匙叶度量草,中药毒性
文中的匙叶度量草Mitreola spathulifolia来自于马钱科,度量草属。是个新种,在中国植物志上没有介绍,也没有关于他的文献资料。
马钱科的资料也少,但马钱科有毒植物蛮多,什么钩吻呀,马钱子呀。不知道匙叶度量草是不是也有毒,我们来看看中草药里面的毒性成分和她们的毒理吧。
同一药名,基源不同,物质基础有别,药物的毒性差异明显。
一般认为白附子是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商品名“禹白附”;也有认为白附子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干燥块根,商品习称“关白附”。而关白附含有乌头类双酯性生物碱,毒性很大。
《诗经》中有“山有枢,隰有榆”的记载,同一种中药材,由于产地不同,质量有差异、毒性有区别。
如: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有小毒。
“茱萸南北皆有,入药以吴地者为好,所以有吴茱萸之名也”。
吴茱萸为多基源、多道地临床常用中药,贵州、重庆、四川地区为吴茱萸药材生产的最适宜区,湖南为石虎药材生产的最适宜区,贵州为疏毛茱萸生产的最适宜区。
吴茱萸3个基源之间无明显毒性差异,但毒性大小与产地相关,湖南黄雷、凉伞产石虎毒性较小。
炮制是中医药独具特色的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尤其对毒性中药的加工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经净选、加热、水浸或酒、醋、药汁等辅料处理,使毒性中药的有效成分易于转化或溶出,有毒成分明显减小,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如大毒中药附子、川乌、草乌所含乌头碱,为剧毒成分的双酯性生物碱,经过蒸煮炮制后,可改变毒性成分的结构,使其双酯性生物碱水解成为单酯性生物碱或无酯键的乌头原碱,使毒性大大降低。
又如,马钱子所含生物碱,能使人惊厥,甚至因惊厥而死亡,经砂炒后,马钱子生物碱明显降低;
巴豆所含巴豆油,是峻泻的毒性成分,经过去油制霜后,降低其毒性成分的含量。
再如,斑蝥、红娘子所含斑蝥素,能刺激粘膜而引起中毒,经加辅料米炒后,可破坏其毒性成分。
半夏、白附子、天南星的毒性,经加辅料白矾、生姜制后,能消除或降低。但不依法炮制,也将增加毒性。
如雄黄入药,传统只需研细或水飞,忌用火煅,火煅后会生成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毒性大大增强,固有“雄黄见火毒如砒”之说。
制剂与剂型是影响药物毒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既能降低有毒中药的毒性,又能增加药物的毒性。
如,细辛为常用中药,认为无毒。《本草纲目》则认为细辛末使用不可过钱,否则导致通气闷塞,乃至死亡。在中医药界中逐渐形成了“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的古训。
细辛的毒性成分主要为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物质,有呼吸麻痹作用,可致多种动物呼吸麻痹而死亡。
经煎煮30min后,黄樟醚仅有原药材含量的2%,此浓度已不足产生毒性。故细辛入散剂毒性较大,不可过钱,入煎剂安全。
又如,注射剂,特别是静脉注射剂,注射后,药物几乎100%能直接进入全身循环,所以毒性比口服剂的毒性大。
人对生物碱的敏感性比动物高100~450倍。
吗啡对狗产生麻醉作用,但引起猫出现剧烈的不安和痉挛,而人的反应与狗相似。
苯胺在猪、狗体内转化为毒性较强的邻氨基苯酚,在兔体内则生成毒性较低的对氨基苯酚。
而苯引起兔的血象改变与人相似,即白细胞减少和造血组织增生过盛。
患者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对有毒中药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也有所不同。
《类经》有“人有能胜毒者,有不能胜毒者”的描述。
《灵枢》有“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的论述。
一般认为,青壮年及高大、肥胖、强壮的人耐毒性强,小孩、老人及矮小、瘦弱的人耐毒性较差;长期接触有毒中药的人群,耐毒性较强。
如,《金匮要略》在大乌头煎的服法中提出:“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
又如,在四川栽培附子的地区,有冬季食用附子的习惯,对附子生物碱的耐受性比一般人强,服用超过常用量的附子亦不出现毒性反应。
另外,不同性别、年龄、体质的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和反应性不同。
如雷公藤对生殖系统有损害,可导致男子精子密度下降和活动能力减弱,部分患者性功能减退,女子月经不调、闭经。
小儿、老人、妊妇、乳母等特殊人群,较一般人群更易发生不良反应,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并应防止蓄积中毒。
中医治病,精于辨证,药证相符,效如桴鼓;药不对证,适得其反,对人体将造成伤害,出现毒性反应。
如羊踯躅花临床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使心率减慢,恢复正常,即是治疗效果;但健康人或非适应证人服用,将出现心动过缓,即是中毒反应。
人参是补气药,适用于气虚证侯,若用于阴虚阳亢内有虚热者,就会出现头晕、心悸、失眠、鼻衄、口舌生疮、咽喉疼痛、便干、食欲减退等所谓人参滥用综合征
