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伯温于泰兴建“四关厢”到泰兴人建“冢宰坊“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坔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有意思的是刘伯温算天算地,却未能算自己。他虽是朱元璋取天下和保天下的头号功臣,但却未能做到丞相,且最终死于他的政敌居于丞相之位的胡惟庸之手。相传当年胡惟庸跟刘伯温关系很不好,他唯恐朱元璋再次重用归隐的刘伯温,导致自己失宠。于是他便趁刘伯温生病,假意让医生前去给刘伯温看病,背地里却是暗自下毒谋害刘伯温,加快了刘伯温的死亡。当然民间也有说法称刘伯温是被朱元璋害死的,但由于这种说法没有记载在史册里面,因此不足为信。
翟善,字敬甫,泰兴县城人。明洪武二十一年入选国子监,授吏部文选司主事,后任员外郎、吏部侍郎、代理尚书、吏部尚书等职。据《明史》记载,翟善任职期间,选贤任能,清廉公正,极得皇帝赏识。
为了表达对这位翟善的敬重,家乡人民为他建冢宰坊,原址在泰兴泰定桥北。后在泰兴市文化博览中心正门的东面,重建冢宰坊,正对着西面的司马坊。
翟善生年不祥,但从朱元璋“善虽年少”的语气中,大致可以推测他生于洪武初年前后。据说他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被选入国子监,很顺利地通过科考进了吏部,并很快升至吏部尚书,可谓少年得志。当然,翟善少年得志有一定的背景。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的儿女亲家、开国元勋蓝玉因谋反获罪被杀,牵连被杀的竟达一万五千多人,包括当时的吏部尚书詹徽、侍郎傅友文被杀。吏部一时无主,朱元璋便相中了年轻的翟善,让他先主持一下吏部事务。想必翟善出手不凡,事务主持得中规中矩,不久便升迁做了尚书。
不要小看了吏部尚书的官职。吏部本来就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相当,可见地位之重要。况且,明太祖因为胡惟庸案,深感君主集权的必要,从而废去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宰相制度,把权利下放六部,另设大学士,作为皇帝的秘书,帮助处理政事,后来更发展为内阁组织,不断得到皇帝的重用,内阁的首辅便承担了以前宰相的职务。不过,在洪武年间,大学士的地位还远没这么重要,官不过五品,吏部尚书则升为正二品,直接对皇帝负责。吏部为百官之长,当了吏部尚书,基本上可以说是官居相位了。
前面说了,泰州和泰兴在朱元璋的记忆中,不会有很好的印象,那位与他争雄天下的吴王张士诚一定让他不会轻易忘记。但翟善这位刚刚成长起来的泰兴才俊着实让他赞誉有加。翟善应是明代八股科举制度确立后较早成长起来的一批人才。从《明史》的记载来说,他“明于经术,奏对合帝意”,功底还是扎实的。他气宇恢廓,品行高尚,作风严谨,很有做官的气度胸襟,非一般人能比。
朱元璋对当朝的文官武将,有用严刑峻法铁腕驾驭的一面,同时也给为其统治服务的官吏以相当的照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免役,在朝为官者,不仅免除徭役,而且在人身等级和土地所有权方面也都受到特殊照顾。翟善表现好,朱元璋就想褒奖他,要为他在家乡泰兴营造府第。翟善却说,家中宅基地太小,我又没什么功绩,就不要花国库里的钱了。朱元璋听了更加高兴,说:“官居宰相位,而无地起楼,善与寇准同风矣。”朱元璋又要免除他家中的兵役,翟善又说:“守卫国家的兵卒应该增加,怎么可以因为我而破坏了国家的制度呢?”再次谢绝了朱元璋的奖赏。《明史》说他“经明行修”、“名实相称”,看来确实如此。朱元璋对他委以重任,也就不让人感到奇怪了。
翟善尽管给人一种“刚开头就又结了尾”的遗憾,但继续当下去,难保不会刀锯加身。古语云:伴君如伴虎。对于那些嗜杀成性的皇帝,离开他们远一步,就等于远离死亡一步。别的不说,就说明朝,那些开国功臣,甚至于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比同诸葛亮的刘伯温都未能善终,而翟善能以宣化知县安稳而终,对他来说,又何尚不是一件好事呢?呵呵,“四关厢”终去,“冢宰坊”依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