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自主学习能力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自主学习能力检测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老子》中贯穿始终的是“道”的思想。他要求人们用“道”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首先是老子的辩证法。老子说“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着雌柔的地位,这样就像甘愿做天下的溪涧一样,永恒的德性就能够得以延续保存,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知道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守卑贱的地位,(不强求以违反天性)这样就回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老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这些强求的行为的,认为它们违反天道。他说“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同样的,他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他意在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道”的惩罚。
《老子》中另一个重要的修身思想是“无欲无私”。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欲无私”不同的是,老子从顺应自然天道的角度提出了这一主张。顺应自然,没有过多的偏执和欲望才能过得快乐。老子在这方面的观点对于我们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有着深刻的启示。他主张不可过分的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害。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的乐趣。就像老子所说,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这样就能拥抱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有的真正的快乐。现实中,人们往往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甚至越得不到的就越觉得珍贵。但是这样往往忽视了我们一直拥有但实际弥足珍贵的东西。老子告诫我们,做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圣人不存有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丰富。“过分的欲望往往得不偿失。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做了调和。我们不能说哪个更积极哪个更消极,它们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不可太狂热偏执,也不可太消极处世。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而《老子》就以“天道”来指导人们遵循“人道”。《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即使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学习老子,不是为了把书中的信条作为行事的准则,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重读《老子》,能让我们更好的反省自我,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
(摘编自王培星《浅谈<老子>中的修身智慧》)
材料二:
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这同样与西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文化注重对立与斗争,而中华文化更注重协调与统一。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既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又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前者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命题之中,讲求天与人之间、天的运行规则与人的行为规范之间、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契合与沟通。而后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则是在“中庸”理念的指导下,以“礼”为规范性要求,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礼记·中庸》)的理想和谐境界为追求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提倡人们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即便遭遇困苦挫折,也要不屈不挠;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孜孜于修身立德,这样才能承载万物。正如《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理想人格塑造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既倡导自强不息,又注重厚德载物。明清之际的大学问家王夫之指出,“不懈于动”是社会的基本运行准则和个人的基本行动准则。颜元也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明确指出刚健进取是成就个人、强大家国的重要方式,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惰怠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刚健进取并不是提倡盲动,也不是提倡行为上走极端,不偏不倚、中正之道仍然是刚健行为的基本原则。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君子以仁道精神在个人生命与社会有机体中的现实呈现为己任,持之以恒,终身以之。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儒家对理想人格的所谓“内圣”设定,即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内容,具体的道德规范有很多,包括仁、义、礼、智、信、恭、宽、敏、惠、孝、悌等。这些道德规范成为为人处事的重要准则、人格评判的主要依据、政权兴衰的关键因素。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有人性本恶或者人性不善不恶的论点,但对人性善的坚持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要求人们通过“忠恕之道”“克己复礼”等方式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也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这种思想认为,人的价值建立在道德境界的提升以及和谐的社会家庭关系之中。儒家认为社会家庭关系的基本方面可概括为“五伦”,指的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夫妻关系,《礼记·礼运》中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慈、孝、良、悌、义、仁、忠等构成五伦关系的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根本。
(摘编自高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所以做事不能太用心,差不多就行了。
