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头似锦”与“艰苦受尽”——京剧唱词异同摭谈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作者:刘新阳)

京剧《女起解》中,苏三在解押途中有一句唱“每日里在院中缠头似锦,到如今只落得罪衣罪裙”,这句唱词表现的是苏三回忆自己当初在妓院时的生活状态和眼前的凄惨遭遇。虽然,京剧的唱词在文学性上无法与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相比,但在通俗大众的层面上看,这两句唱词确也在对比中起到了抒情达意的效果,因此,作为“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先生,在演出该剧时一直坚持着这样的唱词处里。

京剧界还有句俗谚叫做“十戏九不同”,这句俗谚的意思是戏剧贵在独创性,最忌千篇一律。每一出戏的演出,都应根据其不同的故事内容、主题思想在艺术处理、技术运用、表现手法以及风格特色上,都要有所区别。这样的主张和见解本无可厚非。因此,“四小名旦”之一的张君秋先生在演出《女起解》时,曾把这两句唱词改为“想当初在院中艰苦受尽,到如今又落得罪衣罪裙”,张先生以自己对剧情和人物的理解,重点把“缠头似锦”改为了“艰苦受尽”。乍一看来,张先生对原词的修改称得起是费了一番心思:一方面,这种处理可以反衬出旧时妇女在妓院中被迫从事色情服务时的痛苦与无奈,另一方面,又体现出苏三在经受痛苦与非人遭际之后,被卖到山西无意又摊上了嫁祸于人的人命官司,表明自己从始至终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可谓“苦上加苦”,从而更能表现出苏三此时的心情和感叹。

可是如果细心比对《女起解》前后的剧情与唱词,我们就会发现,“想当初在院中”的苏三却并非“艰苦受尽”。《女起解》之后的《三堂会审》中,苏三在向王金龙、潘必正、刘秉义交代“命案经过”时也曾提到:“鸨儿买奴七岁整,在院中住了整九春。十六岁开怀是那王……啊,王公子啊!”这就说明苏三在被父母(荀慧生演出本作舅父)卖到妓院时七岁的孩童,直至是九年后,十六岁的苏三才接待了生平第一位客人“王公子”,即王金龙,而王金龙也是她始终心仪的人。如此看来,在妓院中习学琴棋书画又不干重活、累活(旧时妓院培植“摇钱树”的方式)的苏三“艰苦受尽”表现在哪里呢?会不会是在王公子离开妓院以后,苏三被鸨母胁迫接待了其他客人呢?我们不妨再来看一看苏三在《三堂会审》中接下来的交代:“自从公子回原郡,奴在北楼装病形。公子立志不另娶,玉堂春至死不嫁人”,从苏三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事实上苏三在妓院中只接待过王金龙,并且还是她心仪并舍得为之付出的人,至于说,贪财的鸨母通过欺骗的手段把苏三卖给了山西沈燕(延)林,致使苏三在山西沈家受了苦,那已经是苏三离开妓院以后的事情了,据此,从剧本中提供的事实情况看,说苏三“想当初在院中艰苦受尽”实际上很难成立,至多只能算作“一字进公门”的一句“赖词”而已。同时,还有人把“想当初在院中”的“艰苦受尽”又改为“何等眷恋”,这样处理虽然表现出了演员的独立思想,从而以实际行动体现出了“十戏九不同”的追求,可是,令笔者始终没有想通的是一名青年女子在妓院中的生活又有什么可值得“眷恋”的呢?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摘出《女起解》中的一句唱词进行以上或许大可不必的比对与分析,无意否定京剧大师、前辈和名家对于京剧唱词各自不同的理解以及创造,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尽管是“十戏九不同”,但在具体改动京剧原有唱词、念白的时候,改编者与演出者还需经过反复的推敲与斟酌,尽量不给改动后的唱词留下更多理解上的歧义,这应当是在“十戏九不同”原则下发挥个人理解创造的一个必要前提。

2011年3月10日(《中国京剧》2012年第4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