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终身学习
写作,是成长的高速路。
于我而言,近一年来,最令我懊悔和惭愧的文章,是那篇《致张锡峰学弟:那个“一眼就能看到死”的普通人,也许就是下一位张桂梅老师》。那篇文章当时的阅读量还不错,我放在了今日推送的最后。
写作有三大命脉:立场、观点和方法。我的问题,出在了立场。
观点上,我的观点仍然不算错。我当时认为:①张锡峰替衡中背了黑锅②张锡峰备稿时个别措辞不谨慎,可能对女性产生了冒犯③张锡峰的言语无意中冒犯了平凡谋生的普通人。
方法上,回头再看,确实牵强。我不该拿张桂梅老师和一位17岁的学弟作比较,确实不公平,有些上纲上线。试问,有多少成年人可以达到张桂梅老师的境界?
最大的问题,出在立场。我的写作立场是不对,有些傲慢,过于说教,说是学长,其实是想当教师爷。那篇文章的很多文字本质上是在撒气,缺少几分平易近人和含情脉脉,确实很有问题。同时,尽管我在文中说,希望不要大家苛责学弟的过激,但我本人其实并没有做到,实属双标。
我十七岁的时候,更是啥也不懂。要让当时的我上台,肯定哆哆嗦嗦不敢说话。不知道张锡峰能否看到我这篇文章,我在此郑重向张锡峰学弟道个歉,说声对不起,是我肆意了。同时,由衷祝贺学弟考入浙江大学的强势专业,祝愿学弟在新起点开启全新的人生新篇章。
一
昨天,有人在“小胡说交流群”发了一张图片,是某家自媒体的小道消息。网传,那个从石家庄二中空降到天津高考的状元,被清华大学取消了录取资格。内容挺丰富,说得有鼻子有眼,把人家中考成绩都扒出来了。
有人问:“网传的这个不知道是真是假?”
我回答道:“不知道,暂时不要传这个。无论如何,矛头不要对准孩子。”
一分钟后,四个小胡说交流群多了一条新群规:从今以后,请多一份宽容和大度,不要直接议论和指责孩子,除非是类似少年杀人犯的极端。
我的理由很简单:不管是谁高考移民,高考移民去哪里,还不是父母出的主意?还不是父母办的手续?还不是父母早就安排好的?
冤有头,债有主。不谴责监护人,不先追究父母的责任,就对人家孩子捕风捉影、大加指责、幸灾乐祸,只有十八流的自媒体蹭流量才这么干。
孩子本无罪,枪口抬一寸。就算是错了,也是父母的责任,和他本人无关,毕竟他能决定什么呢?他能改变什么呢?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网络暴力,真的可以彻底毁灭一个孩子。作为成年人,何妨枪口抬高一寸,给风暴旋涡中的孩子一口水喝呢?
值得鼓掌的是,本号的读者素质确实高。在上一篇文章《定清清白白的规则,做清清白白的人》的评论区,大多数人在批评孩子做法的同时,都一针见血地指出:
“全家都要反思,因为父母才是熊孩子捣乱的根源。”
有谁敢拍胸脯地说,自己没当过熊孩子?反正,我当过。二年级的时候,我踩着铃声进教室,但路上买的糖稀还没吃完。怎么办?一向老实的我,决定偷偷吃光。于是,数学老师在上面讲,我在下面偷偷搅糖稀。没想到,教导主任推门而入,抓了现行。倒没数落我,教导主任选择批评我的数学老师。当时的老师姓高,脾气非常好,几乎没对我们生过气。我却欺软怕硬在她的课上吃糖稀,现在想来,有些惭愧。作为熊孩子,最让我惭愧的,是我当年所谓的“童言无忌”。十多年前,因为过度劳累,作息不规律的老爸被查出糖尿病。当时的我,不知道糖尿病代表什么,只能看见爸爸天天往肚皮打针,后来才知道那是胰岛素。尽管得了糖尿病,正处壮年的老爸,肯定还是免不了饭局应酬。饭桌上,上完菜,开始敬酒,老爸就面露难色。是啊,味道甜的菜可以不吃,但是别人敬的酒,是喝,还是不喝呢?老爸有些为难。这个时候,活泼乱跳的我,总是抢答:叔叔,我爸不能喝,我爸得了糖尿病。每次说完,饭桌上其他人就会问老爸,怎么回事啊,怎么这么年轻就得了糖尿病啊,还能不能喝酒啊?当年的我属实不懂事。得糖尿病不丢人,但终究不是好事。这种敏感隐私,怎么能随便在饭桌上说出来呢?现在想来,确实是我当年童言无忌,不懂人情世故,脑子里没有“隐私”这个概念,应该向我老爸道一句迟到十多年的对不起。如今,我的群规有一条,就是“尊重本群所有成员的个人隐私,包括群主在内”。一旦谁的发言侵犯到对方的敏感隐私,我会私信提醒,要求撤回。如果不撤,请您离开。当然,熊孩子的背后必有熊父母。“隐私”这个概念,我是到了高中才了解,上了大学之后才真正懂得“尊重别人的隐私”。从这方面讲,老爸被我扒,也不冤枉,谁让你在我小时候从来没教过我这个道理呢?
