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争一口气还是忍一口气?看看李广和郭子仪的对比,你就知道了
汉朝的“飞将军”李广,生前威名显赫,死后流芳千古,不愧是一代名将。他一生经历七十余战,确实充满了传奇色彩。
李广的为人,绝不是守财奴、吝啬鬼之流。每逢朝廷赏赐,他必定全部分赏部下;每逢行军宿营,全体士兵未饮上水,他绝不先饮,全体士兵未吃饭,他绝不先吃;在军营中与士兵同宿同食,直至死时,家中也没有积下余财。
这样一位将军,应该不是“小气”吧?但事实上,李广在物质上很看得开,在气度上,在胸怀上,却过于狭窄。
他曾经被贬为平民,回到家乡赋闲。有一次,他带一个随从出游,在朋友家喝酒到晚上。当时这一带实行宵禁,因此,当他骑马归来到了霸陵亭就被截住了。
李广的随从喝斥拦路的人,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恰巧执行宵禁的霸陵县尉也喝多了酒,便粗鲁地回答:“就是现任的李将军也不能违犯宵禁,何况是前任将军呢?”
结果就把李广扣留下来,扣在驿亭过了一夜才能回家。想必这使李广感到十分的不痛快吧。后来,他有机会复出,任右北平太守。他就借上前线驻守赴任之机,要求皇帝准许派遣霸陵县尉随军赴任。
到了军中,李广就把霸陵县尉斩了。
本来嘛,县尉虽是粗鲁一点,但他是在执行公务,李广是犯了法。即使李广不能原谅他的冒犯,也只是私怨,是小事,竟然至于因一口恶气而公报私仇,挟嫌报复,这就十分典型地表现了李广心胸的狭隘和对法律的偏见。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弱点,才影响了这位才气过人,智勇无双的将军无法担当更大的重任。但他并不觉悟,他曾就官运询问阴阳家王朔时,王朔启发他:“将军是否曾经做过引以为憾的事呢?”
李广只承认自己曾枉杀800多归降的羌兵,是唯一遗憾,仍不反省杀霸陵县尉的事。
正因为李广把执法与冒犯自己混为一谈,终于在一次作战后清查责任申报朝廷的调查中,负气自杀。一代名将,忍不下一口气而送命,令人嗟叹不已。
无疑,汉朝的法律或者失之过苛,但作为将军的李广的傲气过盛,心胸过窄也是事实。
同为一代名将,唐朝的郭子仪,功大于李广,位高于李广,心胸却比李广宽阔得多。
唐代宗时,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挽救李唐江山已立下大功,手握重兵,权倾朝野。代宗大历二年,正当郭子仪在灵州打了胜仗,凯旋回朝的时候,却有居心叵测的人挖了他的祖坟,企图挑起事端。
被挖祖坟,这在封建社会是最最不能容忍的事,这口气是绝对咽不下去的。因此,满朝文武听到这消息后都惶惶不安,不知郭子仪的惩罚落在谁身上,皇帝也很害怕,怕郭子仪一怒之下,战乱重生,国家分裂混战的局面又将出现。
因此,当郭子仪上朝时,皇帝主动同他谈起祖坟的事。郭子仪当然知道朝野上下的担心,但他忍住愤恨,流着泪说:“我自已领兵打仗,长年征战,约束部下不严,部下破坏人家祖坟的事不知有多少,今天轮到我的祖坟被挖,是我不不孝的下场,是上天的谴责啊!”就这一番识大体顾大局的话,让政敌、朋友、同事们都放下了心,一场变乱由此消弭。
孟子说:“有不为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郭子仪忍得一口气,不去做报私仇的事,才能集中精力保留自己为国尽忠的权利。而李广为争一口气,可以违法杀人,为争一口气,宁死不对簿公堂,因而也就丧失了继续为国效劳,保卫国家疆土的机会。
当后人吟咏着“但得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时,不仅惋惜一代将星的陨落,而且颇为天才的飞将军争那一口气而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