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拾遗之六——再谈街亭之战
导言:《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是兴亚社讲武堂于2018年推出的精品课程之一,由北京邮电大学国防教育协会顾问本社总教习张洪铭先生讲授,旨在通过研究中国古代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晚清的军事战略战术得失,;为广大军事历史爱好者了解中国古代军事,通晓战略战术原则提供良好的启蒙作用。拾遗篇则是该课程的补充,在公众号不定期更新。欢迎加入兴亚社讲武堂新QQ群796911267
稗园居士谈街亭之战
谈及汉魏之街亭之战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已然是一个已经被谈烂了的话题。多数是围绕着马谡这当事人展开,依此抒发议论,笑谈古今。本文也想趟一趟这浑水,从战略态势和战场战术,也来看一看这千年前的一战。
汉灭之时,全国之兵不足十万。据此推测,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全国之兵应该也在十万上下。史书不见此次北伐动用的兵力。考虑到要防备东吴,监视南中,以及防备上庸方向,简单点计算,这三个方向均有万人,那此次北伐能动用的兵力粗略估计应该在七万左右。且在箕谷有赵云之佯动兵力,我估计可能也是在一万左右,或不满一万。那么随诸葛亮出祁山的主力兵力应该在六万上下。
此次北伐势头可以说是所有北伐中势头最好的一次,大军出祁山以后就有三郡叛降。分别是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
而此后的北伐,再也无此大规模叛降的事情发生。而不降的广魏郡成为北伐大军通向关中的唯一阻碍。据此推测,诸葛亮主力应该在广魏郡治所,临渭附近,意图向东,谋取关中。从地图我们可以看出,汉军向东,右翼有山势作为掩护,而左翼却无屏障。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要遣两支军队,马谡和高翔,分守街亭和列柳城。以此两地来屏护大军的左翼。
诸葛亮主力大致位置和街亭的位置
如果考察街亭位置所在的地形,当时肯定不会是一个城。街亭扼守了安定郡通往广魏郡北方要道,所以只可能是一个隘口,或者是依隘口而建的一个寨子。马谡当时领多少军兵扼守街亭,史书上也未有记述。从诸葛亮亲率主力不过六万上下来看,马谡能分得的兵马最多不会超过两万,甚至更少,而高翔手上估计也只有几千。因为毕竟是侧翼屏蔽部队,诸葛亮主力依然需要有足够的军力挺进关中,接应关中以北投降的安定郡。
一出祁山战场地形图
此时,魏明帝曹叡也派遣步骑五万迎拒亮。很多认为步骑五万,全由张郃统领,直扑街亭。我则认为不然,毕竟督军曹真怎么手里也要留一点皇帝调拨的中央军。既要监视箕谷方向汉军佯动之兵,又要监视诸葛亮的主力,所以张郃手中能分得五万的大头三万已经到极限了。而且关中平原北方地势崎岖,未必适合五万大军机动。所以街亭之战可能是汉军两万对三万,或者是汉军一万对三万。马谡军作为偏师,总体实力逊于魏军是一定的。但是实力差距不至于太过悬殊。
张郃能从街亭方向来,也证明诸葛亮对战场态势的判断是正确的。魏军的确想打一个右勾拳,迂回到诸葛亮主力侧后,意图包围汉军,切断退蜀的归路。至此,街亭之战开始了。
很多人喜欢评论马谡不听诸葛亮军令,未有在大路上设营,而将营设在山上,最后被张郃切断水源导致大败。听起来马谡不止愚蠢,而且还违抗军令。如果从战术层面思考,这样的理论完全站不住脚。街亭本身就是关隘,不凭借土石工事,为何要在大路上扎营。而且以街亭所处六盘山之山势,的确应该将部分兵力布置在山势高处,一则监视敌军动向,二则借以关隘两侧高地掩护守护关隘。所以必然,汉军不可能将所有军队置于平地之上,而必须将部分兵力防守高地。按照韦格蒂乌斯的《兵法简述》,如果军阵附近有高地,一定要派遣轻装步兵去占领,而不能让敌军控制。他又提到“必须警觉周围不要有山岗或高地,否则这些制高点一旦被敌人控制,后患无穷。”街亭之战也是同样的道理。街亭本处群山之中,不可能周围无高地,既然有,则己方必须去控制,所以马谡去控制山头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显然,张郃也正因为正面无法强攻,一鼓而下,而想出用切断汉军水源的方法来攻取街亭,侧面反映出马谡布阵从正面看并无不妥。但被断取水源,这自然是马谡的不慎。同样是《兵法简述》,作者就强调了扎营时对水源安全的保障。罗马皇帝利奥六世在《战术》中也强调如果敌军迫近,扎营的地方不应该远离水源(不迫近则未必)。可见保障水源是兵家重视一个核心问题之一。