00后、10后,整体上比我们95后更加早熟。很多孩子,在很小的年纪,就懂得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时,我会为小朋友的懂事潸然泪下。上周二,有位妈妈咨询我,孩子面临小升初,是选择石家庄石门实验学校,还是选择衡水五中呢?根据我一贯的想法,不建议外地学子来衡水读初中,自然投石家庄一票。到了周四,这位妈妈提出了新的困惑。父母支持上石门实验,孩子却始终想选择衡水模式的学习。这位开学要上六年级的小朋友,坚持说:“该努力的年龄就应该努力。”一瞬间,我的眼泪流出眼眶。我擦了擦眼泪,继续说出了我的几点理由,最后鼓励道:“您家孩子真的很懂事了。有志气的孩子,在哪里都不会差。未来985肯定没问题!”回想我六年级的时候,每天只盼着周末玩电脑,打两个红警,还喜欢开修改器,哪里懂得“该努力的年级就应该努力”啊!成长是一个缓慢又坚定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17岁的孩子,一到18岁生日那天,就突然完全成熟,这不可能。更难的是,很多孩子,连稳定成长的机会都没有。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上,他们得不到父母足够的陪伴,被家庭突然推向混乱和孤单。当中幸运的,从被迫早熟艰难迈进自立自强;不幸运的,在被迫早熟的路上几近夭折。
闺女班上有个男同学,初一第一次班会自我介绍时,就在全班面前痛哭流涕,说自己父母离婚,打小和爷爷奶奶长大。
我儿子班上有个女孩子作业从来不写,父母离异,自己上下学,冬天手都懂得流浓水。她的妈妈打扮得漂漂亮亮,闺女穿得脏兮兮,我们一看到那个孩子就觉得心痛。
我们这边有个小学女生,本来阳光开朗,成绩不错。因为爸爸找了小三,妈妈跳楼不久,爸爸就和小三结婚。女孩的成绩一落千丈,连高中都没考上。
俺家孩子说,班上有个女同学,家里非常重男轻女。她妈妈经常对她说,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你弟弟的,你现在已经十八岁成年了。她家里只负责女儿第一学年的学费和第一学期的生活费,剩下的全靠女儿自己做家教挣钱。这位女孩成绩非常好,很独立,就是特没有安全感,非常恐惧社交。
我外甥女说,有个女同学父母双亡,没有老人带,只好跟着姑姑。姑姑经常虐待她,经常打她。孩子现在大一,一个月只给400生活费,暑假没家回,只能自己打工。孩子性格特别孤僻,不和人交往,心理问题严重,经常自残。同学们想帮她,她不接受。
我爱人班上有个孩子,小学五年级了。父母离异,谁也不想带孩子,就每个月给孩子一些钱,这孩子从四年级就自己住,自己做饭,自己上学。有时候老师看到孩子没来上学,就去孩子家里找。孩子说,睡过头了,不香去了。老师联系父母都是白扯,父母直接说孩子一个人住,有事直接跟孩子说。很多表格都是班主任帮忙填,家长会从来不见他的父母。
因为父母离异,有位十一二岁的女孩自己住,自己照顾自己。班主任曾问过孩子,你自己晚上不害怕吗?孩子说,平时不害怕,就是下雨打雷的时候害怕过。
今年各地颇不太平,雨水格外多。如果我有超能力,真想问问上面这几个孩子:打雷的时候,你们害怕吗?要不要吃点东西?在我们的视野盲区内,不知有多少孩子,从小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陪伴和正确的引导,就被匆匆推进了社会,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条条框框。一时糊涂,猪油蒙了心,办了傻事,干了坏事。能全怪孩子吗?在2021年,如果我们只是一味谴责,只会高呼“他还是个孩子,不要放过他”,动不动就重刑伺候、大棒加身,而不是深入研究背后的心理学成因,并引以为戒,强化父母的引导和陪伴,那么,类似的悲剧一定会反复上演。在人大上学时,同楼层隔壁学院的一位同学,让我们这些外人刮目相看。本科时,这位同学不爱学习。抽烟、喝酒、打牌、沉迷网游,他都干过,还严重违纪过。虽说保住了毕业证和学位证,但是学分绩极为差劲,别说保研,毕业都勉强。怎么办呢?考研吧。这位兄弟熬了六个月,擦线考上,终于有学上。万万没想到,那位同学,现在是隔壁学院在学术之路上最有前途的,放弃了北大博士,正在德国读博,掌握了多门小语种,着实令人敬佩。后来,我们才知道,多年前,他家里出了严重变故,对他打击太大,一度萎靡不振。还好,学院没有放弃他,班主任一直在帮助他,这才有了这位未来的学术之星。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孩子本无罪,枪口抬一寸,切勿大开杀戒。作为外人,我们永远不知道,那些强装成熟的孩子,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艰难、辛酸和委屈。我们更不会知道,那个曾经被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后来会爆发出多么强的反弹。莫欺少年穷,给年轻人多一些宽容和温情,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靓丽风景线。祝愿所有曾经被误解、歧视和蔑视的孩子,都能尽快重整旗鼓,告别混乱的过去,奔向崭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