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重案六组》,在当年那可是风靡一时,创下了警匪题材的收视最高峰。最近闲来无聊,又重温了一遍,无意间却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与自己在临床上曾经遇到的病例非常相似。
图源:电视剧「重案六组」
这是第一部第 18 集的剧情,剧中提到了 QS-J 中毒,其症状就像病毒性菌痢一样,腹痛腹泻。那么 QS-J 到底是什么?其实 QS-J 就是我们临床上常用的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的临床应用已有数百年历史,主要的适应证是急性痛风和家族性地中海热。
指南推荐可小剂量应用于痛风急性发作期治疗「0.5 ~ 1.0 mg/d,根据肾功能调整用量」。同时小剂量秋水仙碱的维持治疗也可作为预防痛风发作的一线推荐(1A)。
秋水仙碱通过和中性粒细胞微管蛋白的亚单位结合而改变细胞膜功能,包括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粘附和吞噬作用;抑制磷脂酶 A2,减少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前列腺素和白三烯;抑制局部细胞产生白介素-6 等,从而达到控制关节局部的疼痛、肿胀及炎症反应。
其实秋水仙碱本身毒性较小,但其在体内会代谢成具有极强毒性的二秋水仙碱,对消化道、造血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都有极强的刺激作用。说明书中指出秋水仙碱是细胞有丝分裂毒素,毒性大,一旦过量缺乏解救措施,须格外注意药物过量。病例 1:男性,21 岁,情绪激动后自服秋水仙碱 91 片后出现呕吐、腹泻稀水样便,伴阵发性腹部绞痛,毒物分析是血液中秋水仙碱成分 305 ug/L(中毒量 >50 ug/L),收入院。病例 2:男性,40 岁,因腹泻伴发热 2 天,发现肌酐升高半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 2 天进餐后出现腹泻,黄色水样便,伴发热,最高 39°C,予补液、依替米星等治疗 1 日,症状无好转,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追问病史,患者痛风史,近期自行将秋水仙碱加量「具体不详」,入院后毒物分析示血液中秋水仙碱成分 67.5 ug/L「中毒量 > 50 ug/L」 。上述两个病例,入院后均行 CRRT「血液灌流 血液滤过」,但最终均抢救无效死亡。在临床上,秋水仙碱中毒并不常见,文献也多为个案报道。一般认为,秋水仙碱剂量在 0.5 ~ 0.8 mg/kg 对身体有毒性,剂量高于 0.8 mg/kg 可致命;但国外有报道摄入 0.4 mg/kg 秋水仙碱 35 h 后引起死亡的案例。秋水仙碱中毒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与药物摄入剂量相关,通常表现为:第一阶段「10 ~ 24 小时」早期胃肠道症状,低血容量,白细胞增多;第二阶段「2 ~ 7 天」神志异常,肾衰竭,横纹肌溶解,造血抑制,酸碱失衡,心律失常。患者通常于第二阶段死亡。第三阶段「7 天以后」脱发,白细胞反弹,电解质代谢紊乱。对于秋水仙碱中毒的治疗,目前仍以血液净化为主。因秋水仙碱经胃肠道吸收在体内广泛分布,表观分布容积大,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因此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基本上无效。血浆置换疗效亦不确定。体外实验表明,活性炭对秋水仙碱具有很强的清除作用。对于药物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解毒药物。秋水仙碱特异的 Fab 片段可能是未来比较有前景的解毒药物,但目前尚在实验阶段。总的来讲,秋水仙碱中毒死亡率极高,目前无确定有效的治疗抢救措施,临床上仍应以预防为主。对于服用秋水仙碱的患者,医生一定要向患者强调安全用药,切不可擅自增加药量,不要让救命药变成夺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