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复读我最中肯的建议,请转给你身边有需要的人

先飞工作室

帮你填报不是目的 教你填报才是初心
9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两个月前的今天,2021年高考落下帷幕。这两个月中,考生和家长都经历了漫长、期待又怀揣不安等待成绩的半个多月;在纠结、焦虑、举棋不定的十多天中,把高考志愿报完了;接着又是半个多月漫长等待录取结果的煎熬过程,以及最后在家里坐等录取通知书送上门来的那份期待和喜悦。
人生没有几次机会,会让你的心情像这两个月一样如同过山车似的起起伏伏,这就是高考的魅力所在。
相信此刻,已经有不少同学们和家长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虽然郑州疫情仍然像一把利剑悬于我们头顶,但已经没有了前两月中那份等待与选择的焦虑和不安。还有更多的则是在等二本的录取通知书,或是同样期待未来几天专科录取结果的考生和家长。
应该说,熬过高考的同学与家长,不论将来就读的学校层次如何,都应该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赞,你们可以安心准备入学前的学习和规划了。但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略另一个群体:复读生以及徘徊在复读和大学就读边缘,备受煎熬的孩子和家长们。
最近的日子里,总有不少同学、家长找我聊天,想征求我对复读的看法,这些人当中,有些是已经在复读学校,家长还存有疑惑的;有些是怀揣录取通知书,对学校不满意的。
复读生这个群体很特殊,他们经历过了一届高考,作为过来人按理说具备了更丰富的高考经验,但他们又刻意隐藏自己,不甘心,不想承受过多的期待及别人“异样”的眼光。复读学生和家长,都承受着旁人难以理解的压力和痛苦:繁重学业的煎熬,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
很多亲戚和朋友都会力劝你不要复读,要不要听他们的?其实亲戚朋友都是高考的局外人,除非他们家里也有刚经历过高考甚至复读的,不然他们很难给你一个准确的一手信息。
之所以周围的人都劝你不要复读,这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亲密关系的免责心理机制。简单的说,如果周围的人劝你复读,万一第二年你考不好肯定会落埋怨,而不劝你复读,至少不会产生额外的风险。他们的理由是“别复读了,再来一年说不定还不如去年”,这句话看似有道理,但真实情况是绝大多数复读的学生都能比去年有所提高,只是幅度大小不一而已。
在复读这个问题上,不要过多参考局外人的话,要自己拿主意!
长话短说,这里我想就三个方面谈一谈我对复读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大家从中能获得一些启发和帮助,在灰暗迷茫的日子里坚定自己的选择。
本文主要内容:
一、复读生当前面临的境况
 
二、哪些人适合/不适合复读?
 
三、要取得更好的复读结果,我们应该做什么?

  一、复读生当前面临的境况

通过报考结束之后这一个多月来与家长和学生们的沟通,我发现复读生或者有意向复读的人群有两类:
第一类是高考结束或是知道自己成绩的那一刻,眼见自己能报考的学校远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直接选择复读的,这部分学生自身很坚决,但是父母多少存在疑虑和不安,这种困惑主要集中在他们不清楚自己的孩子复读这一年是否能有所提高,能提高多少?
第二类是报考结束后,要么因为滑档、退档,要么因为录取到了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学校和专业,前者或专业被调剂的尚能理解,后者因为录取之后不愿意去的家长和学生真就该批评了,你不接受的学校和专业为什么要报呢?不晓得我们河南高考有多难?自己不想上就不要报志愿,把机会留给其他想上的孩子多好!
我们大多数都是第一次甚至唯一一次经历高考,这样的举措也情有可原,而实际情况是,手握录取通知书且不满意要复读的,是准复读生里最纠结的一部分。
不管是已经复读的还是将要复读的学生和家长,他们都要面临这样一些难题:复读一年如何提升?怎么抵消高考的不确定性?复读这一年孩子压力过大,出现心理问题怎么办?
这些都是我们复读生和准复读生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学生对自己的不确定,以及父母对学生、父母之间的意见分裂。当然,那些全家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的复读家庭不在我们今天讨论和帮助的对象群体里,但即使这类家庭,依然也也会因复读的不确定而担心。
现实情况不会随着你的担心而有任何好转,且父母的过度担心反而会像一个负能量黑洞一样吞噬着孩子,让ta本来坚定的复读意志也出现摇摆,进而影响后面的学习效果。更有甚者因为父母之间见解不同,造成的家庭意见分裂给孩子造成了二次伤害。
以上还只是复读生面临的主要困难,除此之外,找复读学校、住宿起居的不便、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环境和同学之间的差异、复读生的巨大隔离感都是我们要面对、要解决的问题。
还有已经被录取但想要复读的同学,还要考虑河南的实际情况:被录取不报道、不就读造成当年招生计划浪费的考生,会纳入失信记录,将来报考平行志愿的本科和专科普通批会被限制,只允许报两个平行志愿院校。
看来复读我们真的要谨慎一些了!
读到这里,如果你说“哇,复读这么难,我只是成绩出来之后和被录取之后心情有点小失落而已”,那么复读的念头就到此为止吧,接下来好好去了解你的专业和院校,找到未来自己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源,把高考的遗憾,留在大学里去弥补!
如果你们充分了解我上面提到关于复读生所能遇到的困难和不易,还坚持要复读的话,接下来不妨看一看我对复读生的建议,什么样的人适合复读?

