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证书制度实施中的功利性超越

以1+X证书制度实施中的功利现象为缩影,职业教育正走向短视、片面和急进的功利化泥淖。只有以规范与人文的刚柔并蓄实现对功利的超越,1+X证书制度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职业教育也才能走得更远。

一、理念重塑: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底色

无论是1+X证书制度抑或是其他教育制度,如果在理念上对其只有工具性理解而缺乏价值理性,那么行动上的急功进利也就在所难免了。智能化时代,产业、企业、技术与工作岗位都在不断变化更新,这些外在环境的改变都将使个体在职业生涯中接连遇到新的问题与挑战。

由此,职业教育要考虑的必须是一个动态、长时的历程。1+X证书制度是承接时代使命所设计的一项职业教育制度,其目标指向培养能适应职业边界消融这一时代趋势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制度实施主体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这一抽象性的目标转化为“考证”的具象动作与结果的武断和臆断,源于已被“应时之需”的社会功能与“即学即用”的工具价值所铺满的职业教育底色。重塑理念,寻回人本理性,才能更好地描绘职业教育发展蓝图。

对于院校而言,理念的重塑,一方面,在教育目标上要立足于“人”的发展与需求,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在就业问题上,聚焦于“就业本领的拓展”而非“就业的拓展”,社会需求与个体价值由此统一,就业导向和终身发展需求的矛盾也将不再是矛盾。另一方面,对“改革”持更加开放的态度,在摸索中找到最合适的答案。而作为市场主体的培训评价组织,已然参与到育人事业中,便要转变观念忠实地履行主体职责,意识到所代表的社会利益已大于自身利益,不能再以营利为唯一目的。面向社会征集培训评价组织时列出了各类资质上的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认知觉悟作为行动的起点,亦是极为重要的软指标。同时,理念的转变与实践的深入是相互成就、互为因果的,市场主体对于教育的属性与责任将在教育实践和教育主体的交互合作中有融入式理解及更深切的体悟,这也是深化多元利益主体跨界合作关系的隐含价值。

二、主体延展:深化多元利益主体的跨界合作关系

1+X证书制度的设计为人才供给、需求及证书开发主体的开放合作搭建了桥梁,但如何增强主体间的“黏合力”,仍需在实践中逐步探索。1+X证书制度涉及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培训评价组织、行业企业等多个利益属性不一的跨界主体,宏观层面的统筹是关键。要明确责权和利益分配,既维护教育的公益性又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建立地方性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各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和功能对接,以具体的关切、诉求和任务项目的交互,形成一个个的“黏合点”,最终构成“黏合面”。这不仅仅是1+X证书制度深入实施的助力,也是形成横跨学校、社会、产业的大职教体系的重要积淀。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建立既要紧跟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和生产实际,又要聚焦学校职业教育的问题和需求,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和建设也离不开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行业组织基于信息化优势提供的咨询建议,院校基于教育教学层面提出的需求建议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照。培训评价组织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可考虑引入具有行业话语权的龙头企业作为辅助主体,参与证书制定与后续更新。

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沟通可以化解因属性差异带来的矛盾冲突,培训评价组织和院校有必要在启动之初就加强联动,增加相互间利益的考量,减少因对利益的执着和误判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博弈行为,在逐步探索中达成共识。事实上,合作关系深化的意义不止于合力的加成,还在于相互间供需牵制关系的紧密化,包括院校与企业的人才供需关系、培训评价组织与院校的证书供需关系等。若能保证供需链任一端点的健康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就切断了市场操作行为的“市场源头”。

三、规范补位:强化证书培训考核的过程监管

1+X证书制度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但不代表完全由院校、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自主运行。就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监督管理而言,现阶段的政策文本已明确“定期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的抽查和监督”“对培训评价组织行为和院校培训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在监控体系之下,院校、学生、家长、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界都能发挥监督评价作用。

1+X证书制度的实施推进是一个深入持久的过程,新的问题随时可能出现,及时跟进、动态调整才能保证持续的掌控力。首先,1+X证书制度面向市场具有开放性,尤其要处理好经济利益方面的问题,平衡好第三方机构的营利行为和证书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采取有偿公共财政和市场化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培训考核相关业务工作的收费标准,确保成本补偿,明令不得违规收取或变向收取任何费用。其次,进一步制定相关培训考核和安全保密等管理制度与精细的标准规范,明确培训实施的时长、最低内容要求、考核认证形式等,使试点工作有据可依。同时,加大统筹力度,保障不同主体开发同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建设的有效性和一致性。最后,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定期开展社会信誉度调研评估,将院校、学生、行业企业等相关主体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向培训评价组织反馈,督促其实时更新证书标准,严格考核过程,规范证书发放。

四、课程改革:重构课证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要实现“X”对“1”的赋能,在不弱化学历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实现课证融合,对于院校而言确实颇有难度。课程开发主体的拓展与合作是解难的关键,可邀请对两个证书体系有充分探究的专家参与课程开发,与培训评价组织、企业等相关主体合作完成课证融合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并及时总结经验、建构范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课程改革的整体效率。

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程改革目标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要求,其最为主要的依据是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所包含的学习成果单元。在课程内容上,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重组。依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分析某一模块的职业技能要求、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及其与传统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的交集,将其重新组合设计为新模块。以科学合理为前提,随着重组后课程广度的增加,学时分配也会相应增加,因而尤其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与协调性,避免同一课程内及不同课程间教学内容重复或是知识点的无效叠加。在课程安排上,结合学历层次要求等实际情况,对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初、中、高三个级别,形成课程学习要求上与难度上的层次化、阶梯化。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内容分阶段融入教学环节,使课程内容在深度、广度上逐步深入,实现“螺旋式上升”。在课程选择上,以专业群平台为依托,实现课程设置的横向拓展,提供本专业外的证书相关课程选择,为学生多方向、综合性职业能力发展基础的夯实和个性化需求提供支持。

五、评价转型:关照实用与个性兼顾的选择自主

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外控的、狭窄的选择偏好源于评价的固化,实现评价的转型需要以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建立完善为支撑。既要实现多种证书与学历之间的对等效果,支持资历获得的多种途径和学习成果的多种来源,促进学生的选择自主和潜能发挥;又要确保同一层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难度和社会认可度的对等效果。在保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社会价值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利益,使个体化的兴趣爱好得到社会的认可。此外,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能避免“一考定终身”的武断,实现终身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全面的和无所不在的学习”。目前,教育部已下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相关工作的通知》,全面推进落实学分制改革。要让学分制实至名归,院校需提供多样的课程备选,让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前提下,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基础和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制订进度安排。

目前,要满足实用与个性兼顾的选择自主,还需院校从证书引入的论证环节开始就有周全的考量,将满足学生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两大需求作为逻辑主线,综合考虑两个方面的情况:考虑院校所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综合调研专业(群)的服务对象,分析证书所培训的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对接程度,选择最能反映本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和特色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析研判自身的需求与能力,在做好相应宣传和解释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学生的意愿,以此保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对接,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可持续发展。(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0年第23期)

关注公众号看专业文摘

(0)

相关推荐