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考上清华北大是他们一生最辉煌的时候,以后就默默无闻了?

最近,有网络在网络上发问:

有人说考上清华或北大是大部分人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候,后面默默无闻的多,你怎么看?

个人觉得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很多学霸在高考中,考上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的时候,就是他们一生中最巅峰的时刻,自己也没想到,后来就慢慢“消失”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第一、高考的关注度太高

高考是我国第一大考试,是目前所有考试中,参加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关注度也是最高的一场考试。今年高考报考人数突然1000万,也就是说,高考至少牵涉到了上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而在国内,大部分家庭也都经历过高考,高考是很多人改变命运最主要的途径。

因此,我们看到,每年高考的时候,绝对是最热闹的几天。而高考中,最受关注的又往往是那些考得成绩好的学生,说实话,考得差的学生,除了自己家里人关注,社会上是不会有人关注到你。比如今年高考中,人气最高的几分考生,上海的武亦姝,广西的杨晨煜,湖北的常书杰,浙江的徐嘉骜,个个都是学霸型的。这些考生,不出意外,最后都会被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录取。而他们中间,在今年高考中,也是赚足了人气,除了武亦姝成名很早之外,其余的人,今年暑假绝对是他们人生中目前最辉煌的时刻。

第二、进入大学后,是人生分化的开始

以前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进入清华北大后,你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多大”,确实是这样。虽然都是高考后进入的清华北大,但这背后的差别是巨大的。

有人是通过裸分考进去的;有人是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得到了降分录取;有人是通过竞赛保送的;有人是特殊招生进去的。每种不同的途径,反应在学生身上的素质是有差距的。

而更大的差距表现在进入大学校园以后。昨天,清华大学2019年本科毕业生毕业典礼上,来自甘肃镇原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学生张薇,作为本科毕业生代表发言,在她的6分钟发言里,最开始就陈述了自己家乡教育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别。

张薇说,她高中时,代表学校去省城参加物理竞赛,在实验环节连仪器都没见过,当她找到实验仪器开关的时候,竞赛时间已经到了。后来张薇凭借自己的努力,最后成功考入了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当她进入大学后,发现了与其它来自大城市同学之间的巨大差距,她竞选班长失败,她竞选实践队长失败,就连平时的微积分作业,她需要花费比别人多出三四倍的时间,体育课上,仰卧起坐100分,她也只能拿到20分。

类似张薇这种情况非常多,很多寒门学子或者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他们中学阶段凭借自己的努力,考进了清华北大这种的高等学府,由于平时条件有限,当他们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综合素质跟其它同学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口才没别人好,才艺不如别人,组织协调能力不在一个档次,见识也没别人多”,这些差距都是在进入大学前,慢慢积累下来的。只是在进入大学后,开始彻底爆发了。

大学是个大舞台,进入大学后,才是人生真正开始分化的时候,而很多在中学阶段只会读书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如果还只是会读书,那么跟其它同学之间的差距就越拉越大了。

第三、毕业后,人的命运完全发生了改变

经过大学四年的洗礼,学生之间的综合素质开始拉开差距,有的学生在清华北大里,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全面提升了综合能力,能文能武;而有的学生从进入清华北大后,开始堕落,自以为带着高考状元光环进来,“老子天下第一”,于是开始挥霍青春。

比如今年湖北高考理科状元常书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5年作为湖北钟祥状元进入了北京大学,根据知情人叙述,进入北京大学后,沉迷于游戏,天天逃课,甚至连考试都经常不参加,最后在2018年大三的时候,被北京大学劝退,再次回去复读。当然,今年再拿湖北省理科状元,实在是出人意料。

因此,从清华北大毕业后,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命运完全发生了改变,有的人变得默默无闻,甚至可能都不如其它学校的毕业生,这一点都不稀奇。

第四、清华北大学生就业方向决定了部分人默默无闻

从最近几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就业质量报告来看,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做出的选择来看:

(一)大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其中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出国留学,而这部分学生最后回国的比例相对较低。这部分留在国外工作的学生,哪怕是成就突出,大部分人可能也不一定会知道。

(二)部分就业的学生主要选择了体制内,清华北大的毕业生,目前最喜欢的工作主要是以体制内为主,包括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而这些体制内,短时间内就出人头地,声名大噪还是很难,真正最后成为大boss的少之又少,大多数人最后确实是默默无闻了。

结束语:我们要相信一句话,不管各行各业,拔尖的都是少数,大部分人最后的归宿都是默默无闻,过平凡人的日子。哪怕是在高考中曾经辉煌地考入清华北大的学子,大部分人仍然只能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罢了。

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欢迎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