。

2、

都说孩子一岁半到三岁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基本上都是两岁表现最明显,那么,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做点什么才能帮助他幸福的成长,而不是两败俱伤呢?

01、家庭关系的顺位

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围着孩子转。但是夫妻关系理应大于亲子关系我很认同这句话,我们做大人的才是家庭的本位,只有夫妻两个人关照彼此,把自己的日子过顺了,孩子自然也会从家庭环境里习得一切。

就像大家都共识的一句话,我们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到有关父母的一切。

02、尝试着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还像个小婴儿一样的时候我们会事无巨细地照顾他,等他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让他有选择性的独立完成一些事情。

养育孩子的最终结果,都是让孩子走向独立,所以,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培养他的能力,而不是继续包办。

比如最简单的事情:吃饭。当他可以自己吃的时候,我们就不要追着喂了,我们怕他饿,怕他冷,但是吃饭就是自己的事情,他需要慢慢掌握这个能力。

能力是一点一点培养的,并非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那一句“长大了就好了”,不学,长大也好不了。

同时,我们有必要用行动让孩子知道,我们不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假若你需要,我们也不会不管。

03、控制自己担心的情绪,其实孩子很稳当的

有一次,孩子在宜家随手拿起来一个大玻璃瓶,说实话,我好担心那瓶子掉地上了,然而,孩子一脸轻松的告诉我,这瓶子好大呀。

我努力的控制自己的担心,用平和的语气告诉他,“嗯呢,好大的一个玻璃瓶子”,他满足之后,自己把玻璃瓶放好,转身离开去玩别的了,我悬着的心也才放下来。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严肃的说出那句话“不要摸,小心摔到了。”带孩子四年以来,我发现,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大概有数的,他没数的时候,他会寻求帮忙的,到时候我们多点鼓励或者一起完成就好。

多给予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你越是说他稳当,他就会表现的越是稳当,比如那个玻璃瓶,即使是摔坏了,我们去补救就好了。

04,用肯定句式说话,这招真的很好用

有时候,越是想让他把东西捡起来,他越是像没听见一样,好几次,都把我气得想上火,其实,也没多大个事儿。

换个语气,比如说“把你的玩具送回家,躺在地上会冷的”或者“看我们谁把这个玩具先捡起来”,保证孩子都很乐意的合作,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我们在教孩子处理事情的同时,也避免了一场大爆发。

被理解的孩子是幸福的,多给予孩子一些鼓励和自由,让他慢慢探索吧。

这一时期的孩子正在经历人生中一个重要而奇妙的阶段,并且父母的引导和态度能够直接决定这个时期是好还是坏,如果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那么这将成为孩子人生中的转折点。--约翰·罗斯蒙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