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病虫害防治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1)重视治疗,不重视保护。当前有许多果农,在病虫害防治时,不见病虫害不用药,见了病虫害乱用药。不重视前期的预防和保护,或者发病后单用内吸性治疗剂,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发病后多次、大量施用内吸性治疗剂,一是导致抗药性的快速产生,二是病害很快反弹,导致久治不愈,三是防治成本高,威胁食品安全。并且,有些病害发生后,是没办法治疗的,例如后期的穗部病害(灰霉病、炭疽病、白腐病等),发现后已经没有办法,只能看着损失,采取措施,最多控制病害不再蔓延。预防为主(重视保护,配合治疗)、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施用药剂,应该成为我们防治葡萄病虫害措施的主流。
(2)乱混配施用。有一种错误观念是不放心,认为多用几种农药混在一起施用更放心。例如,预防霜霉病,用代森锰锌就够了,有些果农就是不放心,还要加上福美双;或者施用福美双还要加退菌特(退菌特中含有福美双,福美双中再加入退菌特纯属多余和浪费,并且退菌特是含砷制剂,无公害葡萄生产中是不能施用的)。
另一种错误就是没有做好预防和保护工作,在发现病害后,胡乱施用农药或乱混配的现象。把多种药剂加在一起施用。
乱混配施用农药,不但效果不好,而且浪费农药、容易造成残留超标问题、增大环境压力和环境污染。农药的混合施用是科技含量很高,有很深的学问,不能随意混合施用(如果需要混合施用,最好根据经验或咨询专家)。
(3)重视果,不重视叶。因为果实能卖钱,所以很多果农重视果穗、不重视叶片。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果实的生长和发育全靠叶片制造的营养,叶片不好,果实就不能正常生长和正常成熟,也不能生产优质果品,当然也卖不了钱。果实和叶片同等重要,所以,不但要重视果实上病虫害的防治,也要重视叶片上病虫害的防治。
(4)重视采收前,不重视采收后。有很多果农,采收前防治很好,采收后就不用药了。其实采收后与采收前一样重要,因为采收后叶片制造的营养用于花芽分化、枝条老熟、根系生长、根系营养积累(春季葡萄发芽到开花前,70%~85%营养来自根系营养储存)。所有这些,都是第二年葡萄生长和丰收的基础,一旦采收后没有保护好叶片,就会导致第二年的一系列问题:发芽后叶片黄、生长不良、花序小或花序形状不好、花发育不良造成大量落花落果等。
所以,必须重视葡萄采收后的病虫害防治。葡萄采收后的病虫害防治有两个重要作用:保证后期的叶片、枝条健康,为明年储藏营养;能大大减少明年病菌、虫子的数量,为明年病虫害的防治打好基础。
(5)重视地上,不重视地下。葡萄的果穗要靠叶片的制造的营养来养活,而叶片要靠根系吸收的养分和水分来支持。产量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叶片的多少,而叶片的多少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根系的多少和健壮程度。而根系长得怎么样,取决于土壤和根系管理。所以必须重视土壤的问题,包括通透性、有机质含量、水、肥,也必须注意田间根系管理。
(6)重视表面症状,不重视规范防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大家的通病。许多病虫害,等发现了再去防治就完啦,例如炭疽病、白腐病。所以,要根据病虫害的规律防治病虫害。
前几年,我在下乡时看到,霜霉病刚发生时,很多果农施用了农药后,霜霉病的霉层(“白毛”)没有了,果农以为霜霉病被治住了,等下过一场小雨几天后,霜霉病感染果穗,导致严重减产,而且在花了更大代价后才把霜霉病控制住。这是只重视表面症状、不重视规范防治的结果之一。
葡萄病虫害的防治,必须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品种特性等进行规范防治,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7)重视药剂,不重视用药质量。田间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除了跟药剂质量有关外,还和施药质量有关。好的药剂,喷撒到位置才能有好效果。对保护性杀菌剂和触杀性杀虫剂,喷药要均匀、细致、周到,喷不到药的地方,病菌或虫子接触不到药剂,就不会被杀死。对于渗透性药剂,也要喷周到,没有喷到药的地方,虽然有药进入叶片,但是没有药传导过来,当然杀不死病菌。对于内吸性药剂,均匀周到喷药绝对有好处没有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