  二、哪些人适合/不适合复读?

先来讲一讲我见到的复读生的画像,他们都是哪些类型的:
一类是确实高考发挥失误,高考成绩与平时成绩相差甚远;
一类是自我定位不准确,认为自己考试水平很高但实际能力达不到,自我感觉高考成绩不理想但实际与平时差别不大的;
还有一类是报考失误,录了自己不了解,不愿意接受的专业。
这三类考生看似都适合复读,尤其是第一类,但其实我们没有考虑到选择复读所要包含的几大因素:成绩、科类(文科还是理科)、自控力和意志力、情绪与抗压能力等,我从这几个因素来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利弊得失之后再决定要不要复读。

  成绩

这是很多复读生和家长问的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样的成绩适合复读?
到底什么样的成绩适合复读,我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但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太高和太低的高考成绩复读都不太合适。
高分段的考生基本上就进入一个瓶颈期了,很难突破。高考是一个十分内卷的东西,假如你今年成绩不错,已经录取到一个985或者211能接受的专业,这些院校和学科平台之间本身差距并没有其录取分数上呈现的那么巨大,进校努力学习依然有很多机会保研、深造进入更高层次的学府,选择复读反而还会增加更大的不确定性,你也不能保证明年的复读结果,很大可能是经过一年的努力之后,只是略有提升,能报考的院校和专业跟去年差别也不大。
成绩太低的学生也不适合复读,客观的讲,正常发挥成绩在400-500之间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自控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进的,复读一年很可能就是再换个专业,或者换个学校。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提高,而且普通院校之间差距也不大,对于二本院校来说,A校和B校相差30-40分,但到了社会上,它俩的认可度差别很小,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个人能力和成长轨迹,所以与其再花一年复读,不如早早进入大学,多学些实际有用的课程,提前准备考研或者工作实习。
那么哪个分数段的考生适合复读呢?中分段和中高分段,也就是徘徊在560-600分左右的,这些学生基础不差,只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高三没有用尽全力学习、亦或是考试发挥失常,从学业上讲,这部分学生的提高空间最大。从报考上讲,复读一年增加的20-30分,可能就决定你是否能进一个更高的院校平台或者一个前景更好的专业。
专业固然重要,但985和211平台在当下的社会认可度和用人机制下,仍然保持了很高的认可度,更重要的在这些平台上你的能力和人脉关系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另外也不能固化思维,诚如我上面所说不同分数段的学生在选择复读时的取舍,但也要注意成绩是一个动态的因素,有些同学高三以来一直保持向上的姿态,学习渐入佳境,高考到来的时候ta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假如再给几个月,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这样的学生就不要需要考虑分数段了。
还有一种情况可以选择复读,就是我上面所说,高考出现重大失误,与平时成绩差距很大的,但也要尊重孩子,有些同学不想再经历噩梦般的高考,考的差也愿意走,父母就不要强迫他们复读了。
不一而论,重要的是要结合自身情况。
  科类
是否复读,跟文理科有关系吗?当然有!这要从文、理科的学习和考试规律来分析。
理科中的理化生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固定的公式、定理和推论以及解题思路,高考试题则是侧重这些知识点的熟悉应用,简而言之就是熟能生巧,理科生通过再多一年的刷题和错题集整理,只要用心,完全可以将自己对学科知识的熟练应用程度再提升一个层次,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复读结果和成绩。
文科则不然,政史地偏主观,它们不像理化生有很强的规律性和客观性,高考文综的题目的开放性很强,比如今年乙卷历史有一题让考生去分析一名优秀的历史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这对平时注重背知识点和模板的文科生来说就很不友好了。文科的提升重在积累,而复读这一年很难完成一个优秀文科生应该花几年时间去完成的综合能力培养,因此文科生的复读效果预期就不如理科生。
从业多年,接触了很多复读生,我观察的结果是:多数文科生复读效果不明显,而理科生复读效果较好,即使没有很大进步的理科生,在报考和志愿选择时要比前一年更理性、更有经验了。
这并不是说所有文科生都不适合复读,我不喜欢一刀切的看问题,只是从宏观、多数人的条件下去做分析,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一定要结合自身条件,不要让任何人阻挡你做出选择的权力。
不考虑成绩的话,单就说复读这一年对一个人的锻炼,统计显示,复读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整体上比应届生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更不容易自我放纵,他们当然明白自己这一年吃了多少苦!

