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血虚、 阴虚、阳虚?如何调理,一文讲解!值得收藏

虚劳,中医指因多种慢性衰弱性证候的总称,我们也可理解为多种慢性消耗性和功能衰退性疾病,如严重贫血,恶性肿瘤,胃病,消化不良等慢性疾病及严重出血,大病久病,长期营养不良等失于调养,患者所表现的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形体消瘦、自汗盗汗,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诸多证候。
  • 虚劳的鉴别
值得注意的是,虚劳属于“病”的范畴,不同于内科其他疾病的虚证,内科虚证有固定的主证,以脏腑气血阴阳某一部分损害为主,病变脏腑单一,比如眩晕的气血亏虚型,虽有气血亏虚的症状但主要还是以眩晕为最突出最基本的表现,而虚劳无固定的主证,为病名诊断,是脏腑气血阴阳多方位,多层次的损害,以临床出现一系列精气亏虚的症状为特征,本质是证与证之间的多种组合,呈慢性演变发展,治疗难取速效,甚至难以取效。
  • 虚劳如何用中药调理?
治疗虚劳,在针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还是以补益为原则。补益必须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也就是我们说的辨气血阴阳,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药;密切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用方药,即辨五脏虚候,以加强针对性治疗。
虚劳可辩证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等。
气虚证是最常见的一类,又以肺气虚和脾气虚为多见。主要症状表现为语声低微气短懒言,头昏神疲,肢体无力,面色白而无光或萎黄,舌质淡,或有齿痕,舌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补虚,方剂可用四君子汤加减、补肺汤加减;常用中成药如十一味参芪胶囊、参芪十一味颗粒、玉屏风散、补中益气丸等。
血虚证以心,肝血虚为多见,脾血虚与心血虚常并见。主要症状表现为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面色淡黄或淡白无华,唇,舌,指甲色淡,妇女经血量少,甚至闭经,肌肤枯糙,苔少,脉细。治宜补血养肝,方剂可用四物汤加减、养心汤加减;也可用中成药如归芪口服液、再造生血片、四物颗粒、薯蓣丸、归脾丸等。
阴虚证五脏常见,但以肺阴虚,肝阴虚,肾阴虚为主。主要症状有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夜晚睡觉出汗,手足心热,面颧部发红,口燥咽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唇红,舌质光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无力。治宜养阴生津,方剂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左归丸加减;常用中成药有百合固金丸、人参固本丸、左归丸、河车大造丸、知柏地黄丸等。
阳虚证常常是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多见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主要证候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或晦暗,精神疲倦,气息微弱,口淡不渴,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以下肢为主;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印,苔白滑,脉细微或沉迟。治宜补阳温中,可用附子理中汤加减,保元汤加减、右归丸加减;也可用中成药如右归丸、补白颗粒、四神丸、附子理中丸等。
  • 用药护理
我们知道补益方剂宜武火煮沸后再以文火久煎才能使药效尽出,重视正确的煎药方法,细节等是很必要的。汤剂宜温服,散剂,粉剂可用温开水送服,膏剂用温水冲服,严重者要少量频服。用药后要积极观察药效,留意不良反应。
虚劳患者除遵医嘱用药,积极治疗外,还要配合护理干预措施,良好的日常护理调摄对病情好转,治愈起重要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