B.老子告诫我们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所以我们要学习圣人不存占有之心,放弃任何追求。
C.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天人合一”思想和受“中庸”“礼”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D.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对人性善的坚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不二之选。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道家提出的观点无疑和儒家做了调和,使它们有了一致性,都值得我们借鉴。
B.我们今天学习老子,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能让我们更好的反省自我,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指导我们的人生。
C.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既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又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修身立德,承载万物。
D.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理想人格的内容。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个分论点的一项是( )
A.曾国藩主张“公尔忘私,国尔忘家”。
B.唐太宗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C.魏征进《谏太宗十思疏》。
D.苏洵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老子》中贯穿始终的”道”对我们的日常行为可以有哪些指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聆听井冈山
素素
三、选择题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怵惕(chù) 要誉(yào) 瓠落(huò) 鬻技(yù)
B.埏埴(shān) 户牖(yǒu) 龟手(jūn) 洴澼(píng)
C.羞恶(wù) 大瓠(hù) 呺然(háo) 贻种(yí)
D.车毂(gǔ) 掊击(pǒu) 累土(lěi) 恶施(wū)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捷) 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B.君子喻于义(知晓,明白)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忍受)
C.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恻隐之心(哀痛,怜悯)
D.天下归仁焉(归顺)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鼓励)
10.下列选项中,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B.我世世为洴澼絖 若火之始然
C.曰余食赘行 知者不惑
D.其脆易泮 当察乱何自起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而不仁,如礼何 静而后能安
B.迩之事父 兄之不慈弟
C.见贤思齐焉 天下归仁焉
D.不足以事父母 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12.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A.辞让之心,礼之端也B.治之于未乱
C.仁以为己任D.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①;其乐心感者,其声啴②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③,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乐记》,有删改)
(注)①噍以杀:噍(jiāo),急促。杀(shài),衰微。②啴(chǎn):宽舒。③食(sì)飨之礼:食礼和飨礼,古代招待宾客及宗庙祭祀之礼。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C.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D.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戚羽旄:干戚,盾和斧,跳武舞时所执的道具;羽旄,雉羽和旄牛尾,跳文舞时所执的道具。
B.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正统的雅乐,被斥为乱世之音。
D.玄酒:水。水为玄色,即黑色。上古无酒,以水代之,所以称祭祀用的水为玄酒。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心有哀、乐、喜、怒、敬、爱等不同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有急、缓、散、厉、直、柔等之别。
B.声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动,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
C.桑间濮上之音属于亡国之音,它反映了国家政治混乱、百姓不受约束、统治者自私自利。
D.审声才能知音,审音才能知乐,审乐才能懂得政事,因此审声就能懂得政事。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2)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17.文中论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个道理的目的何在?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经过千里跋涉,终于见到明星仙女。
B.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神韵,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
C.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D.最后四句描写被胡兵占据的洛阳一带,人民惨遭屠戮,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坐了朝廷。
19.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写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六、情景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战胜他人与战胜自己的结果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通晓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唯利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终将记住这一天。这是千百年来的日子。一部中国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这是无论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的乡亲们,和他们的日子。960多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每个人都是这场伟大史诗的参与者、见证者、书写者。
2021年2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梦寐以求 息息相关 庄重 名垂青史
B.梦寐以求 休戚相关 庄严 名垂青史
C.孜孜以求 休戚相关 庄重 彪炳史册