  自控力

前面的成绩、科类都是复读的客观因素,下面咱们聊聊复读的主观因素:自控力。这也是复读与否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开头提到,有一些孩子选择复读单单只因为不接受自己的高考成绩,通过平时的观察发现到他们并不是非常自律的学生,想要的太多而实际行动太少。学习力提不上去就很难谈复读效果。
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学习力往往呈现波浪状,考前紧张,为了应付考试突击学习,考后很放松,甚至有一次、两次取得好成绩后就开始浮躁,整个人飘起来,这即是复读生的大忌,也是所有高三学生的大忌。
这类学生往往有个特征,下意识里会让自己的成绩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比如某个同学,平时班上20名,考到10几名的时候自我放松一阵子,跌到30名开外的时候就赶紧抓紧学习迎头赶上,这样一来一回几个月,成绩一直稳定在20名左右,如果持续这样的状态,复读一年意义何在?
这是一种自我平衡,尽管他自己、学校、社会和父母不断的用打鸡血和鼓励的语言来督促,但人家成绩在一个水平线稳稳地起伏,很多自控力差的孩子表现都是如此。
  情绪与抗压能力
高考是一锤子买卖,无论你平时成绩多好,高考这两天出问题就是前功尽弃,可能一个学生自制力很强、学习力也足够、成绩还不错,满足了以上几个条件,但是情绪和抗压能力非常非常差,就是我们嘴里经常说的那种临大考就崩的人,那么复读要慎重了。
有些学生,尤其是女孩子在这方面表现略差于男孩,平时成绩不错,也很认真的一个孩子,临到大考就崩盘,而且呈现很强的规律性,那么即使复读一年,临进考场依然会有很大的情绪风险。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跟孩子促膝长谈,找找ta大考情绪出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不能一味的只顾学习,考场失败是我们应该极力去避免的。如果孩子表现出很强的畏考心态,必要的话可以找一位心理咨询师来进行疏导,但千万不要轻率地去用一些精神药物,这类孩子多数只是认知、习惯和情绪问题,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不要小题大做。
多数孩子的情绪问题,不都是没有或是很严重这两种极端,而是维持在一个中间水平,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有最好的调节机制,压力过大时每个人都会产生一些应激反应,发脾气、玩一会游戏和手机暂时逃避压力,甚至是贪吃和购物。
应激反应因人而异,作为家长应该要看到孩子之间的区别——ta可能是这一段时间压力太大,想调节一下,没必要把一些娱乐行为上纲上线,复读的孩子也不容易,应该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放松时间。

三、想更好的复读结果,怎么做?