中药配伍是指有目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选择两味或两味以上的中药配合应用,以增强疗效、调节偏性、减低毒性或副作用的方法。
《神农本草经》记载,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中药之间配伍后,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有的能增强或降低原有疗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则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
临床应用有毒中药时,就是要利用药物之间存在“相畏”、“相杀”的配伍关系,监制其毒性,使毒性减轻。
如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俗方每用附子,皆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甘草、人参、生姜等与附子同用,可使附子的毒性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要避免配伍不当,使药物的毒性增强,甚至产生新的毒性。如朱砂与昆布配伍,不仅二者的有效成分硫化汞和碘的含量明显下降,且会生成碘化汞,汞离子游离,导致汞中毒。尤其要注意“十八反”、“十九畏”。
若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都会出现毒性。如山豆根含苦参碱,量大可引起痉挛,超量会导致死亡。
苦杏仁在常量下使用,其所含的苦杏仁苷,被苦杏仁酶分解后产生微量剧毒物质氢氰酸,能抑制咳嗽中枢而起镇咳平喘作用,过量则中毒。
又如含铅、汞的矿物类中药,长期服用,可因蓄积而引起毒性反应。
长期或过量服用朱砂、赭石、六神丸等可引起肝、肾损害。
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主要是口服和皮肤给药,还有吸入、舌下给药、直肠给药、鼻腔给药、阴道给药等多种途径。
不同的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差异明显,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按毒性反应的强烈程度和出现的早晚情况,排列递减顺序为:静脉注射、呼吸吸入、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舌下给药、黏膜给药、口服给药,皮肤给药。
一般而言,同样的有毒中药的毒性物质,经直肠灌注1/2的口服剂量,经皮下注入1/4的口服剂量,就能达到同样毒效。
《神农本草经》有“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的记载。
《苏沈良方》有“无毒者宜汤,小毒者宜散,大毒者宜丸”的论述。
煎煮时,一般宜用瓷罐或砂锅,忌用铜、铁器;用水须洁净澄清,含矿物质、杂质少;入药的方式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
生川乌、生附子毒性极强,延长煎煮时间,促进乌头碱水解,使毒性减低2000倍。又如细辛煎30min,其毒性成分黄樟醚挥发98%,毒性明显降低。
但有些中药不能水煎,如朱砂只入丸散或冲服,不入汤剂,因煎煮遇高温则析出有毒的游离汞,增加毒性。
饱腹状态服药,由于药物被稀释,出现中毒的时间较迟,症状较轻;而空腹状态时服药,毒物很快被消化吸收,则迅速出现中毒症状。
服用热性有毒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服用寒性有毒中药时,应禁食生冷食物。
黄连木香与痢特灵合用,提高治疗痢疾的效果;
金银花与青霉素合用,抑制耐药菌株有协同作用;
延胡索与阿托品合用,止痛效果明显提高;
枳实与庆大霉素合用,能提高庆大霉素在胆道的浓度,有利于胆囊炎的治疗。
甘草(或甘草甜素)与链霉素同用,降低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损害;
珍珠母粉与氯丙嗪合用,减轻或消除氯丙嗪对肝脏的损害。
朱砂与西药溴化物、碘化钾合用,毒性增加,可引起药源性肠炎;
含有机酸的中药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可以增加磺胺类药物的肾脏毒性;
含钙丰富的中药与洋地黄类药物合用,增加洋地黄类药物的毒性;
夏枯草、白茅根配服保钾利尿西药,则容易产生高血钾症;
甘草与水杨酸同用,使溃疡病发生率增高。
含鞣质的中药与四环素、红霉素及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同用,或与含金属离子钙剂、铁剂同服,可使中西药药效同时降低。
临床发现中药中毒时,应立即停止用药;快速采用催吐、洗胃、灌肠等急救措施,防止毒性物质继续伤害人体,减轻中毒症状,争取治疗时机,减少死亡率。
中药的解毒剂一般有绿豆、甘草、生姜、蜂蜜等,还可根据中药“相杀”“相畏”的配伍原则,选用中药解毒剂。中药解毒剂一般适宜于中毒轻者。
匙叶度量草的介绍就到这里啦,虽然不知道他有没有毒,但对于已知有毒的植物,该怎么说呢。也不是绝对的呢,毒性和好多好多的原因有关,就好像人的性格一样。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1)中药毒理学新论 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