D.孜孜以求 息息相关 庄严 彪炳史册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缩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任重道远。
B.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任重道远。
C.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D.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23.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流动哩。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
B.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C.时间很玄妙:无湃无际、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绵绵岁月,悠悠历史。
D.书名:《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贝姨》;作者:巴尔扎克;国籍:法国;文体:小说。
八、语言表达
24.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60个字。
九、材料作文
25.按要求完成作文
《大学》开篇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想达到怎样的境界,认识自己的本心,这些话语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每个人天赋不同,兴趣各异,如果我们能尽早地认清自己,明白自己内在生命的愿景,能顺着自己的天性,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找到自己的人生真谛,实现人生价值,就更能享受这美好的一生。
我校近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语文老师也计划在课堂上举行“找到自己的人生路,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A
3.D
4.①顺其自然,避免急躁;②谦虚低调,不自夸,不炫耀;③知足常乐,珍惜平凡生活;④注意“收敛”,做事要把握尺度。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的信息能力。
A.“做事不能太用心”错误。由原文“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可知,做人做事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
B.“放弃任何追求”错误。由原文“圣人不存有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丰富”可知,我们要学习圣人不存占有之心,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
D.“不二之选”错误。由原文“但对人性善的坚持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可知,对人性善的坚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使它们有了一致性”错误。由原文“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做了调和。我们不能说哪个更积极哪个更消极,它们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可知,只是将二者做了调和,二者并不是一致的。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D.材料二第三个分论点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选项论述的是六国失败破灭的原因,与“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无关。
故选D。
8.B
【详解】
本题主要考把握查多音字、形声字、生僻字的读音的能力。
A项,“瓠落”的“瓠”读音改为“hù”;
C项,“呺然”的“呺”读音改为“xiāo”;
D项,“累土”的“累”读音改为“léi”。
故选B。
9.C
【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敏:勤勉。句意为: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B项,忍:狠心对待;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句意为: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D项,归:称赞,称许。句意为: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故选C。
10.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通假字的能力。
A.“内”同“纳”,结交。
B.“絖”同“纩”,丝棉絮;“然”同“燃”,燃烧。
C.“行”同“形”,形体;“知”同“智”,有智慧。
D.“泮”同“判”,分离;“当”同“尝”,尝试。
故选A。
1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表假设,如果;表顺承,然后;
B.音节助词,无实意;主谓之间,取独;
C.代词,他;句末语气助词,可不译;
D.连词,来。
故选D。
12.B
【详解】
例句状语后置句,句意为:古代想要把自己光明德性在天下昭明的人。
A项,判断句,句意为:谦辞礼让的心是礼的发端。
B项,状语后置句,句意为:在事物没有出现乱象之前,就要治理好。
C项,宾语前置句,“以仁为己任”,句意为: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
D项,省略句,“或以(之)封”,句意为: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
故选B。
13.A
14.B
15.D
16.(1)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
(2)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
17.通过了解一个时代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其政治状况,而利用音乐进行教化,就可以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物使之然也”,“物”是本句的主语,不是上句的宾语,应在“物”前断开,排除B;
“故形于声”,“故”表示结果,一般位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D。
本句译为:大凡音乐的本初,是由人内心的感动而产生的。人内心的感动,是因为外物的触发使其这样的。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声音相互应和,所以产生变化。变化中有了一定的规律,称为音。
故选A。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错误。文中说的是“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可见,古代帝王制定礼乐是为了教化百姓。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D.“审声才能知音,审音才能知乐,审乐才能懂得政事,因此审声就能懂得政事”错误。审声是懂得政事的前提,但不能说审声就能懂得政事。
故选D。
16.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得分点:“道”,同“导”,引导;“和”,调和;“一”,名词用作动词,统一;“以”,来。
第二句得分点:“乖”,混乱;“思”,忧郁;“困”,困苦。
参考译文:
音的产生,都是出于人类有能够产生思想感情的心。人类思想感情的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不同的声彼此应和,所以产生变化。把这种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来,就称作“音”。排列这些“音”而且配上乐器演奏,并手持干、戚、羽、旄跳舞,就称作“乐”。
