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苦不涩就不是茶,这样的认知劝退了多少想喝茶的人?
本文由白茶大课堂原创撰写,未经允许,任何人和媒体不得转载
《1》
从小就听母上大人唠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听得多了,难免有些抵触。
为什么要当人上人,就非得要吃苦呢?
后来才知道,古时候那些寒门出生的士子,若想要改变命运,确实必须省吃俭用,吃很多苦。
再通过不断地勤奋学习,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博得一个功名。
这种苦,是迫于生活压力的苦。
而自己讨厌的,则是苦味。
酸甜苦辣咸,无味之中,“苦”是最不讨喜的那一味。
盖因印象中,苦味的东西大多寒凉,且口感滋味不美,令人难以下咽,诸如苦瓜、苦丁、汤药等等。
然而,到了喝茶这件事上,“苦”似乎不再让人讨厌。
茶圈中过去一直流传一句话,“不苦不涩不是茶。”
简单直白,言简意赅。
也正是因为看到这句话,不少人开始抗拒喝茶,原因无他,因为苦涩。
可事实上,当我们在喝各种茶类,包括白茶、岩茶、红茶时,苦涩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反而是鲜爽、清甜、回甘,更占上风。
茶叶到底苦不苦?这个问题,值得讨论。
《2》
不苦不涩不是茶,有一定的依据。
然而,这句话不应该被随意曲解,更不应该演变为“不苦不涩非好茶”。
茶叶的苦涩味,主要来源于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
这些物质,所有茶叶中都会拥有,不可避免。
只不过,是量多和量少的区别罢了。
茶叶中除了苦的咖啡碱,涩的茶多酚,还含有鲜爽清甜的茶氨酸、茶多糖等等。
这些物质比例均衡,充分溶于水中,再加上丰富的芳香物质,最终决定了我们对这杯茶的感受。
是苦涩还是鲜甜,是寡淡还是醇厚,都由茶叶的内含物质所决定。
总结来说,茶叶苦涩主要来自3个问题。
第一,是茶叶的产区不好;
第二,是茶叶的制作工艺不到位;
第三,是冲泡不当。
产区代表着茶叶的生长环境,与此同时,也直接影响了茶叶的品质。
“温、光、水、气、土”,是茶树生长需要的五大条件。
以高山白茶为例,优越的产地,才能孕育出白茶的“鲜香醇爽”。
温,指的是温度,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就会相应降低0.6℃。
故而,比起平的茶园,在600米及以上的高山茶园里,气温会低大约3-5℃。
略低的温度,给茶树提供了充足的发育时间,还能保持新梢持嫩性。
另外,因为低温,茶树生出了厚实的白毫以抵御严寒。
而这些白毫中,恰好蕴含着大量的茶氨酸,为茶汤提供鲜爽、淳和的口感。
除此之外,高山茶园中云雾缭绕,阳光被折射为漫射光,茶树沐浴在柔和的光照下,有利于更多有机物的生成。
再加上充足的水汽,疏松肥沃的土壤,清新的空气,通通赋予了白茶好的生长条件。
于是乎,白茶便呈现出了饱满、鲜甜、空灵的汤感。
反之,如果产区不佳,譬如生长在低海拔的地区,极有可能因为日照时间太长、紫外线太强烈等原因,让茶树们从早晒到晚。
这样一来,茶树便会生出太多的苦涩物质。
其次,不好的产区,温度过高,为了散热,叶片生得又宽又薄,白毫也很稀疏。
内质单薄,导致茶汤单薄,寡淡无味。
所以,一款白茶的出身,极大程度决定了它的品质,它的汤感。
不仅仅是白茶,武夷岩茶和红茶也是同理。
生在不好的产区,不好的山场,先天不足,后天仅凭加工制作,无法赋予茶叶丰富的内质。
因此,茶叶苦涩,产区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3》
话又说回来,茶叶不仅需要先天优势,也要后天的好工艺。
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变成一款优质茶。
如果光有好的茶青原料,却没有好工艺的加持,纯属暴殄天物。
但什么样才算好的工艺?
六大茶类,殊途同归,就是让茶变得好喝。
最关键的,得把茶叶当中的有益物质大量保留下来,并且把茶叶其中不好的物质,尽可能多地排除出去。
把各个物质的含量,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能让众人的味蕾接受。
例如,茶多酚和咖啡碱应该排除掉一部分,而茶氨酸要尽力保留下来。
适当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可以提升汤感的层次感,但过犹不及。
当茶叶的内含物质达到一个平衡以后,这杯茶汤才算真正的美味。
各个茶类,都离不开走水这个步骤。
顾名思义,就是让茶青鲜叶中的水分蒸发出去,采摘下来后要及时薄摊薄晾。
制茶时,也尽量选择用日光萎凋,或者日光晒青。
在走水的过程中,排出的不仅仅是水分,还有茶叶中多余的苦涩物质。
它们会随着水汽的蒸发,被一起带走,离开茶青。
因此,如果走水不顺畅,工艺不到位,就会把苦涩物质大量留存在茶叶体内。
等到制作完成以后,冲泡时,便会源源不断释放到茶汤里。
挥之不去的苦涩和涩味,成为了茶汤的主要口感。
这样的茶,喝起来非但不是享受,反而是一种折磨。
《4》
冲泡不当,同样会导致茶汤苦涩。
听老一辈的人常说,闷泡,才能让茶汤有滋有味。
再加上茶圈中有句老话,“好茶不怕闷”,更是误导了一大帮人。
事实上,日常泡茶,一律提倡快出水。
尤其是内含物质丰富的好茶,快出水才能体现出其中稠滑醇厚的汤感,馥郁芬芳的茶香。
闷泡以后,茶汤中的滋味确实会变得浓郁。
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其中所蕴含着的,是过量的茶多酚和咖啡碱等苦涩物质。
在闷泡茶叶的过程中,茶与水长时间浸泡在一起,内含物质便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析出的速度,快于茶氨酸。
如此一来,闷泡所得来的茶汤,必定是又苦又涩。
若是从第一冲就开始闷泡,而后的每道茶汤,都避免不了差劲的口感。
真正的好茶,养分充沛。
就算是快出水,也一样滋味饱满,根本没有寡淡一说。
并且,茶汤中茶氨酸、茶多酚、咖啡碱的含量,是平衡的,是正常的。
纵使有的喝茶口味较重的茶客,偏爱闷泡后浓重的汤感,但大部分人的味蕾依然还是喜欢清甜感的。
好茶的精髓,就在于香清甘活。
虽然在专业的茶叶审评赛上,闷泡能够快速暴露出一款茶叶的缺点。
但在我们日常泡茶时,还是应该展现茶叶的优点,重在品味。
一泡真正的好茶,在闷泡之下,特点尽失。
《5》
有人说,苦涩是茶的本味,没有茶是不苦涩的。
毋庸置疑,茶叶中或多或少存在苦涩物质。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好的产区,好的工艺,恰当地冲泡,去化解苦涩感。
况且,茶叶中的物质非常丰富。
不仅有呈苦涩味的物质,还有主导鲜爽、清甜的,彼此融合,让茶汤的口感更加协调。
优质的茶,茶汤满口生香,口感顺滑。
而不好的茶叶,加上冲泡方式不对,就会苦涩难忍。
并且,劣质茶的苦和涩,是很难化开的。
如果别人对你说,这是茶叶的苦尽甘来,可千万不要相信。
转告他,多喝点好茶,长长见识吧!
欢迎关注【白茶大课堂】,了解更多白茶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归白茶大课堂菇凉陈(taimumagu)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