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绘画之间有哪些共同之处?画家要不要学诗词?

导言:当代的“展览山水画”为何引起那么多人的争议和讨论?其争议背后之根源到底何在?是丧失了中国笔墨精神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其实出现这种“展览山水画”的背后根源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的。但其中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当代的展览山水画家,他们不通诗词,不精书法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山水画为何要与诗词文学扯上关系?诗词与山水画有什么必然联系吗?本文对此问题作一简单探讨和分析,欢迎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关键词:山水画;诗歌与绘画;以诗入画;以画入诗;

如想了解更多的书画笔墨知识和用笔技巧,点击加关注,下期更精彩!

专栏
中国山水画要义精讲
作者:山水弘毅xsy107
¥129
19人已购
查看

倪瓒《容膝斋图》

一、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共同之处简要剖析。

诗歌与绘画本来就是一体的,有很大的共性。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一个是眼睛能看得见的绘画形象,一个是眼睛看不见的语言文字,却让人读过之后,在脑海中浮现不同的意象。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诗画的共性,苏轼曾说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孔武仲也说道:“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元代杨维桢说:“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可见古代有识之士在诗画的共性问题上,他们很早认同这一理念,达成了普遍的共识。

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共性主要体现在:

1、诗歌和绘画具有“存形”的特性。

所谓的“存形”,其实就是以某种具体形式再现主客观物象的一种过程。诗歌和绘画都是以自然物象为主要原始依据,经过头脑的酝酿构思之后,把感受最深的能契合自己内在情感的主观物象,通过诗歌和绘画这种形式表达出来,观者就能获得视觉和心灵上的触动和启示。

苏轼在《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中说道:“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愿公作诗慰不遇,无使二子含愤泣幽宫”。邵雍也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 蔡絛在《西清诗话》中说道:“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等等这些诗句短语都是诗画的“存形”共性。

专栏
走进黄宾虹山水世界
作者:山水弘毅xsy107
¥59
37人已购
查看

黄宾虹 溪桥诗思 1948年作 69×36cm

2、诗歌和绘画都是依赖丰富的想象为基础的创作活动。

东晋顾恺之说的“迁想妙得”,谢赫在六法中提到的“应物象形”、“经营位置”,荆浩在《笔法记》中强调想象力的重要性:“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苏轼也说:“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这些言简意赅的画论题画诗句,都道出了诗画都是依赖丰富的想象力,才可能创作出绝妙佳品的。

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只是精品绘画和绝妙诗词的基础,而要真正把心中的丘壑和块垒形之于纸笔,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自然物象之美与诗词绘画形象之美区别是很大的,诗词和绘画绝不是自然物象之翻版,而是诗人和画家在头脑中酝酿成熟后的、再加工后的东西。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注入画家炽热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否则,创作出来的诗词和绘画就不能打动人。

黄宾虹 《诗意山水册》十一开01

3、诗歌与绘画都“重神轻形”,着眼于“得意忘言”、“象外之境”。

诗歌和绘画都重视象外之意,不仅仅满足于形似,而重视内在的精神气韵。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理论,正是这种绘画理念的表现。

谢赫在《古画品叙》中说道:“若拘以物体,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宗炳在《画山水叙》中也指出:“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也说:“境生于象外。”这种学说很快被画家所采纳,强调诗画的写心畅神之终极目的。

二、画家该不该学习诗词?对绘画有何帮助呢?

诗词和绘画是可以互补的,画之不足,题诗补之,可以延伸画外之境。

吴龙翰《野趣有声画序》:“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 方薰《山静居论画》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邹一桂《小山画谱》说:“故善诗者诗中有画,善画者画中有诗,然则绘事之寄兴,与诗人相表里焉。”

可见,画家精通诗词是增强画面意蕴的利器。近代黄宾虹、齐白石、吴昌硕等人,他们之所以被称之为当代大家,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都是诗词高手,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当代山水画家需要恶补的东西不是绘画技法,而是诗词文学修养,只有综合修养提高了,才能真正进入自由创作大境界。

黄宾虹 《诗意山水册》十一开02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诗歌与绘画具有的存形、想象力、以及重神轻形的共同特性,表明了它们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促进和转换的。可以“以诗入画”,也“以画入诗”的,诗画的这种互补性是非常值得研究和重视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