如果你排除了自我疑虑和怀疑,也分析了自己复读的可行性,做好了充足了准备的话,那就不要有所顾忌,坚定的选择重读高三。
我们复读是为了什么?很简单,提高成绩,争取明年能报考更优质的高校。没有提升或是提升幅度很小都是我们应该极力去避免的。
在此基础上,复读的同学们应该有一个相当强的觉悟和认知:这一年不仅要重塑自己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要重塑自己的认知、学习力和学习习惯,成绩是基于这三者的提升才会提升的。
  建立更明确的学习认知
首先你要认真分析一下今年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自己基础不扎实?刷题太少还是错过了最后查缺补漏的错题练习阶段,学习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环紧紧相扣,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高考的失利。
在平时咨询过程中发现,不少有复读意向的学生,根本没有自己去分析下今年高考失利的原因,他们都喜欢归结为考的不好。考试是一门技能,任何技能的获取都需要有一定熟练度的支撑,对高考来说,考的不好表面看是发挥欠佳,深层原因则是你的学习链条出了问题,该练的题没有练到,错题本没有或者只是应付学校老师检查简单整理一下,也没有后面反复刷错的步骤。
多从自身找原因,多做自我分析,努力学习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话,需要你从最小单元做起,刷题、错题、背书,把每一个环节做好,坚持学下去,这是最基本的学习认知。

  学习力

学习力是个很抽象的概念,有些同学熬夜学习,堆学习时间,每天学到很晚,算不算学习力强?不知道,我认为的学习力,是效率而不是简单的时间堆积。
同样是4个小时,我们来比较一下。
比如A同学学习3个小时,从开始制定学习目标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的内容和想要达到的目的清清楚楚,这才算学习力,目标——过程——结果反馈,学习任务形成了一个闭环,学习的时间内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剩下的一个小时休息一下,或者利用这些碎片时间背背语文和英语的内容。
再比如B同学学习,没有自己的计划,上来就抓着作业或者卷子开始练,写完之后也不去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认为只要完成这四个小时的学习,就算是完成作为一个学生的任务了。他学4个小时,效果跟前面的A同学能比吗?
学习力是判断一个学生有效学习的标准,带着目的性去学,学习过程中坚持,及时纠错,找缺补漏反馈学习效果,非如此,你的学习就一直停留在低效阶段,那就难免会有“越学越累,成绩也不见涨”的苦恼。

  学习习惯

这样的画面经常见到:父母说孩子很努力,学习到深夜,成绩不见提高甚至还有退步,问原因,清一色的回答都是: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对。
学习习惯也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习是一个具体的行为,离开具体的方法谈习惯是无用的,就比如你告诉一个体重严重超标的人:你该减肥了。这样的话基本没用的,你应该告诉他每天应该早起慢走,逐渐开始做一些力量型的训练,具体有哪些可以短期燃烧脂肪又不损害关节,还有早中晚的食谱以及限制类的食物,最后还需要不断地去监督他,这太难了!
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抛开具体方式谈习惯没有意义,习惯是从具体行为中长期坚持而来的,也就是说,你只要去学、去做,长期坚持下来即可,不需要那么多的长篇大论。
刷了一周理综题就想提高成绩?那不行,你得持续坚持刷上一个月以上。整理错题没耐心?不能安排时间重复做,这也不行,既然错题本那么重要,你就要坚持每天整理,每周或者定期再做一遍,这样时间长了才有效果。
关于学习方法,我想每一个同学从身边的人身上听到的够多了,这些方法我认为都很好,只是需要你去坚持执行,在执行的期间不断修正以适合自身情况。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别等任何人告诉你现成的经验,只需要你把一个学习方法认真执行,坚持下去就行!
很多成绩优秀的同学,就是把学习中的一件或者几件事情做好,他们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坚持。
只要我们能把以上三个问题理清,知道自己复读这一年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不断坚持学下去,明年的高考一定会比今年更上一层楼。
不要被不确定性束缚手脚,想的再多,不确定性也不会消失,不如埋头苦干,在过程中慢慢锻炼、升华自己,复读的意义真不是能提高多少分数,而是通过这一年的重塑,产生一个更好的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