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中美协会员张谦
明代學者洪應明先生在【菜根譚】中有文曰:“鳥語蟲聲總是傳心妙訣,花英草色,無非見道之文,學者要天機清澈,胸次玲瓏,觸物皆有會心處”。此語道出了人與自然的相依相存、相生相輔的開系。特别是做學問的人,更應保持着一種與大自然更加親和的聯系,因爲大自然的靈性無處不在,歴史文人騷客,丹青妙手無不沉溺于大自然的靈性之中而終成大構。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一經唐代張璪提出便成爲中國畫創作的最基本原則。并爲歴代畫家所推崇。“造化”源自南陳姚最的“心師造化”説,即指世間存在的客觀物象,也就是大自然。“造化”爲“物”“心源”爲“我”“物我合一”也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另一詮釋。“心源”是造化的歸納,是畫家醉心自然的必然産物。將“造化”的靈性汇于“心源”,筆下豈無神逸之氣?只有將“造化”之神韵融于畫家書齋,靈于人性之靈方能碰撞而産生無窮的創造力。
大滌子曾曰“黄山是我師,我是黄山友”的概嘆,他也曾“搜盡奇峰打草稿”,極盡造化之工,終得“心源”之悟,而最終成爲中國畫學一代宗師。“黄子久終日袛在荒山亂石叢林深中坐,意態忽忽,人莫測其何爲,又每往泖中通海外,看激流轟浪,風雨驟至,水怪悲詫而不顧。噫!此大痴之筆,所以沉鬱变化,幾與造化争神奪魄耳!”(明 李日華{六硯齋筆記})正因爲黄公望如痴如醉的浪迹于“造化”之中,冥思苦悟,最終掬得“心源”正果,中國畫壇也就又多了一位泰門。近代黄賓虹也有“造化自爲我有”的滿足,齊白石也有“爲萬蟲寫照”的樂事,這些都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典型事例。
張謙,一位來自泰山脚下的畫家,泰山的深厚文化底藴及博大雄偉給他以豐厚的滋養。観張謙作品,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皆來自于大自然的真山真水之間,他的作品有出處却是他遍覽名山大川寫生所得。醉心于自然,堅持寫生,是張謙山水畫創作的一大特點,他深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真諦所在,三十年如一日,筆耕不輟。他的作品或工或寫,或宏幅巨制,或盈尺小品,無不是其“師造化,得心源”的真實寫照。從藝之路何其艱辛,但張謙沉醉其間,孜孜以求。
願張謙能勤于探索,順達彼岸,在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交流微电15853817758
張寶珠 2015年1月30日于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