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 唐诗解读——杜甫之《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注:
樗:落叶乔木的一种,有臭气。
画师:郑虔工诗、书、画,唐玄宗曾有“郑虔三绝”之誉。
严谴:严厉的惩处。
邂逅无端:遇到意外的情况。
九重泉:即九泉、黄泉,死后老葬于地下。
解读:
在安史之乱中,郑虔陷于叛军手中,安禄山授之以水部郞中,郑虔一直称病不就,并暗中与唐王室中央政权通消息。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二月,洛阳收复之后,唐肃宗给陷入贼手的官员定罪,分为六等,郑虔由于这一段经历被定罪为三等,遂遭致贬谪台州司户。在即将离开之际,杜甫特意写下了这首诗,诗人亲眼目睹好友先后遭受陷贼、贬谪、迁官、离京等一系列人生变故,所以诗题中有“情见于诗”。
首联就是郑虔鸣不平。“樗散”是诗人化用《庄子》相关语句后而自创性语言,他是想借庄子所谓“无所可用”之“散木”来形容郑虔卓越的才能而不见用于世,一直到鬓成丝之后,亦是如此,这对一个有作为的人来说,无疑是人生莫大的悲剧。虽然郑虔有“郑虔三绝”之美誉,但郑虔志不在此,故而有“酒后常称老画师”之感叹。所谓“老画师”者,其实是郑虔的牢骚自嘲之语。
然而接下来雪上加霜的事接二连三不断发生,先是好友因战乱被叛军俘获,后因这段经历被贬谪和迁官,所以颔联由贬谪之事兴发情感,“一片血泪,更不辨是诗是情”,诗中所谓“严谴日”“中兴时”这一喜一悲冰火两重天的巨大反差融浸了诗人强烈的不满。乱离之人饱受生死之虞,好不容易盼到了京师的收复,可谁知,就在其他人为“中兴时”欢欣鼓舞时,却收到好友郑虔的“严谴日”。这两句很好地利用七言律诗“二二三”的节奏,在“严谴日”“中兴时”对比的基础上,在前而加上“万里伤心”“百年垂死”,情真意切,沉痛不忍卒读。使得全诗诗意有一种渐进厚重的效果,体现了诗人一贯层层复叠、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颈联紧扣“万里伤心”,尾联绾合“百年垂死”,引出全诗后半部分生离死别之情。友人要在惶恐不安中负罪远行,而诗人却因故迟来送行,看着好友即将远去,心中不免顿生恓惶,想想以后就很难再有见面的机会,今日之别估计也就是永诀了,如果说还有再见面的机会,那就只能在九泉之下“尽交期”喽。全诗到此戛然而止,“纯是泪点,都无墨痕”,达到了全诗情感抒发的最高潮的部分,所谓“此等真境,非至性也,即文采陆离,不能造也。”
杜甫当然是忠于唐王朝的,但他并没有违心地为唐王朝冤屈好人的做法唱赞歌,而是实事求是地斥之为“严谴”,毫不掩饰地为受害者鸣不平、表同情,以至于坚决表示要和他在泉下交朋友,这不是表现了一个真正的诗人应有的人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