街亭大致可能的位置及周边地形
从上图看,马谡之所以兵败,并非没有控制大路,而是很有可能失去了街亭北山的控制,从而导致失去了街亭北山以北的水源控制权。进而被张郃军断取了水道而败。所以,和多数说法因为扎营在山而败相反,马谡恰恰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扎营在山,控制住北山北麓的水源而败。
至此,汉军第一次北伐因为左翼被张郃军击溃,如果留在原地会被魏军自北向南包围,而不得不撤退。所有叛降的三郡也无一能控制。汉军只能迁走西县千户人口入蜀而结束了这次战役。了解之后历史的人是时只能掩卷叹息,汉室复兴已然失去了最好的机会了。
张洪铭谈街亭之战
一. 街亭的位置及其影响
街亭的所在位置,素来有所争议。通常认为,街亭,在今甘肃秦安县东北六十里至陇城镇,即汉代陇西要镇略阳。属于陇山隘口之一。(参考刘满《由秦陇通道和祁山之役的形势探讨街亭的地理位置》)另一说,认为在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街子镇,是平地,不是陇山隘口,也不是军事要镇。(参考孙启祥《街亭位于陇关道西口献疑——兼论街亭在天水东南》),稗园居士的文章,认为街亭在地点一,而笔者并不赞同此观点,认为街亭应当在地点二。原因如下:
若街亭就是汉代的陇西要镇略阳,应当有现成防御工事可以使用,即使残破,时间也并不长(西汉末年刘秀的军队与隗嚣就曾在略阳大战),完全可以利用,哪怕是稍加利用,也不需要汉军完全舍平地而就山,如果这样,马谡放着现成的坚固防御工事不用,非要坚持上山,那么马谡的行动就非常让人费解,完全说不通,但是,如果处于地点二,则该地素来不是军事要镇,没有现成的坚固防御工事可以利用,汉军舍平地而就山,可能有一定合理性。(可能是平地不利于防御)。但是,马谡仍然忽视了水源的问题,遭至失败。第二,如果街亭位于陇山隘口,也没有现成的防御工事,则马谡将军队置于山上的行动是合理的(见稗园居士的文章),山地作战,历来重视对制高点的控制,马谡所忽视的只是水源问题而已。马谡的失败也属于“力战而败”,虽有责任,但也罪不至死,但是,这就很难解释诸葛亮特意要求马谡在平地安营扎寨的要求了(“谡违亮节使,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资治通鉴》),身为蜀汉的军事最高统帅,诸葛亮不可能连这点军事常识都没有。对马谡事后的惩罚也显得过重。而如果在地点二,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命令,不顾实际情况,舍水上山,将军队置于没有水源的孤立山地(可能就是个小山丘),对失败负有明确而不可推卸的责任,诸葛亮将其处死,合情合理,也符合刘备对其“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评价。第三,如果街亭位于位置一,处于陇山隘口,马谡军队上山扎营,当处于陇山之上,则水源不至于如此轻易断绝,陇山属于大山脉,当有地下水和山泉水可以利用,且若马谡在山上,张郃在山下,水往低处流,马谡在上游,张郃在下游,难想象山下的张郃是怎么能切断山上的马谡的水源的,但是,如果处于地点二,街亭是一个平地,马谡的所在位置很有可能只是平地附近的本来就没有水源的一个小山丘,那么,马谡军团被张郃断水并崩溃,则当在情理之中。因此,笔者认为,街亭当处于地点二,不是陇山隘口,是一个平地,马谡不顾诸葛亮的命令,舍水上山,并没有其合理性,对失败负有明确且不可推卸的责任。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示意图
二. 马谡的战役企图及其失败原因