乐,是从音产生的,其根源在于人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所以,人心有了悲哀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急促而衰微;人心有了快乐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宽舒而舒缓;人心有了喜悦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开朗而自由;人心有了愤怒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粗暴而严厉;人心有了崇敬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刚直而廉正;人心有了爱慕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温和而柔顺。这六种声音,并非人的内心原来就有,而是人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影响才产生的,因此前代先王对于能够影响人心的外界事物十分慎重。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礼制、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就是用来统一民心而实现天下大治。
音,皆出于人心。感情激荡于心,所以就表现为声。把声组成一定形式的曲调,就叫音。所以太平盛世的音,其曲调安详而欢乐,反映了政治的和谐。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声音的道理,和政治是相通的。
郑、卫两地的音乐,属于乱世之音,接近于慢音了。桑间濮上的音乐,属于亡国之音,它象征着政教散乱,人民放纵,臣子犯上欺下、图谋私利而无法遏止。
音,都是出于人心。乐,则是与社会伦理相通的。所以懂得声而不懂得音的,那是禽兽;懂得音而不慢得乐的,那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君子才能通过辨别声进而懂得音,通过辨别音进而懂得乐,通过辨别乐进而懂得政事,于是就有了一整套的治国方法。所以,对于不懂得声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音;对于不懂得音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乐。懂得乐的人也就近乎懂得礼了。礼、乐都能够懂得,那就叫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所以,无论多么隆重的乐,并不是为了极尽听觉上的享受;无论多么盛大的食飨之礼,并不是为了极尽味觉上的享受。演奏《清庙》所用的瑟,上面是朱色丝弦,下边是稀疏的孔,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应和咏叹,形式简朴却余音袅袅。又如大飨之礼,以水代酒且放在前列,盘子里放的是生肉生鱼,肉汁也不加任何调料,食物简单却余味无穷。由此看来,先王制礼作乐,其目的并不是要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要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18.A
19.①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②写法: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③思想情感: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
A.“经过千里跋涉”错误,“迢迢”是“远远的”意思,这里是说远远地看到华山上的仙姬明星、玉女。并非指“路途遥远”,诗人是通过想象登上莲花山,无“千里跋涉”的意思。
故选A。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手法、鉴赏诗歌的情感能力。
本题题干为: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写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可见需要从内容、写法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解答。
内容上,诗中前十句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我登上黄山的莲花岭,远远地看见华山上的仙姬明星、玉女。她那洁白的手拿着莲花,在天上凌空而行;她那虹霓制成的衣裳和飞舞着的长阔飘带,翩翩然上升至最高天。明星仙子约我共登华山云台峰,去拜访仙人卫叔卿。恍惚之间,我们同仙人们一道,骑着鸿雁飞上那青紫色的高空。这就是诗人用浪漫手法,虚构出来的洁净仙境。而后四句写洛阳一带的原野(这里的川,即原野),一群群的胡兵,纷纷来去,百姓遭受屠杀,血流遍地,染红了野草,而那些吃人的豺狼们,却一个个封官进爵,成了大官显宦! 通过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
手法上,仙境为作者想象之境,是虚写;安史之乱时的洛阳百姓遭受屠杀,血流遍地等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实写。虚写文峰飘逸,实写文风沉郁。
感情上,诗人写仙境的美丽洁净是为了反衬现实的血腥污秽,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是通过美妙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这样两种世界的强烈对照表现出来的。诗人一方面因为自己壮志难酬和现实的污秽,渴望能够超脱尘世,一方面又正视和关切现实,忧国忧民,憎恨安禄山叛军让国家混乱,让百姓流离。
20.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喻、义、庶、壹。
21.D
22.C
23.A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梦寐以求: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孜孜以求:孜孜,勤勉的样子,意指不知疲倦地探求。语境说脱贫攻坚是一部“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强调勤勉,所以“孜孜以求”更与语境相符。
第二空,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使用“休戚相关”时必须双方有利害关系,此语境是强调当地的环境和乡亲们与脱贫的关系,用“息息相关”即可,而“休戚相关”语义过重。
第三空,庄重、庄严:都指郑重、严肃。但“庄重”表示端庄、持重,多指人的举止品行,跟“轻飘”相对。“庄严”表示严肃、端重,不可侵犯,可以指人的神态,也可以指重大事物形成的气氛。
第四空,名垂青史: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名声永留史册。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两词相较而言,“彪炳史册”更能体现全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是“人间奇迹”。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以下毛病,第一,“缩小……差距、……问题”搭配不当,应改为“缩小……差距”、“解决……问题”,据此排除A;第二,“实现……,缩小……差距,解决……问题”语序不当,应先“解决……问题”,以“缩小……差距”,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据此排除BD。
故选C。
23.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冒号作用是提示下文。
A.表提示下文,与文句作用相同。
B.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
C.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面,表示后面是解说。
D.表示解说。
故选A。
24.①《大国战“疫”》近日出版﹔②该书全景式展现中国疫情防控进程和取得的重大成效﹔③该书内容翔实又具有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