如上所述,马谡舍水上山,行动非常的不合理,排除其是魏国内奸的可能性后,笔者认为,可能与他错误的理解诸葛亮的战役企图和不顾实际情况有关。诸葛亮让马谡前往街亭的目的。当是以防御为主要目的,迟滞曹魏军团的进攻,阻挡魏军上陇,为诸葛亮蚕食陇西争取时间。而马谡的战役企图,虽然没有史料可以推断,但是,从种种迹象来看,很有可能是摆出一副进攻的态势,要击破当面之敌,与魏军决战,故而将军队置于山上,利用高地的有利地形冲下山来,(学过物理学的朋友都知道从高处奔驰而下有动能和势能的加成),(《三国演义》中,马谡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这一句用在这里显得莫名其妙,但是,如果马谡的企图是进攻的话就好理解了,而三国演义中马谡也是这样做的)。同样,从史书记载来看,也看不出来马谡是想“守街亭”,但有可能是想利用高地地形下山击破魏军甚至是主动进攻,如,《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马谡)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记载“(马谡)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三国志·张郃传》“(张郃)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这个“拒”字就非常耐人寻味。大家想一想,通常是进攻方还是防御方会用“拒”字?当然,由于史料缺乏马谡本人在街亭之战的言行记载,故而以上,皆为笔者通过军事常识和多年的军事教学实践经验推理判断,属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汉军马谡集团的迅速失败,也与魏军反应迅速有密切关系。《蜀书·后主传》《蜀书·诸葛亮传》均将诸葛亮此次出兵时间定为建兴六年(228年)春,《魏书·明帝纪》则更为具体地指出在正月,“二年春正月,。。。。。。蜀大将诸葛亮寇边”,魏明帝闻讯,派遣张郃,曹真阻挡诸葛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而在二月的丁未日(十七日),魏明帝本人来到长安,“二月丁未日,幸长安”此时,诸葛亮已经“败走”,张郃,曹真西援的时间必定更早,前后不到两个月甚至可能只有一个月的时间,魏军反应如此之神速,确实给诸葛亮造成了较大困难,也为汉军在大致平定陇西三郡作出抵挡魏军反攻的准备,造成了极大不便。
三. 街亭失守后汉军撤退的原因
街亭尽管失守,但汉军主力尚存,此时,让人费解的一点是?汉军为何不与魏军主力决战,而是主动撤还呢?这一点,相信很多读者会有这样的疑问,笔者推断,有如下几点原因,第一点,虽然陇西很多郡县投降诸葛亮,但仍有不少郡县仍然坚守,极大地牵制了诸葛亮的行动,如天水太守马遵和郭淮坚守上邽(“会闻亮已到祁山,郭淮顾谓(马)遵;“是欲不善!遂驱东还上邽”遵。。。遂亦随淮去——《三国志·姜维传》注引《魏略》),陇西太守游楚坚守陇西郡城襄武,(“南安果将蜀兵,就攻陇西。楚闻贼到,乃遣长史马颙出门设阵。。。使颙鸣鼓击之,蜀人乃去——《魏略·游楚传》),魏军在陇西的重镇祁山堡,汉军也没能拿下。(汉军第二次北伐时,陈仓守将郝昭面对诸葛亮劝降时说“倾时高刚守祁山,坐不专意,虽终得全,于今诮议不止”——《元和郡县图志·凤翔府》,可见汉军未能功克祁山堡),以上诸城市的坚守,极大地拖延了诸葛亮的进军步伐,如《三国志·张既传》注引《魏略》记载“后十余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可见诸葛亮在这一带耽误了很长时间,也未能阻止关中魏军进入陇西,此时,街亭的失守,使得情况雪上加霜,魏军主力来到,如果诸葛亮不退兵,即有腹背受敌导致大军崩溃的危险,第二,在街亭失守后,汉军可能已经开始出现了崩溃的迹象,如《三国志·马良附弟马谡传》记载“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三国志·赵云传引云别传》载诸葛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王平传》也记载汉军在马谡败后“众尽星散”,此时,若坚持不撤退,与魏军决战,则蜀汉大军恐怕有崩溃在陇上的危险。第三,诸葛亮自己也觉得汉军战斗力还不如魏军,没有必胜把握,《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载诸葛亮在战后自我反省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以上种种原因,解释了诸葛亮在街亭丢失后撤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